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曹洋
通讯员 吴萍
随着气温持续走低,冬季成为糖尿病足的高发季。近日,武汉市东湖医院内分泌科接诊了一位因取暖方式不当导致双脚严重烫伤的患者,60岁的彭爹爹因糖尿病神经病变感知能力下降,中药熏蒸时误触高温,双脚布满水泡并引发感染,被确诊为糖尿病足伴烫伤合并感染。
彭爹爹患糖尿病20年,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却未重视。近期天气转凉后,他总感觉双脚冰凉,便跟风尝试网上流传的中药熏蒸御寒法,水温全凭自身感觉调节。连续熏蒸一周后,彭爹爹发现双脚足底长满大小不一的水泡,部分水泡已破溃流脓,出现明显感染症状,这才紧急前往武汉市东湖医院就诊。
“糖尿病患者出现神经病变后,足部温度感知、痛觉都会明显下降,无法准确判断水温高低。”接诊的内分泌科医生殷翠平介绍,彭爹爹的烫伤正是由于神经病变导致水温感知失灵,高温持续刺激足部皮肤所致。而像他这样因取暖不当引发糖尿病足的患者,近期在科室接诊量中占比显著上升。
针对彭爹爹的情况,该院内分泌团队立即制定了清创、抗感染、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强化血糖控制的综合治疗方案。经过一周的精心治疗与护理,老人的足部创面已得到有效控制。
![]()
医生给患者检查 通讯员供图
殷翠平表示,冬季气温低、血液循环减缓,再加上糖尿病患者自身血糖波动、神经及血管病变等因素,使得糖尿病足风险陡增。除了不当熏蒸,冬季还有四大常见诱因需警惕:一是鞋袜过紧过厚导致摩擦伤,糖尿病患者感觉减退易忽视;二是寒冷干燥引发足部皮肤皲裂,成为细菌入侵通道;三是趾甲修剪不当诱发甲沟炎,冬季伤口愈合缓慢易加重感染;四是鞋袜透气性差导致足癣感染恶化,进而损伤足部皮肤。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足部神经病变并非无迹可寻,她介绍,如足部出现不明原因的麻木、刺痛或夜间加重的烧灼感;足弓变高、脚趾弯曲变形等脚型改变;皮肤异常干燥脱屑、汗液分泌减少;走路有踩棉花感,感觉足部“不自主”;行走平衡感变差、易摔倒。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意味着足部防护需升级,避免进一步损伤。
针对糖尿病患者冬季如何安全防护?殷翠平提醒,日常足部护理,需坚持每天检查双脚,借助镜子或家人帮助查看脚底、趾间等隐蔽部位;洗脚时水温需用温度计测量,确保不超过37℃,时间控制在5-10分钟,洗后用软毛巾轻轻擦干趾间;涂抹糖尿病专用保湿霜保持足部湿润,但需避开趾间;选择柔软透气、无接缝的糖尿病袜,鞋子以宽松舒适为宜,最好在下午脚部稍肿胀时选购新鞋。
在安全取暖方面,糖尿病患者不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暖宝宝直接接触足部;避免用红外线治疗仪、小太阳等照射足部;中药熏蒸、泡脚等行为需严格控制水温,务必以温度计测量结果为准,切勿凭感觉判断。优先通过提高室温、穿戴保暖鞋袜等方式整体御寒,减少局部加热带来的风险。
“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严重时可能导致截肢,因此,严格控制血糖尤为关键。”殷翠平强调,冬季需注意增加血糖监测频率,应对气温变化和活动量减少带来的血糖波动;控制总热量摄入,适量增加高纤维食物,避免因食欲上升导致血糖升高;坚持室内运动,如太极拳、室内步行等,促进血液循环;注意保暖,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预防呼吸道感染引发血糖波动;严格遵医嘱用药,不随意更改剂量或用药时间,定期复诊;避免长时间交叉双腿,坐着时适当活动脚踝、转动脚趾,改善足部循环。一旦发现足部有伤口、水泡、感染等情况,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切勿自行处理。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