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
11月8日,科学界传来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沃森于当地时间2025年11月6日逝世,享年97岁。
这位被世人誉为“DNA之父”的科学家,曾23岁就与克里克合作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34岁,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40岁,担任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将当时濒临倒闭的冷泉港实验室带到了国际知名的分子生物学中心的高度;62岁那年,他又开始领导人类基因组计划,将现代分子生物学引领进基因组学的时代。
2017年,沃森曾来到四川,在这里度过了他的90岁生日,并留下了一抹关于“DNA双螺旋”的印记。
科学巨匠,开创分子生物学新时代
1951年,年仅23岁的沃森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进修。在那里,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弗朗西斯·克里克,两人一拍即合,开启了 DNA 结构方向的研究。
受到罗莎琳德·富兰克林拍摄的DNA的X射线图片(即著名的“照片51号”)的启发,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这项研究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并与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三大科学发现”。此项工作让沃森博士与克里克、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自1968年起,沃森担任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并把实验室的研究重点转向癌症研究,并将其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1988年至1992年间,沃森协助建立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该计划于2003年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任务。
沃森的一生有太多的传奇,也有诸多非议。2007年,沃森因公开称“智力与种族存在遗传关联”,暗示黑人由于基因原因智力更低,引发争议后辞职,逐渐成为美国科研界中的“不受欢迎之人”。
结缘中国 在四川留下“双螺旋”印记
虽曾在美国备受冷落,但作为当代生命科学领域的“活化石”,沃森始终用不同方式支持着国内相关研究。他曾表示,中国人科研能力很突出,美国各大研究机构中的生命科学家大约有15%是中国人。
在深圳,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乐土沃森生命科技中心”。他曾表示将按照冷泉港实验室的模式建设该中心,设立研究癌症、基因等领域的多个实验室,争取在短期内建成一个聚集上千名科学家的世界级生命科学中心。他说,希望把全世界顶尖科学家与中国效率结合起来,实现终结癌症的目标。
![]()
2017年,沃森来蓉学术访问
2017年4月1日,沃森访问成都。在抵达成都的当天晚上,沃森出现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的第一教学楼,恰好遇到2016级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们在上《植物生物学》,沃森博士即兴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双螺旋。很快,这块黑板被工作人员卸下并取走,有学生说,估计这块黑板很快就会出现在学校的博物馆里。
![]()
沃森做客四川大学
期间,沃森还吃到了学子们送的蛋糕。这让他觉得很满足。“谢谢!谢谢!今晚我能在四川成都过90岁生日,我感到很快乐。
他还曾到过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肿瘤中心,与20多位专家,共同讨论研究DNA技术对癌症的精准治疗以及生命科学的建立等话题。
在采访中,他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自己最大心愿就是用生命基因技术,迅速研究出一种有效治疗癌症的药物。年幼时,沃森目睹了叔叔因癌症去世,“看见那么多人因患癌症无法治疗去世,我心里很着急。”
圆梦四川,与熊猫的温暖邂逅
到都江堰熊猫乐园看熊猫,是沃森2017年访问成都时最高兴的事情之一。
![]()
沃森和大熊猫合影
他在现场回忆,多年前在美国首次见到大熊猫时,就被其独特魅力深深吸引,站在原地凝视了许久。此后,凡是关于四川熊猫的纪录片或新闻,他都会特别关注。他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到中国的四川亲手抱一抱大熊猫,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这位平日严肃的科学家变成了“老顽童”,围绕在熊猫身边,仔细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不时举起手机记录下他们憨态可掬的模样。当获准与熊猫近距离接触时,他本想抱起熊猫,却因年事已高而力不从心,只能以轻柔的抚摸表达对这只中国国宝的喜爱。
得知熊猫的科学繁殖技术使用了DNA技术时,沃森笑着说,“全世界的动物研究都在用这个技术,只要对熊猫繁殖有用,我都是欢迎支持的。”
如今,他那充满智慧与争议的一生,如同一本厚重的书,如今轻轻合上了最后一页。遗憾的是,沃森再也没有机会来到成都,亲自抱一抱大熊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