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乃至整个华语影视圈,最近可真是“地龙翻身”,一场大戏的帷幕被悍然扯开。而扯开这块遮羞布的,不是别人,正是香港影视圈的“大姐大”——向太陈岚。她的一番直播炮轰,把那位常年戴着墨镜、被无数文艺青年奉为“神明”的导演——王家卫,炸得是外焦里嫩,也把一桩桩陈年旧案和行业潜规则,全都掀到了台面上。
![]()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扒一扒这场“大师滤镜破碎”事件的始末。这不仅仅是资本与艺术的对决,更是一场牵扯了半个娱乐圈、横跨三十年的“恩仇录”。
“向大炮”开火,直指王家卫“七宗罪”
故事的起点,是向太陈岚在直播间那张“从不饶人”的嘴。
熟悉港圈的朋友都知道,向太,中国星电影公司的老板娘,江湖地位显赫,以“敢说”著称。而王家卫,人称“墨镜王”,华语电影的美学标杆,拿奖拿到手软,但他的拍摄风格,也一直是业内一个“传说”。
这一次,向太是彻底不忍了。她公开隔空喊话,总结起来就是:“王家卫,我几十年都没想过跟你合作,以后也‘永不合作’!”
![]()
为什么?向太给出的理由刀刀见血。
首先,是“资金管理失控”,堪称“投资人噩梦”。向太形容王家卫的拍摄模式是“500万又要500万”的无底洞。她开始“摆事实”:当年那部影史留名的《阿飞正传》,投资了整整4000万港元,在那个年代这是什么概念?天文数字!结果票房呢?区区975万。投资人邓光荣的公司直接濒临破产,据说本人更是气到住院。
这还不是孤例。拍《东邪西毒》,拍到一半钱烧光了,怎么办?赶紧拉着原班人马,用““窜天猴”的速度拍了部《东成西就》来补窟窿。到了《一代宗师》,一拍就是三年,向太爆料,投资人被折磨得“多次心脏病发”。
![]()
最近的《繁花》,更是重量级。耗资6亿,耗时三年。如果不是平台方最后实在顶不住,下了“最后通牒”强行限期上映,天知道王家卫要“磨”到何年何月。在向太看来,这不是艺术,这是对投资人利益的极端漠视。
其次,是“拍摄效率低下”,堪称“演员的炼狱”。王家卫拍戏,是出了名的“无剧本拍摄”。演员今天来干嘛?不知道。今天拍的有没有用?不知道。
向太举例:刘德华,天王级别的演员,拍《阿飞正传》一年,最后成片里能用的镜头,只有一个。梁朝伟,被王家卫“调教”成戛纳影帝,但也付出了代价。一场吃梨的戏,NG了27遍,最后吃到口腔出血。还有韩国影星宋慧乔,更是传闻被扣下护照,在剧组待了三年,最后成片里,只有孤零零的6分钟。
更让向太不忿的是,演员们拿着不算高的片酬,忍受着超长的拍摄周期,但王家卫对自己的团队却十分“吝啬”。幕后人员的薪资是固定的,你加班加点“磨洋工”,对不起,没有加班费,绝不追加。
最后,向太抛出了全场最“辛辣”的一句评价,她直言王家卫“没有道德”,更放话:“没有张叔平(香港顶级美术指导),他就是个屁!”
这句话的信息量太大了。她把王家卫的成功归功于团队协作,尤其是张叔平的美学加持,而彻底否定了王家卫本人的核心价值。这场炮轰,火力之猛,范围之广,瞬间引爆了舆论。
屋漏偏逢连夜雨,“录音事件”再捅马蜂窝
如果说向太的炮轰是“外患”,那接下来的“录音风波”就是“内忧”。
就在向太开火的同时,一位名叫“古二”(本名程骏年)的编剧,开始持续在网络上曝光据称是王家卫团队的内部录音。这一爆,可比向太的指控更加“私人化”,也更具杀伤力。
![]()
第一波冲击,是关于“创意剥削”。录音中提到,王家卫团队计划搞一个“夏令营”,目的是什么呢?收集年轻人的剧本创意。这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被网友质疑:这是“大师”在打着交流的旗号,行“剥削新人创意”之实?
紧接着,录音里王家卫的助手许思窈,更是影射陈坤和周迅“骗剧本”。这可把两位一线大咖卷了进来。虽然陈坤和周迅创办的“山下学堂”火速发表官方澄清,表示其业务从未涉及任何剧本征集活动,纯属“误伤”。但这波“溅射伤害”,已经让王家卫团队的公信力开始动摇。
而真正让“大师滤镜”碎一地的,是录音中王家卫本人对其他艺人的私下“锐评”。
比如,他评价《繁花》的女主角之一唐嫣,私下用词是“很装”。
比如,他调侃德高望重的“济公”游本昌老师发朋友圈。
再比如,他用“阴阳同体”这样极具争议的词汇来形容陈道明。
![]()
这些私下的、近乎“刻薄”的言论,通过录音被公之于众,其冲击力可想而知。那个在公众面前永远言辞精妙、充满哲思的“墨镜王”,与录音中那个“嘴碎”的老板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面对这场“人设地震”,11月8日,《繁花》剧组终于坐不住了,发表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声明。声明谴责编剧古二发布“非法录音”,指责其内容经过了“恶意剪辑”,并声称已经提交司法机关处理。
但这份声明,在汹涌的舆论面前,似乎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行业“站队”忙,艺术与商业的“永恒之战”
两场风暴叠加,整个行业都被迫开始“站队”。
支持向太的“现实派”站了出来。老戏骨李立群就公开发声,称自己当年就拒演了《一代宗师》。理由?第一,他认为“王家卫不懂宗师”;第二,酬劳给得太低。这无疑是从业者角度对向太指控的侧面印证。许多业内人士也认为,艺术追求固然重要,但不能完全无视商业规则和契约精神。
![]()
捍卫王家卫的“艺术派”自然也有话说。他们认为,王家卫的严苛甚至“变态”的拍摄方式,恰恰是成就演员演技突破的关键。没有王家卫的“磨”,哪有梁朝伟、张曼玉在镜头前那“灵魂出窍”的瞬间?他的作品美学价值和文化影响力是不可否认的。
但“艺术派”的论点很快就遭到了反驳。比如演员张智霖,被曝出为了王家卫的电影,苦练咏春长达十年,结果最后在成片里,镜头只有几秒钟。这被网友辛辣点评为:“这哪里是成就,这分明是耽误人!”
![]()
在这场混战中,我们也需要保持一丝冷静。部分指控的真实性,其实是存疑的。
比如,向太提到的邓光荣因《阿飞正传》亏损住院、宋慧乔被扣护照等说法,经过媒体核查,目前都缺乏权威的证据支持,更多是坊间流传多年的“都市传说”。《一代宗师》投资人的心脏病,是否真的与拍摄周期有直接关联,也并未得到证实。
但无论这些细节是否100%准确,这场争议的核心已经暴露无遗:这就是一场艺术与商业的永恒矛盾。
批判方认为,王家卫是“以艺术之名,行浪费之实”,他忽视投资风险,压榨团队权益,这种“不教而诛”的做派,正在加剧行业的资金流失和信任危机。
而辩护方则坚称,真正的艺术探索,本就是奢侈的。商业上的亏损,是这种顶级美学探索必须付出的“合理代价”。
录音受害者们的一地鸡毛
从向太的“世纪炮轰”,到古二的“致命录音”,王家卫被捧上神坛三十年的“大师滤镜”,在2025年的冬天,被无情地撕开了。
![]()
这场风波暴露的,是影视行业长期存在的资源分配失衡,和那不对等的权力关系。当所有的资源、话语权都集中在“大导演”一人手中时,投资人的风险、演员的青春、幕后团队的血汗,似乎都变得“理所当然”可以被牺牲。
王家卫团队至今没有对向太的指控和录音中的私下言论,做出任何直接回应。但沉默,显然无法平息这场风暴。
当“艺术”的滤镜被撕开,露出的必须是“契约”的筋骨。才华或许能决定一个导演能飞多高,但最终,是“尊重”二字,决定他能走多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