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关于男女人性差异的定律:男人比女人更能接受现实。
![]()
比如,我曾经说过,自己兜里有几个钱,是客观的,而男人能接受这种客观现实。当他穷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穷。当他无力消费更贵的东西,他也会接受当下的消费水平,花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儿,他们不会抱怨。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男性没有消费欲,你可以去观察下周围的男性,是否基本上都是一旦财力上得到提升,就会购买更贵的车、更换更漂亮的老婆,来彰显自己的成功?
在爱面子这点上,不分男女。这就是人性。
但区别是,男人知道什么阶段办什么事儿。
例如:当男性他实在穷,穷得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他们大抵哪怕是去送外卖,干体力活儿也会拼命攒钱。他们对于奢侈品是没有什么购买欲望的。
但女性不是,在广大一线地区,哪怕是月薪3000的白领,她们也会分期24期付款,去购买一只LV充面子。
但一只LV又能说明什么呢?说明自己是有钱人,自己是白富美?都不能,它唯一能证明的是,穷女人的自不量力与虚荣。
但是,假如你对着一个分期购买LV的女人说:你这种行为显得你好穷哦。这个女人一定会气得破口大骂,搞不好会气哭。
我举这个例子想说什么呢?想说的是,女性,是比男性更容易虚荣也更容易破防的动物。女性比男性,更不容易接受现实。
男性,当他没有钱的时候,他就会选择那个少要彩礼、尽可能不消费、不花钱,还肯生娃的女人。
男性没有一个对此提出反驳,或者骂我的。
但后台却都是女性在骂,似乎,她们并不能接受,自己只是男性的“性价比”选择,接受自己的普通与平庸。
甚至有女性实在无力反驳我说的事实时,只好反过来问:你是有多美?你是有多牛?你是傍了什么大佬拿出来看看?
当然,因为我不认识你,我自然也没有对你自证的理由。
且,我只是在客观描述前任的老婆,并没有想到竟冒犯了陌生的你,莫非你将自己带入了我前任老婆相同的处境?
还有说我是故意在贬低前任老婆的,首先,所谓贬低的意思是,将一个原本价值高的东西,用价值低的语言描述出来,这叫贬低。
但是,假如,这个东西,本来标价就是200块,我说它200块,这叫不叫贬低呢?
女性,是比男性更不容易接受现实、更容易破防的动物呢?
而男性,能不能接受别人说,当你贫穷的时候,你就只能娶“没有钱且外貌普通”的女人呢?
当然能,因为这就是事实,没有男性因此破防,因此骂我,因此自证:才不是,我就没钱,但是我老婆特漂亮!
欧神曾经说过一句话:男人的穷,女人的丑,都是原罪。
作为一个长期观察社会现状的女性,我是认同这个观点的,但不是完全认同。因为,丑与美这个东西,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除非花大力气整容,就算整容也要看底子。且,外貌这个东西呢,除了在一些特定的需要“美貌价值”的工作场景下能发挥价值,以及在婚恋场上能有所价值,大多数时候,美与不美并没有价值上的区别。
但,穷与不穷,一定有价值上的区别。
一个能创造100万价值的人,和一个只能创造10万块价值的人,很显然不是一个价值。
所以,穷是原罪,不分男女。
并不是男人穷,他就蠢。女人穷,也一样蠢的。
曾经看到有个博主发表过这样的观点:我平等地厌恶一切男屌丝与女屌丝。
如今,我也想重申一下相同的观点:我厌恶人,不分男女。当一个女人穷的时候,她和穷男人一样惹人厌恶。
如果生活有如果,如果人可以选择另一种命运,我是会选择如今的生活,还是会选择做前任的老婆,我的答案是:即使让我再选100遍,我也会选择如今的生活。
没有什么爱情,值得让人以牺牲前途、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
我如今的生活,是我拼命努力了10年才换来的生活,且我非常明确,它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因为,没有一种痛,比贫穷更让人痛。没有一种枷锁,比贫穷的枷锁更沉重。
我小时候是怎样长大的呢?就是从我有记忆开始,大约5岁开始,我就不停地遭受着,父母的抠,父母的算计,父母用故意节省的行为对我的愧疚式教育,以及每次花钱时,向我要债,或者阴阳怪气,朝我发火。
但一个未成年的,没有生存能力,也没有挣钱能力的孩子,她该如何面对这一切呢?
她无力面对。因此,在面对欲望的不满足,在面对父母故意的“愧疚式教育”的操控,她只能一忍再忍。
例如,我小时候是很羡慕别的孩子每天有5毛钱零花钱的,但是我没有。因为我没有,所以,我的口腹之欲得不到满足,我永远只能忍着看别的孩子吃零食。
例如,在我成长的关键时刻,她把我的成长营养剂停掉。
例如,我母亲总是对衣服有一种迷恋,她总是会故意买一堆的打折的回来,然后告诉我好便宜。但她又渴望真正的新款,她去一次一次摸,一次一次试,不买,然后被老板嘲笑,嫌弃。而后,回来对我诉苦,谁谁谁老板太势利了,居然看不起她,嫌弃她。
但她从来不改这样的习性。我小时候不会认为她活该,反而因为她这种行为生出一种愧疚,都是因为我,我不会赚钱,等我赚钱了,她就可以买新衣服了。
(当然,后来才得知,她借给我舅舅的钱,可以几万、几万往外借)
我父亲,像一个会计一般,把我和弟弟用的每一分钱,都记录在账本上,并告诉我和弟弟:以后,你们得一分一分都还给我!!!
这是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的,于是,我再次产生愧疚:我欠了父母的钱,生而为人,我真是有罪呢。
大学时,一双皮鞋,下雨天进水了,于是只能窝在宿舍不敢出门,晾着它,等它干。
大学时,因为交作业需要用电脑,而我没有电脑,想要借用同学的电脑一下,结果被同学怒吼。
因为不肯和同学一起出门逛街,即使逛街也不肯接受同学的礼物,例如水果等等,因为怕欠人情,反而惹得同学不高兴。被同学问:你到底是有多穷,你父母每个月只给你多少钱?我送给你吃好吧,你拿着好吧?
人穷的时候,连接受别人的善意都觉得惴惴不安。
因为生病打吊针一直没好,又自觉愧疚,但是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打,而母亲阴阳怪气:你是打针打上瘾?
我只敢小声说:医生说要再补针的。
大学时突发肾结石,痛到抽搐和呕吐,父亲得知一次肾结石总共花费了2000多块,暴怒,找茬吵架。
什么是贫穷的体验,这就是贫穷的体验。
假如一个家庭不光穷,还爱搞愧疚式教育,你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就是上述我的生活。
但为什么如此丢脸的事情,我却并不惧怕拿出来讲呢?当然是,因为当下,正过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并且,我会不惜以任何代价捍卫我现在的人生。我投资的绝大多数标的,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那个行业那个赛道里,是无可争议的最好的。所以你问我黄金还是白银?我一定会说黄金;比特币还是其他币?我一定会说比特币;买BNB还是OKB?我一定会说BNB。所有人都说英伟达太高了,泡沫很大,我还是持有英伟达;所有人都说苹果快不行了,我还是持有苹果。如果我不是不喝酒,不参加线下局,对白酒标的没有体验,没准我也会买茅台;如果不是泰达公司没有上市,我一定会配置泰达公司的股票;如果OpenAI上市……不,我还是会买英伟达,因为我不喜欢还有竞争对手的东西,我喜欢的是它和它的竞争对手都不得不用的东西。
人们会习惯于卖掉那些高价值的东西,理由竟然是它们涨了很多了——涨价成了不值得持有的理由,前提是所有的标的,最终都会收敛到同一个涨幅,但事实上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涨价是由于它的经营优秀,产品优秀,需求量大,但是不是它优秀了,其他公司也一起优秀了呢?当然不可能,这是毫无逻辑的。
在很多领域,领先者都会一直保持着领先优势,尤其是那些拥有很强护城河的。拿币安交易所举例,它在现货交易量上占据了1/3以上的份额,那在它上面挂单的深度就会更深,成交价格就会更好,于是就会有更多新玩家选择它,然后它的价格深度就变得更好了。这就是护城河,腾讯的社交链,苹果的IOS系统,微软的操作系统,比特币和以太坊的网络价值——它们的背后都绑定了无数人的无数商业场景,不是想迁移就能随便迁移的。
那为什么不购买第二好,第三好的呢?难道不是上涨的空间更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