![]()

![]()
氢云链: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平台。微信:qingyl2018,申请入群请附名片
Part.01
“十五五”规划中的能源相关背景内容
《意见》全文共出现“能源”一词22次。相较于“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的11次翻了一倍。可见能源问题在下一个五年中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回顾“十三五”和“十四五”,在环保及“双碳”目标下,国内能源领域以行政指令和财政激励为主要手段,推动风光电装机规模的快速扩张。在“十四五”期间,随着国内新能源装机量目标成功实现,电力系统消纳能力的天花板几乎同时被触及。这意味着在继续推动新能源比重上升的前提下,如何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能源结构平稳过渡、国家能源安全成为下一个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核心议题。
相较于“十四五”高举高打的能源革命,“十五五”的措辞更加稳健,在保留“低碳清洁、安全高效”的前提下,从点到面,开始聚焦于“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
实现这一目标的措施大致可以总结为能源结构调整、能源通道优化与建设、储能与微电网建设等三类。
能源结构调整。根据“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和“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的表述,电力领域的主力是“风光水核”;化石能源替代一方面依靠纯电动、电气化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则依靠氢基能源;“安全可靠有效”则寄托于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
能源通道建设与优化。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的相关描述已经被优化总结为“优化能源骨干通道布局,加力建设新型能源基础设施”、“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新型、强韧的电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储能与微电网建设。在大电网之外,储能与微电网也被纳入新型能源体系中,同样用以解决大规模风光电上网带来的波动性和消纳问题:“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
显然,“十五五”重点解决的是新能源“建与运”的矛盾:新能源的规模扩张和储能沦为建而不用、商业性不足的无效资产等情况,加剧了系统的波动性风险,反而提升了对传统电源的在调节性、兜底性方面的依赖。这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涉及电力系统工程和市场机制的结构性问题。
国际已有高占比的风光电影响电网稳定、能源独立的案例。以德国为例,2024年德国发电总量为4885亿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50%,其中光伏占比14.7%、陆风23.5%、海风5.5%、水电4.2%,生物质和其他可再生能源10.1%,具体见表1。风光电力占比高导致德国从国外大量进口电力用于保障电网稳定:2024年德国电力进口量达817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7.9%,进口量达生产总量约16.7%。这并非由于德国电力不够用,2024年德国电力出口量也达到了554亿千瓦时。
表1 德国电力结构
![]()
来源:destatis,BDEW
这放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德国电力进口来源包括法国、丹麦、瑞士和挪威,其中从法国净进口电量129亿千瓦时,核电占比近70%。中国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国际环境。
在下一个五年甚至十年之后,随着风光电比重持续提升、化石能源的逐步改造和退出,必须有新的能源和技术来替代传统电源的调节性和兜底性功能,替代油气的能源长时存储和大范围长距离运输功能。
在此背景下,“十五五”的给出的“清洁、安全、可靠”能源解决方案是氢能与核聚变。在此,氢能显然不仅仅指代“氢气”,是包括了绿色甲醇、绿氨等氢基能源的“大氢能”或“泛氢”概念。
Part.02
氢能与核聚变“并列”的解决方案
理论上,核聚变“取之不尽”加上氢能“能源桥梁”的特点,仅凭借“核+氢”(如“核-电-氢-氢基燃料”链条)就能够满足能源全链条的需求,构成完整的能源解决方案。
1.核聚变解决能源安全中生产环节的问题:与风光电一起保障能源来源安全,作为电网系统的基础电源。
保障能源安全。核聚变的主要燃料是氘和氚(氢的同位素)。其中,据测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海洋中蕴含的氘总量可达45万亿吨;氚可以通过地壳中广泛存在的锂与中子反应生成。近乎取之不尽的燃料来源,足以保障能源在生产环节的安全。
作为电网的基础电源。由于风光电的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问题,电网必须存在能够保障电力供应的基础性电源,目前这一角色在国内由煤电承担。在火电逐步退出后,能够稳定出力的可控核聚变电站将继承这一角色。
2.氢能解决的是能源安全中的电网安全和离网领域的用能问题:平抑风光电波动性,能源战略性存储,非电网的能源运输转移,非电气化环节的能源应用。在能源领域之外,还有大量的原料替代场景。
氢能的应用及前景尽管早已老生常谈,但即使是氢能从业者,也同样有不少人对这此反复讨论,心存疑惑。
辅助建设强韧电网。在电网消纳不足时,多余的电力用于制氢,广泛用于交通、发电、化工、冶金等领域,与储能设施一起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在电网需要调峰调频时,氢基灵活电力替代传统火电,参与调峰调频。
能源存储与运输。在目前电子战和无人机强大的威胁前,电网显得格外脆弱,在天灾、战乱等情况下,电网可能出现大规模、长时间、高频率的故障。在化石能源被要求有序退出的情况下,具备“来源可控、可储、可运”等特点的气液固绿色能源成为刚需。绿氢、绿氨、绿色甲醇等由风光电力“制造”而来的能源,正好满足上述要求。
电网难以触达领域。在航空、航运等场景,纯电力,需要高能量密度的载体,如甲醇、氨、氢等。
现有火电改造。现有的煤电、气电可进行掺氢/氨的技术改造,甚至进一步改造为纯氢/氨发电站。
Part.03
为什么氢能与核聚变是未来产业?
氢能和核聚变能与量子科技、生物制造、脑机接口、具身智能、6G等被认为是未来产业,是未来的主力增长点,由于技术、成本、应用场景、安全标准等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十五五”阶段的任务是培育发展,可能在十六五甚至十七五才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晋升新兴产业。
1、 核聚变的商业化应用预计在20年后
核聚变目前受困于技术问题。乐观的意见认为,2030年-2035年可控核聚变有望达到第一个商业化节点,更多的声音认为突破的时间阶段要到2040年之后。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原院长、中国核学会原秘书长潘传红表示,2030年前后实现聚变能商业应用基本不具备可行性。
潘传红指出,任何能源系统从科学研究阶段迈向商业示范阶段,都必须经历工程验证这一环节,核裂变技术的应用历程已充分印证了这一规律,聚变能产业的发展同样需遵循这一路径。
他进一步介绍,我国计划在2035年前后建成一座工程验证堆,以此释放工程建设方面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我们有望在2040年至2045年前后建成第一座商业示范堆。”他补充。
2、 氢能的商业化节点将近,规模化将在2030年后
氢能已经解决了底层的技术问题,其商业化更多受困于电价与工程化问题:
电力价格。电价在0.15-0.2元/kWh,绿氢具备对比灰氢的经济性,对比化石能源的经济性需要更低的电价条件。随着光伏与风电设备成本的持续下降和绿电直连政策的推出,目前小部分地区如我国西北等地已经具备低电价的条件,但其余地区尚需光伏、风电设备成本的进一步下降,预计需要到2030年后才能在大部分地区实现低电价的要求。
设备稳定性。制氢设备能够稳定地实现一年8000小时以上运行是绿色氢基燃料的另一个目标。目前国内已经开始规模化示范电解制氢,并在多个项目中实现了稳定电力下制氢设备的平稳运行,但漏液、短路、难适配风光电等各种问题仍然存在,设备运行时长方面基本未达3000小时/年。根据工程经验,预计还需要3-5年才能实现制氢设备在绿电直连条件下的平稳运行的验证。
由此,乐观情况下,氢能在2028年前后有望在西北地区实现绿氢的生产经济性,悲观的从业者的预判时点则在2030-2035年。如唐叔贤院士认为2028年风光电优势地区(如包头)绿氢将与灰氢平价,达到12元/kg;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计划部(新能源办公室)副总经理刘应红则认为到2035年左右国内绿氢可实现与灰氢平价竞争。两者观点并没有冲突:一方基于风光电优势地区,而另一方则可能基于全国市场。
在具备经济性后,再考虑项目建设、市场推广的时间,2030年后绿氢有望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这仅是绿氢的价格情况,对于绿色甲醇或绿氨,情况并不完全一致。以甲醇为例,根据多方数据,在无补贴的情况下,国内绿色甲醇价格普遍高于7000元/吨,具体看电制甲醇成本为4600-5500元/t,而生物质甲醇成本为3400-5300元/吨。作为对比,目前中国煤制甲醇完全成本约1200元/吨,市场价格在2000元/吨级别,仅为绿色甲醇1/3-1/4。主要原因除了绿氢的高成本外、碳源的成本也过高,而煤制甲醇可以同时从煤中获取氢和碳。
Part.04
前景、机遇与挑战
氢能与核聚变的发展必须基于新能源的发展,因此对风光电、储能、新型电网、氢能、核聚变的前景、机遇与挑战进行简要讨论。
1. 风光电:产业成熟,持续升级
尽管普遍认为风光电产业已经进入成熟期,但作为“新兴支柱产业”,风光电市场仍在发展的快车道,市场从无序爆发式增长转变为有序快速增长。
市场前景:未来十年风光电装机再增一倍。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明确,2035年全国风光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以上。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已经突破17亿千瓦,实现2035年自主贡献目标,未来10年风光电装机还将增长一倍以上。
机遇:海风与荒漠/分布式光伏,光伏技术迭代。风电预计将呈现陆风修复、海风起量、海外爆发的情况;光伏的市场重点在于大规模集中式(沙漠、戈壁、荒漠基地)和分布式(工商业、户用、整县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项目投建,新一代光伏电池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TOPCon, HJT, IBC, 钙钛矿叠层等)以及海外光伏产投项目。风光电资本市场机会有限,一级市场中由于光伏技术迭代仍有一定机会,二级市场则依赖风光电市场景气程度和产业重大事件(如技术换代、重大政策,海外贸易等)。
挑战:消纳带来的商业模式挑战。136号文的出台,结束了风光电项目“管杀不管埋”的历史,企业在建设风光电站时必须考虑消纳问题,极大地提升了行业门槛和竞争难度。这也有力地推动发电-储能-消纳一体化(如风光氢储、光储一体)等模式的发展。
2. 储能:市场爆发与多元化技术路线竞争阶段
在电网大规模调节能力触及天花板后,储能成为解决风光电比重进一步上升的首选方案。
市场前景:千亿级市场已在眼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突破1.8亿千瓦,带动投资约2500亿元。电力规划总院党委书记、总经理胡明预计,到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总量将冲刺3亿千瓦(300GW)。
机遇:多样化技术发展。锂离子电池储能实现规模化应用,在136号文的推动下走向爆发期,已经成为新型储能的绝对主力,市场占比超过95%;液流电池、钠电池等已经量产,在长时储能、低成本储能方面的市场预期高,但仍需市场验证;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需适配特定场景;固态电池、重力储能、热储能、氢储能及其他创新技术还需进行技术突破。同样由于136号文的影响,出现了独立储能、共享储能等各类商业模式,推动大量运营类企业的出现。因此,储能环节在一二级市场均有大量机会。
挑战:技术确定性与盈利能力。新型储能技术多种多样,最终谁能跑出来尚未成定数,一旦压错注将导致收益预期大幅下降;尽管136号文推动储能市场的发展,但商业模式仍需企业自行探索,企业的盈利能力具备高度不确定性。
3. 新型电网:快速发展期与生态构建期
新型电网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需支撑,其重点在于政策、商业模式而非技术。
市场前景:电网改造下的千亿级市场。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20-2024 年电网工程投资从 4699 亿元增长至 6083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6.67%;2024 年智能电网市场规模达 1160 亿元,预计 2025 年突破 1200 亿元。未来市场规模仍将逐年扩大。
机遇:结构性机会与潜在的“电币”。新型电网不是单一技术或产品,是大量技术和产品的有机组合而成的系统,涵盖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AI、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电厂、综合能源服务等一系列内容,因此投资领域宽泛,在一二级市场具备结构性的投资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新型电力系统下的“电币”有可能成为最大的机遇,具备无穷的想象空间。
挑战:资源整合与市场拓展。智能电网在技术上已经没有太多的难点,只需在产品、工程与服务等方面进行打磨。但智能电网的发展,产业资源整合与市场拓展的难度远高于技术。
4. 氢能:与市场化仅临门一脚之差
氢能早已脱离单一氢气,成为“大氢能”概念。过往的多轮氢能浪潮的技术积累和近年来的工程验证,叠加风光电成本的大幅下降,让氢能距离商业化大门仅有一步之遥。
市场前景:“双碳”与成本下的高确定性。氢能是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工业、航运、航空等领域脱碳大有可为;在电价持续降低的情况下,氢能有望成为电之外最便宜的能源。
机遇:区分各环节项目与股权的不同机会。氢能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制储运用全产业链条的市场格局激烈变化,技术仍保持了多样化与快速迭代的特点。因此无论是项目投资,还是一二级资本市场投资,都具备充分的机会,但需要注意不同环节对应不同的机会,如绿色氢氨醇更适应项目投资,燃料电池环节则有大量投资机会。
挑战:巨头垄断,生态建设和替代品竞争。(1)巨头垄断。由于安全性要求高、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在制氢(包括项目与设备)、储运等环节上已经呈现了一定巨头垄断的情况,中小型创新企业在整机甚至零部件环节生存困难;(2)生态建设。氢能各环节已经基本完成技术突破,无论是产业还是企业,其核心竞争力都从单一的产品创新向生态建设发展,包括了产品、供应链、基础设施、资本、标准和政策等各方面。(3)替代品竞争。作为二次能源,氢的经济性难以匹敌电力,在“非氢不可”场景较少的情况下,竞争产品(如纯电动对燃料电池的竞争,CCUS+化石能源对绿氢的竞争)将极大地威胁氢能的市场空间。
5 .可控核聚变:实验室阶段,巨大市场预期下的资本新热点
可控核聚变是人类最大的希望,但也可能是最大的陷阱,“距离商业化永远只差50年”已经成为一个梗。
市场前景:毋庸置疑的终极能源。每个人头顶的太阳是可控核聚变可行性最有力的论据,其“终极能源”地位几乎不可动摇。
机遇:全链条的产业机遇。作为一个还在实验室的产物,其机遇覆盖了基础物理理论创新与验证,原型装置建设与运营、关键材料及辅助材料的研发等全产业链条的投资与运营。
挑战:技术突破时间的不确定性。目前全球已经为核聚变投入了巨量资金,根据美国聚变工业协会(FIA)数据,全球商业聚变产业累计融资总额从2021年19亿美元到2025年达97.66亿美元,其中私人资本贡献89.71亿美元,公共资金投入7.95亿美元;国内方面,根据中国证券报报道,预计“十五五”期间年均总投资在150亿—200亿元,若从试验堆向工程堆升级后,投资有望升至每年300亿—500亿元。巨大的技术发展周期不确定性为投资带来了高度的不确定性,若技术突破未能如期而至,后续资金又难以为继,前期投入恐成一场空。
![]()
6、
7、
0
11、
编辑:风氢扬 校对:氢氢我心 审核:氢云小仙女
来源:氢云链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氢云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部分图文来源网络,氢云链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微信号:qingyangqyl)
全球氢能人士的精神家园
![]()
微信号:qingyl201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