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移民出身,还是穆斯林,血统上属于南亚裔的纽约市新选举出的市长,年仅34岁的佐赫兰·马姆达尼,刚选举结束没几天,就直接公布了自己的过渡团队名单。
一看名字,大家都愣住了——清一色的女性官员。这在美国政坛上,是头一遭,纽约市历史上也从未有过。
这位新市长来头也不小,不仅是。身份本身就带着不少标签,加上他这次的人事安排,更是引发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一些长期关注性别议题和种族平等的群体,纷纷为这波操作叫好,而另一边,对他持批评态度的保守派也坐不住了,白宫那边的眼神更是变得复杂起来。
![]()
女性上阵,不只是凑热闹,是有备而来的政治“盾牌”
马姆达尼的这支“女子天团”并不只是摆摆样子,个个都有来头、有履历、有章法。
像担任执行主任的埃拉娜,过去在城市治理方面有丰富经验;玛丽亚·托雷斯-斯普林格坐镇联席主席,熟悉房地产和城市发展;还有莉娜·汗,这位在联邦贸易委员会工作过的专家,更是对企业监管和法律诉讼了如指掌。
这支团队搭得不只是看上去“好看”,更是为接下来要面对的各种政策难题做了准备。
特朗普重返政坛后,气势一如既往地强硬,还放出狠话要削减纽约的联邦拨款,这一下子就把马姆达尼推上了风口浪尖。
![]()
如果这笔钱真被砍掉,纽约市财政必然吃紧,很多民生项目可能一下子就瘫了。
面对这种局面,马姆达尼选择用女性官员来抗压,不光是因为这些人能力强、处事稳,更是想向社会传递一个信号:这不是一场硬碰硬的对抗,是一种理性、有策略的回应。
女性官员在处理冲突、沟通公众、执行政策方面有着天然优势,这种“温柔的刚硬”正是马姆达尼想要的。
其中莉娜·汗的角色尤其关键。她过往在联邦层面的法律经验,可以在特朗普政府祭出行政手段时,及时回敬一招法律反制。
![]()
比如此前联邦叫停纽约交通拥堵费政策,就是一出明摆着的政治打压。有莉娜在团队里,马姆达尼也等于多了一张法律底牌。
这支团队也很懂得如何借助舆论风向,2025年年初,全美范围内曾爆发大规模的女性权益游行活动,不少城市街头都是粉红帽子的人群。
马姆达尼此时推出全女性班底,正好与这波民意遥相呼应,给人一种站在时代潮头的感觉。
所以说,这支团队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是一步一步算好了棋局。既要在市政层面扛住白宫压力,又要在政治上站稳进步派阵营的位置。马姆达尼这步棋,看着柔,其实藏着锋。
![]()
民生政策摆上台面,是真关心百姓,还是空头支票?
说到底,市长的工作还是得落到老百姓的生活上。不管阵容多么新颖,最终还是要看政策能不能让人过上好日子。
马姆达尼选举时,就亮出了一系列颇具争议的政策计划,什么免费公交、免费托育、冻结租金、开设平价食品店等等,听起来是挺美的。
这些政策确实打在了纽约市民的痛点上,尤其是那节节攀升的房租和日常生活成本,早已让不少中低收入家庭喘不过气。
马姆达尼的这些主张,也难怪能吸引一大批年轻人支持,特别是那些刚毕业、刚成家的年轻群体,听到这些承诺简直像听到了救命稻草。
![]()
问题是,这些好事都得花钱。马姆达尼的解决办法是向年收入百万美元以上的人群提高税率,也就是“多挣多交”。
这种思路在进步派圈子里很受欢迎,但在州政府那边就没那么好使了。
纽约州长霍楚属于温和派,对这种加税计划并不买账,担心一加税,金融圈里的大企业就会把总部搬走,税收反而减少了。
而且,纽约的公交系统本身就已经捉襟见肘,预算缺口巨大。
马姆达尼说要靠联邦资金补上这些窟窿,可白宫那边根本不打算给钱。特朗普早就放话了,像这种“乱花钱”的城市,没资格再拿联邦拨款。
![]()
这就把马姆达尼推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如果政策推不下去,支持他的年轻人可能会感到失望,甚至在下次选举中转身就走。
如果勉强推行,又可能引发财政风险,甚至影响城市运行。
所以说,这一系列民生政策,看上去是“为人民服务”,但背后其实是一场高难度的财政平衡术。要想成功,不光要有理想,更要有办法把账算清楚,把人留住,把项目做成。
白宫步步紧逼,纽约转守为攻,城市与联邦的对抗越来越明显
特朗普对马姆达尼的厌恶之情毫不掩饰,除了喊话要砍掉联邦拨款,还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频频点名马姆达尼,甚至对其个人背景进行攻击。
![]()
这种围攻式的施压模式,在美国政坛其实并不陌生,但这次的力度和频率明显更高。
特朗普方面的做法,既有经济上的打压,也有舆论上的施压。
比如指责马姆达尼在某些议题上立场激进,挑动社会情绪,甚至有人提出要调查他的入籍记录。这种做法,让人不禁联想起过去一些政治斗争中的老套路。
面对白宫的步步紧逼,马姆达尼也不是坐以待毙,他和团队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这场博弈看似是马姆达尼和特朗普之间的对抗,实则反映出美国联邦与地方之间权力分配的深层问题。
![]()
如果纽约这边顶得住,也许会成为其他城市效仿的样本;如果顶不住,那就可能成为进步派治理模式的一次反面教材。
一个新市长,一群女官员,一场还没收场的较量
马姆达尼这场“女子军团”带来的政坛风暴,已经不止是纽约市的事。它牵动的是美国政治格局的深层变化,也是进步派与保守阵营之间一次正面交锋。
短时间内,这场博弈的成败可能会影响到民主党在未来选举中的选情。马姆达尼能否兑现承诺,直接关系到年轻选民的支持力度。
如果政策夭折,那些曾经投票给他的人,未必还会站在他这边。
而从长远看,这场政治实验更像是一块试金石。
![]()
进步派主张的“高福利+高税收”模式是否能在地方层面成功落地?身份政治的呼声能不能转化为实际的治理能力?
这些问题,恐怕要等纽约这场实验走到更远,才有答案。
目前来看,马姆达尼是顶着压力往前走,特朗普是使出全力往下压,两边都不打算先认输。
这场对抗到底谁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女将对飚白宫”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美国政坛的这场地震,可能还要震上一阵子才会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