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德国《商报》一篇报道在国际舆论圈炸了锅,文章直接喊话“中国若持续限制稀土出口,欧盟必须拿出制裁手段反击”,字里行间满是焦虑。
稀土可不是普通资源,新能源汽车电池、手机芯片,甚至军工领域的导弹制导系统,几乎所有高精尖产业都离不开它。
![]()
中国作为全球稀土产业链核心玩家,一举一动都牵动各国神经。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欧洲为啥对中国稀土这么“上头”,所谓“制裁威胁”到底能不能成真?
“稀土牌”,中国打出的底气
先说说事儿的由头。前段时间中国海关总署发布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稀土出口量同比下降12.3%,出口均价同比上涨8.7%。
![]()
这一降一涨背后,是中国近年对稀土产业的规范管理——2021年修订《稀土管理条例》。
2023年将稀土列入“关键矿产名录”,今年又对部分稀土加工技术实施出口管制,每一步都在强调“合理开发、有序出口”。
信息来源:中美达成“大交易”,欧盟不乐意了,要求中方提供同等待遇?中方已把话说透,欧盟自食恶果
![]()
可这些正常的资源管理措施,在德媒眼里成了“卡脖子”手段。
《商报》呼吁欧盟启用2023年生效的《反胁迫工具法案》,对中国相关企业实施制裁。
这话听着唬人,但明眼人都知道,中国从没“不卖”稀土,只是不再无节制出口。
![]()
稀土是不可再生资源,得给子孙后代留点家底,这难道不是每个国家该做的事?
欧洲人的“稀土焦虑症”,早有病根
欧洲慌的根源,是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深到骨子里。
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数据显示,全球稀土储量中国占比约37%,但稀土冶炼分离环节,中国产能占比超85%。
![]()
就算欧洲从澳大利亚、缅甸进口稀土矿,最后还得运到中国加工成可用材料。
拿欧洲看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一辆纯电动车的电机需要约2公斤钕铁硼永磁体,核心原料钕、镝都属稀土。
信息来源:社评:中欧真的存在一场“稀土危机”吗?
![]()
目前欧洲新能源汽车产能占全球22%,但所需稀土加工产品90%来自中国。
德国大众、宝马等车企的新能源生产线,对中国稀土加工产品依赖度极高,若供应出现波动,将直接影响生产节奏。
更让欧洲头疼的是,自身稀土产业几乎空白。
![]()
欧盟2020年提出“稀土战略”,计划2030年实现20%稀土需求内部解决。
但至今欧洲唯一的稀土冶炼厂,还是2022年在法国投产的小型工厂,年产能不到中国一家中型企业的十分之一。
而且稀土冶炼分离是技术活,还伴生环境污染,欧洲缺技术又怕环保问题,想摆脱对中国依赖,每十年八年不现实。
![]()
“制裁”?不过是虚张声势的戏码
面对稀土依赖困境,欧盟喊“制裁”更像自欺欺人的政治表演。
首先《反胁迫工具法案》去年生效至今,从没真正启用过。
法案明确实施制裁需满足“存在明确胁迫行为”“损害欧盟重大利益”“无其他解决途径”三个条件、
![]()
可中国规范稀土出口是出于资源和环境保护,完全符合WTO规则,欧盟根本找不到“胁迫”证据。
更关键的是,欧盟内部在对华政策上早吵成一锅粥。德国、法国等工业大国清楚,制裁中国稀土企业会遭反噬。
信息来源:“欧盟也知道自己斤两:短期内力逼中国在稀土上‘就范’”“欧盟也知道自己斤两:短期内无力逼中国在稀土上‘就范’”
![]()
德国汽车业对中国稀土材料进口需求常年处于高位,一旦供应链受阻,行业损失显著。
匈牙利、希腊等对中国投资依赖度高的国家,更明确反对对华强硬,谁也不想跟钱过不去。
之前欧盟想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就因内部分歧大,拖了大半年没落地,这次“稀土制裁”更是雷声大雨点小。
![]()
连提出制裁呼吁的德国《商报》,也在文章末尾承认“欧盟难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制裁计划可能只是施压手段”。
双标“盛宴”,欧盟的虚伪面具藏不住
欧盟对稀土的态度,最让人不齿的是“双重标准”。一边指责中国规范稀土出口“不合理”,一边自己在资源管制上玩得溜。
就说锂矿,欧洲锂矿储量占全球9%,但欧盟从2021年就限制锂矿出口,要求欧洲企业优先满足内部需求,咋没见他们说自己“搞胁迫”?
![]()
更讽刺的是,欧盟一边喊“摆脱对中国稀土依赖”,一边在技术上对中国搞封锁。
去年欧盟出台《关键技术法案》,明确将稀土冶炼技术列为“战略关键技术”。
禁止向中国转让相关技术,还限制中国企业参与欧洲稀土项目投资。
![]()
这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不让中国参与技术合作,又想让中国无限制供应稀土,天下哪有这好事?
之前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新能源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本质是保护自身产业,可到中国管理稀土资源,就成了“地缘政治工具”。
联合国贸发会议今年报告就指出,“部分发达国家在资源出口管制上采取双重标准,加剧全球产业链动荡”,这话明摆着说欧盟。
![]()
博弈背后,谁才是真的输不起?
要是欧盟真头脑发热实施制裁,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从经济层面看,欧洲工业体系会遭重创。除了新能源汽车,欧洲风电、半导体产业也离不开中国稀土。
比如荷兰ASML的光刻机,镜头调节系统需用到镝元素,全球95%的镝加工产能在中国。
![]()
德国西门子等企业的风电发电机生产,离不开稀土永磁材料,供应中断将导致风电项目停滞。
而且中国反制牌不止稀土,欧洲农产品、奢侈品、汽车零部件,很多依赖中国市场。
去年欧洲对华农产品出口额达120亿欧元,若欧盟制裁中国稀土,中国完全可对欧洲红酒、奶酪等产品采取反制,欧洲企业损失会不小。
![]()
反观中国,早做好应对准备。一方面,稀土产业链不断升级,从“卖原材料”转向“卖深加工产品”。
现在中国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催化剂等高端产品全球市场份额超70%,就算出口量减少,附加值更高。
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稀土进口渠道,从澳大利亚、马拉维等国进口稀土矿。
![]()
降低对国内资源依赖,同时研发稀土替代材料,比如无稀土电机技术,进一步减少对外依赖。
欧盟想建自己的稀土供应链,困难极大。首先是时间,从勘探、采矿到建冶炼厂,至少需5-8年,投入还巨大。
欧盟自己估算,要实现2030年稀土自给目标,需投入至少200亿欧元,对现在经济低迷的欧洲来说,不是小数目。
![]()
其次是技术,稀土冶炼分离工艺复杂,欧洲缺技术和人才,就算建好工厂,也难达到中国的生产效率和环保标准。
结语
说到底,中国规范稀土出口,不是为了“卡脖子”或“地缘政治博弈”。
而是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每个主权国家的正当权利。
![]()
欧盟与其在“制裁”上喊口号,不如静下心和中国合作。
全球化时代,产业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抗没赢家,合作才是正道。
中国早习惯在压力中成长,不惹事也不怕事。
![]()
欧洲真想解决稀土问题,该放下偏见,取消技术封锁,和中国在资源开发、技术研发上平等合作,别动不动拿“制裁”说事。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是靠几十年技术积累、产业升级换来的。
![]()
未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中国会继续坚持开放合作,同时坚定维护自身资源安全和发展利益。
欧盟那些“制裁威胁”,不过是纸老虎,真较真起来,最后输不起的,恐怕还是他们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