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舞台上,从来不缺戏剧性,但今年11月初这场围绕“关税权”的较量,却像一阵旋风,把白宫、国会、企业、市场全部卷了进去。特朗普原以为,这是一次能展现“强势经济路线”的机会,可万万没想到,在最高法院的关键时刻,连他亲手提名的大法官,也不愿再无条件站在他身后。
![]()
事情的走向,远比外界想象得更微妙。
一、生死关头,本该“站队”的人开始摇摆
关税,这个看似枯燥的经济工具,是特朗普在任时最喜欢挥舞的“政治武器”。他把关税说成是一种“能让美国强起来的万能钥匙”,对外能施压,对内还能显示政绩。可问题在于,美国宪法很清楚地写着——征税的权力属于国会,而不是总统。
于是,当两级联邦法院连续认定他的政策“不合法”之后,美国最高法院不得不在今年11月接过这个烫手山芋。
在听证会开场前,特朗普信心满满,甚至对外放话:如果裁定不利,美国经济会遭遇“灾难性后果”。但真正让他紧张的,并不是媒体的质疑,而是最高法院内部突然出现的“不稳定因素”。
九名大法官中,有六名属于保守派,而其中三名还是特朗普亲自提名的。按过去的逻辑,这似乎是他最稳固的防线。然而,听证当天,风向却变得异常清晰:
首席大法官罗伯茨直接指出:总统的这套关税安排,本质上就是在对美国民众征税。
![]()
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
更令特朗普意想不到的是——他提名的戈萨奇、巴雷特,也对权力边界提出了质疑。他原以为这两位会“稳站队”,结果他们却用极为谨慎的态度捍卫宪法分权。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这场他视为“政治保卫战”的关键时刻——
他自己的人,也并不愿意陪他走到底。
二、关税的风暴,冲击的不是外国,而是美国人的购物车
特朗普常常把关税说成“向外国讨回公道”,但经济规律摆在那儿——进口商先付钱,消费者最后买单。过去几年,美国物价飙升,供应链紧绷,背后都有这场关税战的影子。
美国国会的一份分析估算,特朗普时期加征的关税,总额高达7500亿美元。一旦最高法院裁定政策非法,美国财政部得把这笔巨额资金退回给企业。
问题来了:
- 这笔钱从哪里退?
- 退给谁?
- 什么时候退?
这些问题,没有一个轻松。
![]()
更现实的是,一旦市场预期狂躁,企业会推迟投资、收紧预算,财政会陷入新的缺口。事实上,不少企业早已在财报中警告:长期的不确定性,正在影响它们的全球布局。
美国对外的盟友也没闲着。关税战一开,别人立刻反制,供应链被迫重组。亚洲、欧洲都在加速寻找替代贸易路线,而美国的进口商不得不承担更多成本。
从表面上看,这是白宫与最高法院的博弈;
从深层看,这是整个美国经济为了政治口号付出的代价。
三、制度的拉扯,暴露了美国政治最深的裂缝
美国制度的逻辑是“分权制衡”,总统有权执行,国会有权立法,法院有权裁决。按理说,这样的制度可以防止权力滥用。
但问题是,特朗普时代极强的个人风格,把经济、安全、外交全都混为一体。只要能推动选票,他就能把关税包装成“国家生存问题”,把一个财政工具说成是美国的“护国盾牌”。
最高法院的态度其实透露出一个信号:
即使你是总统,即使你掌握了话语权,法律也不会让你无限扩张。
这是制度的自我修复能力。
但美国政治的问题在于——
制度在修复,政治却在加速裂化。
![]()
特朗普已经开始在公开场合暗示,如果裁决不利,那是“体制针对他”。这种叙述方式在美国选民中并不少见:输在法庭上,就转头去赢选票;政策被否决,就重新换个名字再退出。
这一次的关税案,也会是如此。
不过,最高法院这次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反映出一个外界长期忽略的现象:
即便在保守派占多数的法院里,特朗普也逐渐失去“绝对支持”。
这不仅意味着他在关键时刻孤立无援,也意味着他的政治影响力正在被制度缓慢消化。
未来几个月,无论最高法院选择:
- 全面驳回
- 设定限制
- 或罕见地完全支持
都将影响全球贸易格局。
但对于特朗普而言,这场风暴带来的真正冲击不是关税政策,而是一个更深层的事实:
在美国制度真正紧绷的时候,个人魅力无法战胜法律的边界。
而他最依靠的那群人,也开始学会“不为他承担全部代价”。
这,就是他在这场关键时刻最没料到的一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