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苏联老大哥没撤走对咱的援助,现在这世界格局会不会完全不同?咱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是苏联没整那一出,说不定现在还是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堡垒呢!咱就用历史的显微镜,好好瞅瞅这个假设。
![]()
一、苏联的援助,那是真给力啊
先说抗战时期,1937年到1941年,苏联援华航空队那是实打实地帮咱打鬼子。他们在南京、武汉、重庆上空跟日军死磕,很多飞行员把命都留在中国了。那时候,苏联给了中国信用贷款买武器,还派了2000多名航空队员,飞机上标着中国空军的标记,每个飞行员怀里还揣着个“护身符”,上面写着“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这情谊,深了!
再看建国初期,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了《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苏联给了咱3亿美元贷款,年利才1%。这条件,放现在哪找去?
之后赫鲁晓夫上台,更是一顿操作:把斯大林的141项工程追加到156项,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老哥不顾军方反对,居然帮咱搞核弹和导弹! 1957年末开始履行协议,虽然后来在1960年撤了专家,但之前的技术援助,确实让中国的“两弹”进程快了一大截。
![]()
二、撤援的真相:政治挂帅,经济受伤
好景不长。1958年中苏两党开始有分歧,到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所有在华专家将在7月28日至9月1日撤走,连《新技术协定》在内的2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全停了。说实话,苏联专家里有很多是真心想帮我们的,但他们来华前被要求“不得透露技术细节”,连专业书籍都在边境被扣留。说白了,他们只想让咱当个“科技残疾”,会操作不会创新。
这边一撤,那边咱就得自己硬扛。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己仿制的“1059”导弹在酒泉发射成功,用的是国产的酒精、液氧和过氧化氢。毛主席说得好:“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我们是很难还的。” 话虽这么说,但要是他们没撤,咱的工业化进程肯定能少走不少弯路。
我爸一农民,现在还会唱'苏联老大哥',不过后来改唱'打倒苏修'了。
![]()
三、苏联解体的另一视角:失去中国这个潜力股
1991年苏联解体,原因很多元:经济僵化、意识形态跑偏、民族矛盾激化等等。但咱换个角度想,要是苏联没撤援,中苏关系保持密切,那会怎样?
上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扛不住了,曾向中国借了价值4亿美元的物资。这说明啥?说明中苏经济有互补性啊!苏联重工业强,但轻工业和农业拉胯;而中国改革开放后,轻工业发展快,刚好能补苏联的短板。要是苏联早点放下身段,跟中国搞深度合作,而不是跟美国搞军备竞赛,那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想想看,如果苏联把援助中国的模式持续下去,两国在经贸上深度融合:苏联出技术、出设备,中国出劳动力、出轻工产品,那不就是双赢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南泉教授分析过,1949-1990年的中苏经贸关系直接受政治关系影响,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要是经济合作不受政治干扰,按经济规律办事,苏联说不定能靠中国市场缓解经济危机。
![]()
四、历史没有如果,但教训深刻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苏联的解体,内因是主导的:经济结构畸形,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政治体制僵化,民族政策失误。但外因也不可忽视——其中就包括失去了中国这个最大的社会主义伙伴。
![]()
如果苏联当年没撤援,中苏保持同盟,那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将会多强大?当苏联遇到困难时,以中国人的义气,定然会全力以赴帮助,就像他们当年帮我们一样。可惜啊,历史选择了另一条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