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叔叔最近有些烦闷,54岁的他,总觉得人还没老,身体却大不如前。去年体检时,他的空腹血糖值竟然飙到了7.2 mmol/L,身体也开始出现没劲、容易口渴等小毛病。
家里人议论纷纷,谁让他平时这么爱吃蛋糕、巧克力,肯定是甜食吃多了“惹的祸”。但在去医院咨询时。
内分泌科医生却意味深长地说:“其实,甜食只是冰山一角,比甜食更隐蔽、却真正危险的‘糖尿病推手’,往往被你忽略了至少5种!”
很多人只盯着糖,却忽略了生活中那些不起眼却更容易让血糖失控的习惯。那么,除了甜食,还有什么才是真正影响血糖的“幕后黑手”?第4种习惯,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误区!这些隐藏危险,你中过几招?接下来,我们一起揭开真相。
每天“糖分超标”并非仅和糖果、蛋糕有关。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23年发布的数据,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2.8%,且增长速度全球领先。绝大多数患者都以为“少吃糖”就没事,但真相远非如此。
事实上,多项权威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导致糖尿病的核心危险因素有行为、饮食、睡眠、心情等多重方面。医生提醒:日常“甜食”只是最直观的嫌疑,其实许多看似健康或被忽略的生活细节,对血糖控制有极大的破坏性。
![]()
2023年《英国医学杂志(BMJ)》一项关于亚洲城市中老年人糖尿病风险的队列研究指出,超40%新发糖尿病患者并不以甜食过量为主因,而是深受“5大高危行为”困扰。这与我们传统认知大不相同。一起来看看。
很多人晨起匆忙,抱着“少吃一顿可以减肥”的念头跳过早餐,却不知这极易打乱胰岛素分泌节律。一项针对6300名中国中老年人的回顾性调查表明,不吃早餐的人糖尿病发病率高达21.5%,是规律早餐者的1.8倍。长期如此,胰腺“超负荷工作”,早晚拉响警报。
![]()
主食高精加工
白米饭、白馒头、米粉面条,这些“看起来很健康”的主食,精加工后升糖速度极快。研究证实,GI值(血糖生成指数)≥70的食物(如精白米面)常吃,会让餐后血糖激增30%-50%,长期如此易诱发胰岛素抵抗。
运动不足,久坐不动
“忙了一天,回家只想瘫着。”殊不知,运动缺乏已成为我国城市糖尿病高发人群的标志之一。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每天久坐超过6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活动者高出27%。肌肉没法消耗多余能量,糖分便只能“流窜”在血液中。
![]()
常喝含糖饮料或高糖水果
别以为只有可乐、奶茶才叫“甜饮”,果汁、冰糖雪梨、葡萄、榴莲这些高糖水果或饮品,同样悄悄推高血糖。《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每天摄入含糖饮料一次以上的人,糖尿病发病率提升18%。喝出“隐形危险”,常遭忽略。
常熬夜、情绪紧张
睡眠紊乱和情绪波动,会刺激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分泌,进而影响血糖平衡。2020年北京协和医院发布的大数据分析发现,睡眠障碍者糖尿病患病率比睡眠良好者高出24%。很多人觉得“多熬一会没啥”,却不知风险早已在体内发酵。
科学规律饮食:主食要粗细搭配,建议一半米饭换成杂粮燕麦、玉米、红薯等,每餐七八分饱。尽量少用糖、少喝甜饮,水果优先选择柚子、苹果、猕猴桃等低GI水果。
![]()
定时定量早餐:早餐一定要吃,搭配蛋白质(比如鸡蛋、豆腐)、蔬菜和少量粗粮,缓慢释放能量。
增加身体活动:每天快走30分钟、做家务、轻瑜伽都能让身体参与代谢。世卫组织建议:每周累计运动150分钟以上,糖尿病风险可下降近20%。
养成良好睡眠+情绪调节习惯:保证晚上11点前入睡,每晚保证7小时以上的睡眠。压力大时可以适当深呼吸、冥想,或聊聊天释放负面情绪。
定期体检,监测血糖:特别是40岁以上、有家族史的人,每年至少一次血糖筛查。发现波动要及时就医,及早干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