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6点,公园里步伐稳健的大妈张阿姨,一边和老姐妹们扭着秧歌,一边感叹:“哎呀,听说最近专家又说了,咱们这年纪,体重还真不能想多重就多重,太瘦太胖都不行!”
队友王叔也赶紧插话:“你别不信,隔壁老孙体重胖到180斤了,前段时间刚体检查出高血压,还得天天吃药。你说,到底60岁以后,体重维持多少合适?光靠裤腰带松紧能当标准吗?”
你是不是也曾经好奇,年过六旬,到底什么体重才算健康?有人说瘦一点灵活,有人觉得胖点儿有福气;真相究竟如何,其中门道,可大有学问。
今晨协和医院权威发布最新推荐,最佳体重范围首次明确,尤其是其中一个细节,很多人一直都忽视了。这个结论,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到底多少斤,才是更长寿的“金标准”?
随着岁月流转,60岁后的身体发生着悄然变化。很多老年朋友发现,身边患“三高”的人渐多,骨关节、免疫系统也和年轻时大不一样。
有人控制饮食努力减肥,也有人追求“有福体型”,到底怎样的体重才最有助于年老后的健康?其实权威医学共识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
![]()
一项2023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联合多中心回顾的4.5万例中老年人健康随访发现,60岁及以上人群,维持BMI在24到27.9之间,死亡率、慢病发生率都显著低于偏瘦或肥胖的群体。
这不是空穴来风。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专家特别强调,随着年龄增长,基础代谢减慢,肌肉流失,单纯追求“瘦”反而容易增加跌倒、骨质疏松和营养不良的风险。
而体重过重,则会额外增加高血压、高血脂、2型糖尿病及多种肿瘤风险。
其实,BMI并不是唯一参考指标。有研究指出,同样体重下,腰围、脂肪分布也是决定慢病风险的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项队列研究发现,腰围超标的人,即使BMI正常,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会提升12.6%。所以,不仅要“关注数字”,更要注重健康生活习惯带来的“质量”。
慢性病风险下降,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
权威数据显示,将BMI维持在24到27.9,血压异常、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发病率将下降约17%。南京大学医学院的一项随访报告显示,这一组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低于BMI≥28的同龄人。
![]()
免疫力提升,感染与住院风险降低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彼得·多尔蒂团队研究发现,中老年人群在健康体重范围内,T细胞免疫功能更强,感冒、肺炎等感染性疾病住院发生率降低约13.8%。
肌少症、骨折等意外风险减少
体重过低的老年人容易出现“肌少症”,稍一摔倒就骨折,而体重过重的人活动能力受限,生活自理性变差。权威数据显示,理想体重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平均高出超重者2.1分。
![]()
身材管理看似是一道“数字题”,本质却是门系统的健康学问。
不追求“饱腹感”,三餐七八分饱即可。多选高蛋白、低脂、多蔬菜的膳食。优质蛋白可来自鱼肉、豆制品,粗细搭配,远离高热量、高盐、高糖食品。研究显示,适度增加膳食蛋白,能明显减少中老年人肌肉流失率。
![]()
运动是“逆龄”的“利器”。适度快走、游泳、太极、广场舞等,每天保证30到40分钟有氧运动。不求剧烈,持之以恒。运动能有效提升基础代谢,帮助燃烧多余脂肪,改善血糖和心肺功能。
量体温,记体重,查腰围
每月记录体重和腰围,关注变化。若BMI连续一个月高于28,建议及时咨询专业营养师或医生寻求指导。很多人忽视了腰围,建议男士≤90厘米,女士≤85厘米。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