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聊一个“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最终却演变成一场网络“狂欢”的事件。
![]()
故事的发生地,是日本东京,那个号称“不夜城”的新宿。
近日,一段在日本推特上被引爆。画面中,是深夜的新宿街头,一排冰冷的投币式储物柜。突然,警察打开了其中一扇门,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一个身形娇小的女子,竟然蜷缩在狭窄的储物柜里睡觉,手里还紧紧抱着一个玩偶。
当她被警察拉出来时,一脸的不知所措。
![]()
这个画面,本身就已经足够“赛博朋克”,充满了都市传说般的诡异感。然而,真正让事件失控的,是随后被“精心”贴上的标签。
“她,一定是中国游客!”
最初,发布的推文,描述还算“克制”,称其为“把投币储物柜当成酒店用的游客”。
请注意,原文只说了“游客”,并没有指定国籍。
![]()
但在互联网这个“放大镜”下,暧昧不清的描述,就是给“恶意”留下的最大空间。很快,这条推文在传播中,被迅速“添油加醋”,一个“精准”的身份标签被扣了上来:
“这个人,是个中国游客!”
为什么呢?因为她“为了节省住宿费用”。
这个“有罪推定”一出,仿佛瞬间点燃了日本网络舆论的“火药桶”。的配文被修改得愈发耸人听闻,强调“这不是个例”,并言之凿凿地指控:“许多中国游客”都在日本干这种“为省钱而露宿街头”的丢脸事。
一场针对特定群体的“数字猎巫”,就此拉开序幕。
一场“充满恶意”的造谣狂欢
当“储物柜女孩”被强行打上“中国游客”的烙印后,日本网友的负面评论,如海啸般涌来。
我们来看看,这些“高赞”评论,都散发着怎样的“智慧”:
首当其冲的,是“驱逐派”。他们呼吁,必须严格限制中国人入境,甚至有人“贴心”地给出了具体方案:建议将入境税,直接提高到10万日元!
![]()
紧接着,是“严打派”。他们义愤填膺地主张,必须设立“永久入境禁止制度”,专门针对那些有“可疑行为”的外国人。
然后,是“委屈派”。他们开始批评日本政府,认为政府对外国人“过于迁就”,这种“媚外”行为,严重侵害了“本土日本人”的权益。
当然,最“深刻”的,还是“文化分析派”。他们言之凿E凿地将这种行为,归因于中国人的“面子文化”,声称中国人出国,就是为了“炫耀财富”,但骨子里却“贪图小便宜”,所以才干得出“睡储物柜”这种事。
一时间,“不良外国人”、“移民侵略”等刺眼的词汇,充斥着评论区。
仿佛这个蜷缩在储物柜里的女孩,不是一个需要救助的可怜人,而是一个“入侵”日本文明的“异形”。
“打脸”虽迟但到
在这场近乎失控的“狂欢”中,难道所有人都“醉”了吗?
并不是。
![]()
就在那条“原推文”的底下,早就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的、理性的质疑声。
首先,是一些熟悉日本入境政策的日本网友,他们提出了一个致命的逻辑漏洞:
“外国游客入境日本时,是必须申报住宿地点的。如果你连酒店预订单都没有,海关根本不会放你入境。所以,她怎么可能是‘游客’?”
这个质疑,一针见血。
既然不是“游客”,那她是谁?
很快,更合理的推测出现了:“这恐怕是日本本地的‘街头流浪少年’,或者是无家可归者吧。”
与此同时,许多海外华人也加入了这场“辟谣”。他们愤怒地批评那些传播者:“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国籍的情况下,就“精准”地把锅甩给中国人,这到底是“蠢”,还是“坏”?
![]()
最有讽刺意味的“双重标准”对比,也被人扒了出来。
有网友发现,就在不久前,有“日本人”在社交媒体上提问:“请问,在新宿哪里可以睡一晚?”
猜猜评论区是什么画风?
是“10万日元入境税”吗?是“永久禁止入境”吗?
不。评论区一片“祥和”与“友善”。
“你可以去试试24小时网吧,那里很暖和。”
“某某广场的角落,也许可以对付一晚。”
看到了吗?
当“睡大街”的是“同胞”时,他们便给予“友善的建议”;当“睡储物柜”的被(错误地)打上“外国人”标签时,他们便呼吁“严刑峻法”。
这脸打得,真是啪啪作响。
被“选择性无视”的新宿真相
那么,新宿,真的如那些“愤怒”的网友所描绘的,是一个被“不良外国人”侵扰的“纯洁之地”吗?
但凡对东京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新宿的夜晚,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
![]()
这里是东京的夜生活中心,同时也是藏污纳垢的“灰色地带”。
醉汉躺在街头不省人事,是这里的“日常风景”;
牛郎当街搭讪,拉客纠缠,是这里的“常规操作”;
成群的日本年轻人在广场上席地饮酒、喧哗吵闹,是这里的“青春常态”;
以及,大量的、日本本土的“无家可归者”在街头露宿。
就在今年夏天,一则新闻曾引发巨大争议:东京建设局,强行驱赶了在新宿一带露宿的30名日本人。
这一举动,当时被日本社会批评为“道路优先于人权的争议”。
讽刺吗?一方面,政府在驱赶本国的无家可归者;另一方面,网络在“围剿”那个被误以为是“外国游客”的储物柜女孩。
事实是,衣衫不整的日本女生倒在街头、满地的垃圾、深夜的混乱……这些场景,每天都在新宿上演。
那个蜷缩在储物柜里、抱着玩偶的女孩,她不是一个“入侵者”,她极有可能,就是这个复杂城市生态中,一个被边缘化、被无视的“本地受害者”。
她被拉出来的,本该是一个“社会问题”的切片,却被别有用心的人,当成了“煽动排外”的“黑材料”。
![]()
这场由“储物柜女孩”引发的风波,到头来,成了一面“照妖镜”。
它照出的,不是某个游客有多么“不堪”,而是某些人心中,那早已根深蒂固的“偏见”,是多么轻易地就能被点燃。
他们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一个“靶子”。
当一个社会自身的问题(如无家可K归者、公共空间管理失序)无法被正视和解决时,最简单的“甩锅”方式,就是将其归咎于“外人”。
一个冰冷的储物柜,困住的,是一个女孩的身体。而一种盲目的偏见,困住的,是无数颗拒绝思考的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