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与天津美院李寅虎教授已经相识多年。每每观摹寅虎教授的作品,都会被他那如梦、似幻般精妙的构图、丝丝缕缕灵动的铁线,以及光影中烁烁映现出的考究设色,还有那极富思想,饱含禅意的主题所感动。
李寅虎教授笔下那实相无相,微妙法门的绘画,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不仅仅展现了李寅虎教授,这位绘画艺术家那非凡的才华和技艺,更传递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李寅虎教授的绘画,是实相的绘画、也是无相的绘画、它是视觉的绘画、也是气韵的绘画、是留白立意的绘画、也是涅槃妙心的绘画、是精神完整的绘画、更是人与万物合一的绘画。纵观李寅虎教授绘画之美,它是一种“无心”之美,是一种“无我”之美,是一种“无相”之美,是一种“无为”之美。是一种“能量”之美,是一种“气韵”之美,是一种“精神”之美,是一种“诗意”与“气质”之美,是一种“生发”与“生命”之美,更是一种“神性”之美。布鲁诺陶特说:“这种美令“眼”获得了思考的能力,使人在观看绘画的同时,也在思考目光所及的一切”。老子说:“无心,任其自然,以天地之心为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之精神往来,便可获取这种美”。佛祖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现将它嘱咐于你”。所以,李寅虎教授笔下的“美”是感动着每一位看其绘画作品的观者。
![]()
《来虚》
蓝因有时迷酒影,
浮尘向日似波流。
苦境万般君莫问,
自怜方寸本来虚。
李寅虎教授笔下以蓝色渲染了《来虚》整幅画面,在其蓝色的迷离幻影中,重墨砸向黄色浮沉,“来虚”随铁线而流动,这就是李寅虎教授潇洒的“无为”绘画之美。君不见此《来虚》画作意境空阔,清脱纯净,在脱尘境界的简远笔墨开示中,体现了一种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直观简约主义思想,和卓而不群的禅境风骨。基于儒,染于禅,归于道。虽本“来虚”,然!空而不虚。寂而不灭,简而能远,淡而有味,高古脱尘。在笔墨上,寥寥几笔,墨气笔力朴质洒脱,佛之相宜,神韵情趣溶合浑厚。且粗中有细,恰到好处,铁线顿墨,灵活不滞,轮廓简化,不求繁杂,整幅画作的神气,即刻全得跃然纸上。
![]()
《九重》
青灯古寺云香烟,
九重禅意隐山间。
佛光普照梵音梦,
碧水晨钟禅意深。
李寅虎教授这幅“九重”的禅意画作,则通过描述隐藏在深山古寺中的禅意层次,来表达一种人生的境界。从一重山水的遥远,到九重山的艰难,每重山都有其特定的困难和挑战。画面中以西画的直角墨色,直接勾络出大山的巍峨。晨钟的震撼以白色的晕染,向外界一圈一圈地漫布开来。深山雾气浓浓,阁里佛光觅尽仙踪,而晨钟正在唤醒敲开那俗尘的客容。李寅虎教授用水渗墨彩来渲染层次的新技法,打破了以往重色与线条勾勒的束缚,他把更适宜对自然景物随性的描绘,用来表达“体物精微、状貌传神”的境界,这也更加体现了这幅《九重》画作寂静悠远、自性朗达的禅意。
![]()
《六根》
金刚般若心,善破无明因。
我佛慈悲日,只园见法身。
菩萨开慧眼,生死转为轮。
五藴皆空尽,六根不染尘。
《六根》是李寅虎教授一幅极具禅意的画作。整幅画作的中央是以一硕大的“佛”字,整体烘托出“五藴皆空尽,六根不染尘”。的意境。李寅虎教授以吸取赵孟頫把书法融化到画法上为基础,熔铸变化,产生出自己独特的运笔方法,在这幅画作中弥勒的背面袈裟的线条中不难看到,即使是淡毫轻墨,也具有浓重的金石味道。而在这幅《六根》中,李寅虎教授还采用了莫兰迪色彩。这也是意大利画家莫兰迪用智慧和感觉创造的艺术形式。李寅虎教授用形和色巧妙融合,转变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他把莫兰迪色彩创造出的和谐性,以低饱和度色彩的温婉雅致,用“群青”和“淡黄”滴漫在一抹“高级灰”上,并用那轻快、淡雅、温柔、平和而自然的染色,把硕大的红色“佛”字展现出有着静态的和谐美。从李寅虎教授这幅《六根》中的大美之象当中,笔者由衷感叹:这幅画作的艺术价值体现,正是无相之美才是真的美。或许李寅虎教授这幅《六根》画作是其生命中必然的神迹吧!
![]()
《痕崖底静》
击石喷崖下九天,
飞来禅绪坠前川。
近溪水起摇松月,
远雨山斜煮霭烟。
李寅虎教授的这幅《痕崖底静》是通过奇妙的想象,用明快的线型、绚丽的色彩,以及飞天女神的眼神、手势、身姿、表现出动感极强的画面。整幅画作典雅秀丽,活泼清新,起伏跌宕,飘逸生动,令人赏心悦目,轻松愉悦。中间的红色禅绪,斜煮在墨色的霭烟之中润染开来,白色仙鹤衬托着化羽成仙的美神。君不见李寅虎教授这幅《痕崖底静》设色与布局浑然天成,笔墨与线条相得益彰,皴法铺陈浓淡枯瘦、巧夺天工,悠悠岁月的沉寂,表现出其禅画意诗之心。这便是李寅虎教授艺术的“腕底烟云笔底山,胸中丘壑有意闲”。佛教谓“法”(梵语是达磨Dharma)为“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是告诉我们说艺术创作有时要遵循法则,有时不能仅仅遵循法则,若掌握不好,有法错,无法也错。这正如禅宗里公案所昭示的法无定法,无有定法可说。而李寅虎教授在这幅《痕崖底静》之中明心见性,动笔即乖。他的这种绘画境界介乎似与非似之间,难以言传,然这种境界的超越技巧,已必先经过其多年的基本技法之锤练而寄托于笔墨之间的。
谈到“美”,大家一定会在美之前,加上“真”和“善”。 禅画的治愈力在于它的人体场能量的传递、共振和释放,使观画者周围空间被祥和的气场包裹着,感受到灵神聚气的境界,平复对事态的迷茫和解惑的感应。禅画的宁静祥和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进入一种出神入画的境地。禅画是境界与智慧共存的能量体,传递和唤起人们潜在意识的开启,同时,禅画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物我两忘。成为人们打开心扉,真善美传递的媒介,情感输出的窗口,因此人们在大自然中精神得到逍遥,身心得到健康,生活得到快乐,人生得到价值他长年沉潜笃实。笔者认为:李寅虎教授的会意禅画,情怀远迈,其习书道,朝夕精进。绘丹青,日夜泼墨,工写兼融,设色与布局浑然天成,笔墨与线条相得益彰,皴法铺陈浓淡枯瘦、巧夺天工。李寅虎教授经过数十年的定慧熏染,其书画艺术已经达到了一种非凡之境,或以无显有,或以少诠多,或以空显千言万语,尤为可贵的是,他的艺术经过禅机佛理的浸润,处处透出悠然物外、逸兴远致、浑然无我的禅者风范。唐代黄檗禅师说:“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未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李寅虎教授的修行、艺术、生活,莫不如是。
(作者:王本平 天津美术网特约艺术评论家)
李寅虎先生作品欣赏
![]()
李寅虎作品《行观》45 ×60
![]()
李寅虎作品《安禅智龙》45 ×60
![]()
李寅虎作品《禅影娑婆—悟》45 ×60
![]()
李寅虎作品《禅影娑婆—豁》31 ×45
![]()
李寅虎作品《福到》135 ×180
![]()
李寅虎作品《界洗浮华》135 ×180
![]()
李寅虎作品《不住因》45 ×60
![]()
李寅虎作品《沐—慕》31 ×45
![]()
李寅虎作品《照世》120 ×190
![]()
李寅虎作品《衲始非门》45 ×6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