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红风”装修翻车的案例屡见不鲜,我们是否该停下来思考:装修设计一个家,到底是为了什么?本期家居新范式《设计范》栏目组邀请到舍内空间设计创始人张蕊,从安全、健康与日常细节出发,探讨什么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居住设计。
![]()
在她看来,设计的本质不是追逐流量,而是回归生活本身。安全与健康是那个“1”,有了这个基础,功能、舒适与美感这些“0”才有意义。”
家的本质:一个用“五感”来构建的家居生活系统
一上来,《设计范》栏目组就抛出了那个核心问题:一个真正“好住”的家,到底该怎么定义?”张蕊的回答几乎没怎么犹豫:“首先,设计就不是个单维度的事儿。好看,真的不等于好住。”
![]()
©《空境》by舍内空间设计
她认为,家的核心是住进去的体验感,这背后是个严密的系统工程。她心里的优先级非常清楚:安全健康、实用功能、人性化的舒适、环保可持续。这四样是根基,打牢了,才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和所谓的风格。“风格,说实话是最后一步才考虑的。”
家居新范式提到现在“好房子”的新标准也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她非常认同。住宅设计中,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水电管线这些隐蔽工程,远比表面的风格更为关键。她进一步指出,设计还需具备长远眼光,例如采用太阳能光伏、优化给排水系统以避免“死水”问题。“尤其是大别墅,十几个给水点若长期不用,死水会成为健康的隐形威胁。”
聊到很多人盲目跟风“网红设计”最后翻车,张蕊的语气里带着警惕——“我现在设计作品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尽量避开做一些网红的造型或者网红的一些家具。”那些千篇一律的标签化设计,实际落地后非常空洞,并没带来想象中的生活感……住宅设计,归根结底是设计一种家居生活方式。
![]()
©《空境》by舍内空间设计
那怎么才能设计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家居生活方式呢?张蕊分享了一个她非常看重的概念——人的五感体验。视觉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耳朵听到的噪音、鼻子闻到的异味、皮肤接触到的材质、甚至厨房带来的味觉记忆,这些都至关重要。卫生间下水道的声音、窗户的隔音、家里防不防潮……这些细节才决定了住得久不久。日子长了就知道,颜值的重要性,真没想象中那么高。
趋势洞察:在旧改、乡土与适老化中看见设计的温度
基于对“好住”的理解,张蕊的视角也延伸到了当下的几个热点上。
随着“老房子”二次精装修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张蕊深刻体会到,“旧改一定是未来的趋势”,当下客户希望在现有的情况下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她认为,旧改的魅力与挑战皆源于老房子本身。“不同年代房子的结构差异很大,设计师必须吃透这一点,在安全的前提下思考改造,绝不能天马行空。”
![]()
©《自然之栖 实景》by舍内空间设计
而在所有的旧改需求中,“适老化”设计正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谈到这个话题,家居新范式能从张蕊的分享中感觉到她满满的用心。例如,在老楼无电梯的情况下,可在楼梯扶手上做文章,使其兼顾轮椅使用,或加装智能系统,在老人摔倒时及时通知家人。灯光要调得亮堂些,但光线需柔和,以适应老年人眼睛的变化。地面一定要用哑光防滑的,尽量减少高低差……这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守护的是他们能独立、有尊严地过日子。
聊完城市的“好房子”,我们探讨的话题转向了广袤的乡野。在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的浪潮下,乡村焕新也成为了重要议题。谈及乡村的“好房子”,张蕊强调,设计师更需要一份“退一步”的智慧与敬畏之心。
无论是新建或旧改建筑,“要真正融入当地的自然、传统与文化,而不是总想着突出自己。”她对当下许多古镇风貌千篇一律的现象感到惋惜,认为设计不应浮于表面,而应深入挖掘在地的故事与人文气息——这才是留住“乡魂”的关键。
设计师的进化:做解决问题的“总管”,而不是风格的跟班
“设计这行,看着门槛不高,但真想做好,太难了。”她告诉《设计范》栏目组,装好一个家,前前后后能有55个步骤,材料、工艺、人体工学啥都得懂,更得会跟人打交道。尤其是做私宅,项目可能拖上一两年,设计师就得在坚持想法和尊重业主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需求,张蕊说,全案设计能力现在特别关键,这对设计师是个大考验。“很多同行一听到全案设计,就觉得得配高端材料、复杂工艺,预算低了根本做不了。”她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心理学上的“锚定效应”会让我们不自觉地把“豪宅设计”看作是设计师专业能力的“锚点”,然后将他们标签化。
![]()
©《黑暗与光的博弈》by舍内空间设计/合介设计
张蕊并不以项目规模论英雄,她坚持“不挑客户”。只要对方尊重设计、认可专业能力,无论小户型、大平层还是别墅,她都愿意承接。设计师的价值,说到底就是帮人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追求大房子、高预算。恰恰是小户型,因空间受限更需要专业的全案设计,通过科学布局与创意构思,提升居住品质。
家居新范式顺势聊起了现在特别火的AI——也是全案设计师们特别关注的话题,张蕊认为它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帮手,但代替不了人。AI找灵感、出个初步方案是快。但设计的核心是往里加感情、讲故事,这是冷冰冰的算法搞不定的。她又说回到“五感”,觉得AI现在还理解不了视觉之外的那么多复杂体验。
文化自信:“中国味”,是一种感觉,不是符号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设计师,家居新范式好奇她如何在作品中表达文化。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设计里的“中国味”更像是一种无形的感觉与空间智慧。
![]()
©《THE WOOD BOX&BOX》by舍内空间设计/正饰空间设计
比如中国园林所讲的曲径通幽、先抑后扬,实为一种处理空间的哲学。掌握这种智慧,比生硬地摆放几个明清家具的符号要高级得多。她认为,设计师不应急于贴风格标签,而应先扎实地解决实际问题。“所有美好的形式,都必须建立在实用与稳固的基础之上。”
关于中国设计出海的机会,消费端的理念转变,再加上设计实力的扎实进步,让她对前景充满自信。“现在随着文化自信,审美意识、消费意识逐渐觉醒。甚至有客户会主动强调要用国货。中国的经济、中国人的审美,已经不输于其他国家。我们的设计水平、施工工艺、创造力非常强。”她希望未来能通过设计,进行更深度的文化对话,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的生活面貌。
![]()
©《THE WOOD BOX&BOX》by舍内空间设计/正饰空间设计
结语
与张蕊的对话让《设计范》栏目组清晰感受到:优秀的设计师们正在变“低调”,他们不再追着潮流跑,而是回归本质,成了用系统思维守护安全、健康和日常的“解题人”。当设计真的开始关心人的基本需求时,家,这个最熟悉的地方,才能变成滋养生活的土壤。这也正是家居新范式一直想说的:好的设计,自有一种引领未来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