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布鲁塞尔的寒风中,中国驻欧盟使团的一纸声明引发国际舆论震动。针对欧洲议会7日允许“台独”头面人物萧美琴等人进入大楼并发表分裂言论的行径,中方明确表态:此举严重损害中国核心利益,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中欧政治互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消息一出,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多国社交媒体热搜榜,网友纷纷追问:“欧洲议会为何要当‘台独’的传声筒?”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一场年会背后的“危险信号”
据公开报道,反华组织“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7日在欧洲议会大楼召开年会,萧美琴等“台独”分子不仅获准进入这一象征欧盟立法权力的核心场所,更被安排发表演讲,大肆宣扬分裂主张。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指出,欧洲议会此举绝非简单的“程序性安排”,而是刻意为“台独”势力提供国际舞台,向其释放错误信号。
“台湾问题不是‘自由选择’的议题,而是关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红线。”发言人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更是中欧关系的政治基础。欧洲议会的行为,无异于在中欧关系的“地基”上挖坑,最终受损的将是双方多年积累的互信与合作。
![]()
二、中方态度为何如此强硬?
细看中方声明,“强烈愤慨”“坚决反对”“严正交涉”等措辞直指问题核心。这并非中国首次就涉台问题向欧方表达关切,但此次反应之迅速、措辞之严厉,实属罕见。原因何在?
一方面,欧洲议会作为欧盟立法机构,其行为具有官方性质,与个别政客的“个人表态”有本质区别。允许“台独”分子进入议会大楼,等于为其“背书”,这种“官方站台”的危害性远超民间交流。另一方面,当前台海局势本就敏感,美方不断拱火、民进党当局加紧勾连外部势力,欧洲议会此时“递刀子”,无疑是在火上浇油。
![]()
三、中欧关系“压舱石”动摇,谁在承担代价?
中欧关系历经数十年发展,早已形成“政治互信、经济互补、人文互通”的立体格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欧贸易额突破8000亿美元,欧盟连续多年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然而,政治互信的裂痕若持续扩大,经济合作的基础必然动摇。
“欧洲议会的行为,看似是‘对华强硬’的表演,实则是短视的自我伤害。”有分析指出,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从汽车到新能源,从化工到奢侈品,无数岗位和产业链依赖稳定的双边关系。若因少数政客的“政治操弄”导致关系恶化,最终买单的将是欧洲企业和民众。
![]()
四、网友热议:欧洲议会为何“选边站”?
事件发酵后,海外社交媒体上,网友的评论呈现两极分化。部分欧洲网民质疑:“议会大楼是纳税人的钱建的,凭什么用来支持分裂他国的势力?”也有声音试图辩解:“这是‘言论自由’的体现。”但更多人指出:“言论自由不等于可以践踏他国主权,这是最基本的国际准则。”
国内网友则更关注中欧关系的未来。有人留言:“我们支持国家维护核心利益,但也希望欧洲能明白,合作共赢才是正道。”还有人调侃:“某些政客总说‘中国威胁’,现在自己先踩了红线,到底谁在破坏和平?”
![]()
五、中方“三步走”反制,信号明确
面对欧方挑衅,中方并未止于口头警告。据知情人士透露,中方已通过外交渠道向欧方提出严正交涉,要求其立即纠正错误,停止为“台独”行径提供任何形式的支持。同时,中方或将在经贸、人文等领域采取必要措施,以实际行动捍卫核心利益。
“我们不愿看到中欧关系被个别势力绑架,但绝不会在主权问题上妥协。”发言人的话掷地有声。这既是对欧方的警示,也是对“台独”势力的严正警告:任何分裂国家的图谋,都注定失败。
![]()
六、未来走向:中欧关系能否“拨云见日”?
此次事件为中欧关系敲响警钟,但也未尝不是一次“排毒清淤”的契机。欧洲议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多数理性声音仍支持一个中国原则。接下来,中方或将加大与欧盟成员国、欧洲理事会等机构的沟通,推动欧方整体政策回归正轨。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此前所言:“中欧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合作远大于竞争。”只要欧方恪守承诺,停止在台湾问题上玩火,中欧关系完全有能力穿越风雨,继续成为世界稳定的“压舱石”。而那些试图借“台独”谋取私利的势力,终将明白:挑衅一个中国的代价,他们承受不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