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清朝历史杂谈100-乾隆的恐惧:一位深知世界变迁却选择封闭的君主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36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11 分钟)
咱们现代人对于清朝皇帝之于世界的认知,可能真被道光那个精瘦的老头子给误导了。诚然,作为一国的皇帝,道光不知道英国在哪里,问大臣:“与回疆陆路可通否?”这种让人咋舌的认知,容易使如今的我们认为所有的清朝皇帝都如这般闭塞。
但显然有一个人并非这般闭塞,此人便是道光的祖父乾隆。
![]()
乾隆的大长脸,郎世宁所画,应该具有极大可信度
说个题外话,近日来,关于乾隆的Y染色体是一个很火爆的话题,其实鄙人认为,当时的乾隆作为满清的君主,无论其DNA源自哪个族群,并不能改变其闭关锁国到达顶峰,文字案件亦至顶峰的事实。在那样的场景下,乾隆坚决维护着八旗这群极小数量群体的既得利益,让更多的民众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
那么问题来了,乾隆对于当时的世界难道一点认知都没有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分享最近鄙人所见到的一个观点:满清统治时期落后是真落后,但是满清高层统治者却未必那么愚昧。事实上经过现代历史复盘认为,乾隆对欧洲的情况了如指掌。公元1793年,已经八十二周岁的乾隆听说法兰西皇帝路易十六的脑袋让人使用路易十六自己发明的神器进行了二元化分离,针对此事背后的原因,乾隆是心知肚明。也正因为这件事让清朝的统治者判定断不可走工业化道路,否则到时候主子就不是主子了,奴才就不是奴才了。
在下作为一个还算熟悉清朝历史走向及其背后运转逻辑的人,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的。所以,您也赞同吗?无论您是否赞同,还请不妨继续读下去,咱们今天聊一下乾隆,他拒绝工业文明的恐惧,到底源自何处?
·乾隆对世界的了解远超想象
或许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咱们过往的传统史书常将乾隆描绘成固步自封的统治者,尤其是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他对英国贡品的“漠视”和“天朝上国”的傲慢,成为晚清封闭的象征。当然,针对他的自大和马戛尔尼使团给满清带来的实质性的路线改变,咱们之前诸多文章中已有提及。
然而,历史真相远非如此简单。或者,咱们用最简单的话语来形容,乾隆其实深深地知道世界到底有多大,也完全了解外面到底有多精彩,他所有的表演,都因为他为满清既得利益者而拒绝改变他当时的现状。很显然,这又是一个回到了逻辑学层面的问题,拒绝革新,那么就能保住既得利益势力的利益,而乾隆自己,就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67年,时年56周岁的弘历迎来了法国传教士奉旨献上所绘制的《坤舆全图》的时刻。这幅采用球状投影的地图已与现代世界地图基本一致,该图清晰地标注了东西半球的大陆与海洋。乾隆甚至曾询问传教士蒋友仁:“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荷兰是何意义?”
上面这一段最后三个地名如今倒是不复存在,但实际上指的就是如今的中北美洲东岸与加勒比海地区。可见,乾隆对全球殖民格局并非一无所知。
公元1793年,这一年,路易十六身首异处,也是这一年,乾隆见到了远道而来的英国使团。英国人带来的天体运行仪、火炮模型、战舰图纸等,均被军机处贴上珍贵的鹿皮标签存档,乾隆还特意要求赏赐大臣时需注明“系英吉利国所进”,说明他重视这些科技产物。但另一方面,他又毫无头绪地将这一切定义为:“奇技淫巧”。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他只希望他们那群既得利益群体好好学习世界先进知识,尤以汉族知识分子不允许了解世界的实际情况,什么所谓的“奇技淫巧”,无非就是说给你们听的。
![]()
乾隆看到的地图,应该和这个差别不大
据某些史料记载,路易十六被处决的消息通过传教士和商队迅速传至清廷,乾隆对法国大革命的血腥过程知之甚详。他越是知道得清楚,便越是拒绝精彩纷呈的世界变迁情况传入满清统治的华夏大地。此时,念过八旬的乾隆理应明白自己剩下的时日无多,也理应想到如果这样继续下去,迟早一天满清会被海洋文明予以暴击。
事实上,这两件事都达成了。马戛尔尼使团离开后六年,乾隆以87周岁又四个半月的岁数高龄离世,他也是满清皇帝,甚至是满清皇族中活得最久的一位;他离世后41年,英军给予满清第一次暴击,鸦片战争让清朝被迫打开国门。
·统治安全高于现代化
既然乾隆对世界的了解如此之深,但其选择绝不推动改革,反而强化封闭政策。这一矛盾的根源,我们其实不难分析出,在于清王朝的“异族统治”本质。满清以少数人口统治亿万汉人,其政权合法性的维护优先于一切。
所以,虽说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已经82岁,但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的消息,在乾隆眼中不仅是西方君主的失败,更是“民权革命”对传统等级秩序的颠覆。他曾在谕旨中强调:“夷风崇乱,不可效法。”有学者指出,乾隆因此进一步收紧言论控制,强化文化专制。
其实,毫无疑问,英国使团展示的工业革命成果,比如蒸汽机或者步枪,这些会自然令乾隆十分好奇,但他也会更担忧。这些技术一旦扩散带来的社会失控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满清灭亡。
咱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火器普及能够立刻削弱八旗骑射优势,这也是“马克沁机枪发明后,每一个能征善战的民族都变成了能歌善舞的民族”的根本原因。这一细节还请您发散思维,你放眼望去如今的娱乐圈有多少姓佟,姓关,姓那,姓英,姓金,姓艾,姓郎,姓钮的?以上姓氏,您身边又有多少呢?请发挥联想。
其实,工业革命过后,机器生产,便能直接破坏已定型两千年的小农经济,进而引发流民问题,动摇满清税收根基。但此处还是满清统治者短视了,殊不知开设工厂之后量产带来的真金白银一般的税收,可比农田里那些作物来得快得多。
乾隆中期后,曾将“持盈保泰”作为核心方针,强调“守成”而非进取。他曾在诗文中写道:“重熙累洽诚斯日,保泰持盈亦此时。” 这种思想本质上是通过静态稳定来延续满清既得利益者的享受剥削生活的状态不改变,即使代价是牺牲长期发展。
所以,言及此,就必须要点破如今尚存一些力图为满清洗白的人的心态。如果你是当年既得利益群体的后代,你洗白满清,尚且能理解,但可惜的是你们这群人没有被彻底清算着实可惜了;如果你一样当初是受压迫的群体又为何要去洗白满清呢?这就好比,自己分明是韭菜,却梦想着做镰刀。
·维护满清特权与族群隔离
乾隆及其继承者的选择,本质上是一套精心设计的统治策略。其实乾隆还算是一个不太称职的演员,他没憋住自己的好奇心,还见了马戛尔尼使团,他儿子嘉庆便打死不见。结果孙子道光就适逢了一场暴揍,重孙子咸丰适逢第二场暴揍,这一切无疑都是报应。
乾隆统治时期,清廷对内推崇儒家理学,对外却拒绝“汉化”核心。如康熙学习几何学却严禁民间研习西洋技术;乾隆这样的统治者,收藏着世界地图却严禁《海国图志》流通。这便造就了当时世界知识垄断成为特权保障的怪象。说到此处,不由得令人浮想联翩,想起了三代人,一代一个大胖圆脸的国度。
咱们继续说乾隆,说乾隆大概更安全。乾隆于公元1760年将对外贸易限于广州一地,通过“公行制度”过滤外来影响。这样的制度在滋生腐败的同时,更是将闭塞演绎到极致。
广州开埠后,一些科技类的信息传入华夏大地,但乾乾隆却借着编撰《四库全书》的理由,禁毁科技书籍。这里面最可惜的就是《天工开物》,此书已经失传200年。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乾隆力图打压“奇技淫巧”,进而阻止有着巨大人口基数的汉人具有哪怕半点对于满清既得利益群体的威胁性。毕竟,物理化学这些知识,稍不注意就会推动全世界的进程,所以您看化学家诺贝尔和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
当然,再回过头去看乾隆时期,华夏大地的表象,清朝仍通过八旗驻防、满汉分治等手段维持满人特权。一旦开放革新,首先冲击的将是这一特权体系。所以,“满清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防止‘主子变成主子,奴才不成奴才’。”这一点毫不为过。
·聪明的保守主义走向灾难
乾隆的“知情保守”策略,短期内巩固了统治,却埋下了近代华夏大地悲剧的伏笔。
18世纪末,清朝与西方技术代差尚可追赶。但至鸦片战争时,过去仅仅四十多年,英舰火炮射程已是清军10倍,技术断层已无法弥补。
![]()
他对于世界的了解,远超过想象
乾隆晚年,官僚集团腐败成风,例如著名的和珅案,但改革会触动满汉利益集团,最终只能以“守成”敷衍。对了,说到和珅,这并不是一个距离今天十分遥远的人,和珅被抄家那年,距今才225年而已。
有着以上一系列的操作,乾隆主导的逆向选择,最终酿成恶果。清廷为维护统治,主动扼杀民间创新活力;清廷禁止沿海百姓赴南洋贸易;打压火器研发,导致明末领先的火炮技术全面退化。
说到此处,想起一句极具讽刺意味的话:聪明的愚昧,比无知更危险。
乾隆的悲剧不在于愚昧,而在于在清醒中主动选择封闭。他熟知世界变迁,却因恐惧权力松动而扼杀变革可能。这种“理性的保守”最终让中国付出百年代价。
当统治者的私利凌驾于民族前途时,看似精明的策略,实则是最大的愚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