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想在故宫看一眼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可不容易。记得2015年故宫九十周年特展时,人们为了一睹真容,要在寒风中排队六七个小时。
今年同样如此,10月份的那次展览,从午门楼下排队进展厅,至少一个小时起步!甚至有人自备干粮和折叠凳,形成“故宫跑”的奇特景象。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幅旷世奇作的命运很是坎坷。
![]()
它第一次入宫就是在刚刚问世之时。宋徽宗看到张择端创作的这幅长卷后,被画卷中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亲自用独创的瘦金体在卷首题写“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并加盖双龙小印,将它珍藏于皇宫内府,从此开启了它800多年的“流浪”。
公元1127年发生的“靖康之变”中,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汴梁,皇宫遭到洗劫。混乱中,《清明上河图》被金兵盗出宫廷。
这是它第一次流落民间,幸运的是金朝一位名叫张著的官员识得此宝,不仅收藏它还在画上留下题跋,这成为后世确认作者的关键证据。
![]()
元朝建立后,这幅名画第二次进入宫廷,被收藏于秘书监内。但它在元朝至正年间又一次遭遇不测。
一位宫内装裱师傅偶然发现了《清明上河图》,知道这是传世国宝,便动起心思。他精心仿造了一个临摹本,将真迹替换出宫,卖给了一位高官。
此后两百年间,它在民间几经转手,先后被朱鹤坡、徐溥、陆完、顾鼎臣等收藏家珍藏。
明朝中期,权倾朝野的严嵩强行从顾鼎臣家中索得《清明上河图》。
![]()
严嵩倒台后,家产被抄没,《清明上河图》也随之第三次进入明朝皇宫。但到了明万历年间,这幅画再次神秘失踪。
后来人们才发现,它已经落入权势显赫的太监,东厂首领冯保之手。冯保得意洋洋地在画后加上了自己的题跋,把他得到这幅名画的时间记录得清清楚楚。
宫中当时流传着小太监偷画并导致画作被毁的传说,现在看来很可能是冯保为了掩人耳目而散播的谣言。
冯保之后,《清明上河图》又在民间消失了二百余年。直到乾隆晚期,它才重新现身,被湖广总督毕沅收藏。
![]()
毕沅死后,毕家因罪被抄家,画作第四次进入皇宫,被收藏在紫禁城的迎春阁内。嘉庆皇帝还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中。
清末民初,时局动荡,这幅国宝又一次遭遇劫难。而这第四次“盗窃者”,是皇帝本人!
1911年溥仪以赏赐弟弟溥杰为名,将《清明上河图》偷运出宫。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承认了这一行为:“溥杰每天下学回家,必带走一个大包袱……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一天不断地干了半年多的时间。”
随后,溥仪将这幅画带到长春,存放在伪满皇宫东院的图书楼里。
![]()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溥仪见大势已去,带着一批奇珍异宝企图逃往日本。
如果溥仪的计划得以实施,《清明上河图》很可能就会流失海外。成为日本360万件中国文物的其中之一。
万幸,溥仪在沈阳机场被截获,随行物品也被收缴。混乱中,收藏《清明上河图》的木箱被丢弃在机场,后来被东北野战军收集起来,保存在东北博物馆的临时库房中。
真正的奇迹发生在1950年。当时东北博物馆的仓库里堆放着大量破旧物品,工人们正成筐地清理着杂物。
![]()
文物专家杨仁恺担心有价值的文物被误清理,亲自前往仓库监督。果然,一位工人从旧货架上抽出三个卷轴,看也没看就直接扔进了垃圾堆,准备销毁。
杨仁恺立刻阻止,并将卷轴打开检查。那一刻杨仁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正是失传数百年的北宋张择端真迹《清明上河图》!
由于真迹失踪太久,加之社会上伪本《清明上河图》广为流行,这幅无价之宝竟被误认为是仿品,在仓库角落蒙尘长达五年之久。
这才是真正的专家,1953年这幅画被调往故宫,成为举世瞩目的无价国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