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周四,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与记者的问答中罕见承认,美国消费者确实因其推行的关税政策承担了部分成本,不过同时强调该政策整体上让美国人获益匪浅。这一表述较其长期坚持的关税由外国支付的立场出现微妙变化。
银行卡里的数字比年初少了7%,原因并不只是汽油涨价。逛超市的时候,同一条牛仔裤比去年贵出12美元,婴儿奶粉每罐多了3美元,这些细碎的小额涨价汇成年度账单,普通家庭平白多掏出870美元。不少人在网上晒小票,评论区里一条高赞留言写着:钱没进外国人口袋,被海关截下来,最后埋单的却是自己。
![]()
官方研究给出了更冰冷的数字。国会研究服务处最新报告把2018到2020年的进口价格逐项拆解,结果是钢铁制品平均加价17%,铝制品加价22%,中国生产的电子零件涨幅接近15%。这三年里,美国进口价格指数上涨3%,看起来不起眼,换算到一年2.6万亿美元进口总额里,多付的税金相当于两个苹果公司全年利润。经济学家用一句话总结:关税是零售价的隐形加税,只是换了个名字。
![]()
更麻烦的是,最高法院正在审理总统能否单方面挥动关税大棒。一旦九位大法官划出红线,往后白宫想再对某个国家加税,需要先说服国会。这意味着现在的钢铁税、铝税、中国商品税都有可能退回原点,企业面临重新定价,消费者短暂看到的降价未必能抵消前期的损失。供应链里的不确定性,比税本身更贵。
普通人关心的是接下来怎么办。假如法院支持总统,关税大概率维持甚至扩张,从家具到手机可能继续涨价;如果法院收紧权力,减税预期会让部分商品短时间打折,可库存和运费还在高位,价格滑落的幅度远不如当初涨得快。两种情况都绕不开一个现实:生活成本上去容易,下来难。
![]()
从更广的角度看,这笔钱究竟买到了什么。特朗普政府当年给出的理由是保护本土就业,三年过去,钢铁厂确实多招了几千人,可零售业裁掉的岗位更多。关税把进口零件变贵,美国工厂的成本同步抬升,福特在底特律的皮卡生产线反而迁去了墨西哥。算盘珠子噼啪响完,本土工人没占到便宜,消费者先被挤干了钱包。
回头看,每一次关税风波都会诞生一轮囤货潮。2019年洗衣机加税前夕,电商平台的销量暴涨四成,有人囤到家里堆成小山。如今社交媒体又出现新话题:年底会不会再来一波加税?留言里有人计划提前买扫地机器人,有人干脆放弃换新手机。恐慌性购买把需求提前透支,商家顺势抬价,最后埋单的还是同一批人。
![]()
写到这里,能做的只有两件小事:一是把年度预算里的杂货、服饰、家电类目留出额外10%的弹性;二是下单前多比价,尤其留意产地标签,东南亚比中国产低税,墨西哥比加拿大运费便宜。省下来的几十块,对通胀年代的家庭就是一次小回血。
更大的局面,普通人插不上手,但可以用每一次付款提醒自己:关税不是新闻里的抽象数字,它就在货架上、小票里、银行余额的每一次跳动中。当总统亲口承认关税由美国人承担,下一次投票或购物,至少多一个衡量的维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