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在第26个记者节来临之际,省城十余家主流媒体的记者走进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在冬日的细雨中踏访王家大院,以学术交流为纽带,领略“华夏民居第一宅”的建筑美学。这座沉淀了700年历史的晋派古建,正以建筑为纸、文创为笔,书写着这座沉淀了700年历史的晋派大院,正以建筑为纸、文创为笔,书写着三晋文化传承的新答案。
![]()
一砖一瓦:凝固的家族史与社会密码
王家大院素有“中国民间故宫”的赞誉。从元仁宗皇庆年间始祖王实迁至此地,到明清两朝静升王氏历经“由农到商、由商到官”的两次跨越,450余年的家族兴盛史,被镌刻在2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肌理中。5座城堡、5座祠堂、5条巷子与1条商业街,构成的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家族权力与社会地位的物质载体——如今开放的4.5万平方米区域里,视履堡的规整、恒贞堡的恢宏、孝义祠的肃穆,仍清晰映射着封建等级制度的秩序感。
“院内套院、门内有门”的架构,藏着古人对空间的极致理解。穿过一道垂花门,便是另一重天地: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最优,晚辈的厢房依次排布,就连门窗的雕花密度、石阶的级数,都暗合“长幼有序”的伦理规范。而建筑装饰更是清代“纤细繁密”工艺的巅峰——木雕挂落上,葡萄藤缠绕着松鼠,取“多子多福”之意;砖雕照壁前,麒麟踏祥云与牡丹共生,暗含“富贵吉祥”的祈愿;石雕柱础上,“辈辈封侯”的纹样与“丝绸之路”的人物图景并存,既藏着家族对仕途的期许,也印刻着晋商与外界交流的痕迹。这种“北方雄浑与南国秀雅”的交融,更折射出明清晋商“走南闯北”后,将各地文化融入本土建筑的包容气度。
更难得的是,王家大院的每一处细节,都是一部微型社会史。静升王氏从农耕起家,靠贩盐、开当铺积累财富,再通过科举与捐官跻身仕途——这种“农商互济、官商相佐”的路径,正是明清时期山西商帮崛起的缩影。而家族鼎盛8代后归于平静,又恰似封建时代士族兴衰的必然。可以说,王家大院不是一座孤立的宅院,而是一面映照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与文化心理的镜子。
![]()
一文一创:让古建“活”在日常的创新表达
若说古建是王家大院的“骨”,那文创产品便是它的“魂”。在大院的文创展厅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令人眼前一亮:14376块乐高积木拼成的王家大院全景模型,用现代玩具语言解构了古建的榫卯逻辑——年轻人通过拼装,能直观理解“层楼叠院”的空间关系;立体便笺纸层层撕下后,会浮现出高家崖的建筑轮廓,让办公桌上的“消耗品”变成了可收藏的“微型古建”;纸雕灯加湿器通电后,暖光透过镂空的窗棂纹样,将晋派建筑的雅致映在墙上,实现了“加湿”与“审美”的双重价值。
这些文创的巧思,在于不做“文化符号的简单粘贴”,而是深挖内涵后的创新转化。比如砖雕冰箱贴,选取“悬鱼惹草”的经典纹样——“悬鱼”本是古代建筑檐下的装饰,因“鱼”与“余”谐音,象征“清廉有余”,如今被做成日常用品,既保留了辟邪镇宅的传统寓意,又让“廉洁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走进生活;石雕摆件“猴子抱桃”,借“猴”与“侯”的谐音,传递家族昌荣的祈愿,却用更轻便的材质替代了传统石材,让文化符号更易携带。
![]()
永济陶非遗传承人李文龙接受采访
从傣棉相框里的白茶,到石膏香薰挂件的淡雅香气,王家大院的文创始终围绕“实用”与“文化”两个核心——它不追求猎奇,而是让“古韵”融入三餐四季:泡茶时看到古建纹样,梳妆时闻到雅致香氛,办公时触摸到建筑肌理,这种“日常化的文化浸润”,远比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更有生命力。
![]()
文脉永续:从“保护”到“活化”的传承启示
此次媒体学术交流活动中,有学者提出:“古建的价值,不止于‘被看见’,更在于‘被理解’‘被使用’。”王家大院的实践,正是对这一观点的生动回应。700年来,它从家族宅院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到如今成为“文化活化”的样本,背后是对“传承”的重新定义——不是将文化封存在玻璃展柜里,而是找到它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
当媒体记者们在孝义祠探讨晋商文化的当代价值,在文创展厅交流传统符号的创新表达时,这场探访早已超越“参观”的范畴,成为一次“古今对话”的学术碰撞。王家大院用它的建筑、文创证明:传统文化从不是过时的古董,而是能为现代生活提供养分的精神财富——它可以是建筑里的伦理智慧,是装饰里的审美情趣,也可以是文创里的生活巧思。
王家大院,这座跨越了元、明、清三朝的古建,正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世人:真正的文脉永续,从来不是守着过去,而是让传统在当下焕发生机。而王家大院的故事,也只是三晋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当更多古建、更多传统符号找到与当代的连接点,文化自信便会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中,真正扎根生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