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年裁员,才发现通信已是天坑专业?
今年,我被裁员了。
前一秒还在工位奋笔疾书,后一秒接到原地裁员通知。于是,开始海投简历。
由于一直在通信行业(H\Z\Uni)做市场工作,本能地继续投通信公司(自己的客户、合作伙伴、友商),从运营商(很天真的一试)到网关路由公司,以及行业终端公司,再到无线通信模组,再到做蜂窝芯片。
结果,要么根本没坑位、要么外派海外、要么岗位一挂就是一年半载。
刷小红书上的考研帖,发现通信工程已是天坑专业。这简直和固有认知简直背道而驰:5G口号声还未遥远,华为中兴也依然屹立不倒,并且时不时还上热搜,怎么就成了冷门天坑了呢?
但从众多网络新词中,也能感受到传统通信巨头的转型承压:
比如“OD”-- 我理解就是外包;比如财报中传统电信市场的增速乏力;一方面确实和移动通信本身的周期性有关(5G已经建好,6G还没来);另一方面,AI这颗技术革命,也彻底改写了所有技术从业者的方向:从连接到算力。
2005:歪打正着上西电 以为自己会去营业厅坐班办卡
时间拨回二十年前,高考报志愿。
当时,一个北邮招生女老师来我们学校宣讲,她说:“报我们这儿吧,你看你们这儿的移动联通电信,是不是都是有钱的单位?”。
我听后内心其实还有些不屑,一方面以为她指的工作是营业厅办卡收银,另一方面我跟她说我的兴趣是化学和生物,想搞基因工程(课本上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可惜当年没有张雪峰(张雪峰是真的牛,别说是当年的我,就是今天的我看了他的视频,也才发现自己对于自身行业以外的社会也完全不了解,对于体制内,医生、公务员的认知还停留在喝茶看报的大清认知中),作为三线小镇做题者的我,还对于通信行业以及外面那个刚刚启动经济上行的世界毫无认知。
最终,因为是在本省的学校,招生多,风险小,所以报考了西电,从此成为通信预备队成员(虽然专业不是根红苗正的通信工程,但actually整个西电就是通信大学lol)。
2008-2010:第一次听说华为,感觉有点土
大四秋招找工作的时候,正好是2008金融危机,就业形势严峻,我因为选择考研,所以暂时逃过一劫。
身边室友每天焦虑的去各种宣讲会,现在想想当时的焦虑,也只是经济上行交响乐中的一个小小休止符而已。
辅导员鼓舞士气说“放心吧,我们上一届近一半都去了华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家巨头的名字,当时觉得who is that, 研究生毕业后,自己最好能去诺基亚(当年的诺基亚,几乎还是时代的代言人)。
但很快到了2010年,研二的我有了一次去学校合作企业实习的机会,去到深圳。
实习企业组织全公司人员参加一个前华为的讲师培训管理变革,讲IPD。当时就已get到了:华为很牛,已成了所有深圳科技企业的标杆。内心OS也从“”最好能去诺基亚”,变成了“最好能去华为”。
2014-2019:见证4G以及真正全球化中国公司的辉煌
在蓝厂做了2年硬件测试经理后,为了更高工资和更大牌子,终于去了红厂。也从做技术岗转到市场岗。
在坂田总部,我惊讶于这家公司的庞大和气派。在培训中心偌大的电子屏幕上和身边西装革履的同事们一起研讨公司在全球市场的运筹帷幄,2014年开始,4G不仅在国内还是海外都大规模上量。随着移动应用的爆发,对网络通信的需求也是实打实的井喷。
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2016\17年的巴塞罗那MWC展会,为VIP客户专门在山上的一个场馆里举行了VIP客户晚宴。优雅的现场乐队、金碧辉煌的灯光,在觥筹交错中,好多欧洲客户对我说:“如今的华为是当之无愧的leader,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爱立信”。
这样的时刻和场景,很难不为亲身见证一家中国公司实现真正的全球化而感到与有荣焉。
2019-2023:5G故事:疫情黑天鹅和分裂的世界
由于自己想去更上游的芯片领域,于是离开红厂,去到“面向公开市场的唯一国产5G芯片”公司,继续谱写5G的故事。
没多久,红厂就上了美国实体清单,再没多久疫情又来了。体感仿佛冰与火的世界:一面是贸易战脱钩断裂、疫情全球管控;另一面又是远程办公催生的电子设备热销、芯片紧缺以及国内5G上马建设。
5G被誉为“下一代基础设施革命”,象征着超高速通信、万物互联与智能社会的到来。然而,在2020年疫情的冲击下,这场科技革命被卷入一场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并且,5G的推广从技术竞赛,变成了世界局势博弈与全球化信任危机的缩影。
技术规律上,业内或许早有隐隐的共识感知——移动通信是“隔代爆发”:
2G杀手级应用是短信和图文;
3G相对冷谈;
4G杀手级应用是移动互联和视频;
5G将会相对冷谈(至少在C端);
于是,5GtoB,成为当时发力的方向。
当时在Uni厂,拉着运营商和模组厂商一起,搞了很多5GtoB案例——通过赋能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城市等场景,推动5G在垂直行业中的价值落地。这是很有意义的经历。
可总体上,移动通信作为基础设施投资,仅靠B端创新,很难有漂亮的ROI(投资回报率)。
所以,业界还是一直期待5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元宇宙?直播?”,观望等待没用多久,所有人的注意力就被那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以及在它基础上横空出世的工程化产品ChatGPT抢走了。
5G未能重构的世界,要被AI重构了。
2023—至今:从连接到算力,通信人被迫转行?
这几年,行业的风向变了。曾经“连接一切”的通信,如今似乎成了“算力时代”的配角。资本的关注、技术的热点、人才的流动,都从“连接”转向了“算力”“AI”“大模型”。
一位大学老同学,之前一直都在H做技术,最近说他跳槽去了一家AI初创公司,在自学python。我说我也在学PCIe。当然,从我和H老东家的老同事那里感受到,H还是屹立不倒,分红奖金还是很不错。不过从网上年轻求职者们的评论里,也能感受到老东家的承压和寒气。
但仔细想想,这真的是“转行”吗?
通信人擅长的,是系统架构、是高可靠低延迟、是硬件与算法的平衡——这不正是算力网络、智算中心背后的基石吗?算力的传输仍然要靠光纤、靠网络、靠协议栈。只是,我们要学会让数据“更懂路”,让网络“更懂算”。
亲爱的通信人,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也正在从以前啃3GPP到现在啃PCIe,别慌,这场技术迁徙不是逃离,而是进化。
让我们放下焦虑,轻盈向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