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届【西影•春光】青年电影展【春风】主竞赛单元,共有12部作品入围。它们探索视听语言,洞悉时代症候,抚慰幽微情感。光影,如春风拂过银幕,唤醒沉睡的叙事;创作,如万年青扎根时光,在记忆中枝繁叶茂。
“借力春风,送君上青云。”
![]()
本场放映及映后交流—春风B:高歌
6部入围展映影片:《女孩》《长日留痕》《苹果成熟时》《台风降落之前》《离开的,留下的》《曱甴家庭》。
![]()
到场出席映后交流的主创嘉宾有:
“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女孩》导演罗兆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长日留痕》制片纪铄帆;“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台风降落之前》导演王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离开的,留下的》导演李谦;“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曱甴家庭》导演何卓斌、摄影指导张舜文。
本场映后主持由初审评委冯子轩担任。
![]()
春风
主竞赛单元
《女孩》
导演 罗兆光
![]()
Q:请问兆光导演,这是一个关于“人”,或者说关于“伤害”的故事,你怎么想到会用这样的形式去探寻那种我们在都市中可能不易观察到的现状以及群体?
A:因为我在云南读了四年大学,所以对那边的地域印象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非常静谧与美好。起初,我与另一位导演还有我们的制片决定要做一部短片,那时候我们就在讨论要拍什么,或者选什么样的题材来创作。在那段时间里我们无意间看到很多关于儿童被性侵的文章,此类文章和报道短时间里非常迅速地集中在我的视野里,我当时就把这几篇文章转发给他们,我们根据这个问题探讨了很多。最后发现:男孩和女孩在成长的整个过程里所面临的困境是不一样的,而在儿童性侵案的发生中,受害者不仅仅是这些儿童,还有他们背后的家庭,我们想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所以决定拍摄这个短片。
![]()
Q:我感觉您的镜头非常克制,整个剪辑也像是在呈现事件的碎片。请问您是如何处理摄影机在故事中的角色的?您又是如何理解它的?
A:因为在剧本完成之初,虽然我确实是男性视角,但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更多是带着思考的视角进入,重点在于思考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我们有一篇作为整个片子基础的文章,那篇作为基础的文章剖析得非常影视化,它涵盖了事件从开始到过程,以及事后对女孩的影响,甚至不同家庭中家长的态度会如何改变孩子对这件事的看法及后续长远的影响。最初我们拍摄的版本接近32分钟,当时看下来,它是一个有头有尾非常流畅的故事,清晰地展现了事件发生前这个家庭的状况,包括爷爷、奶奶之间的家庭关系,以及他们家的生存状态。后来在剪辑过程中,我发现这个故事过于顺畅,于是思考是否有可能将它极限压缩到15分钟之内。我便尝试以这个"极限时长"为目标,重新剪辑了一个版本。关于摄影机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尽可能客观地呈现这个事件,镜头主要记录事件中的爷爷、奶奶、叔叔,以及最后一场戏中另一个角色的状态。当然,在这种客观视角里,也会偶尔出现视点的转变。通过这些转变,我们得以短暂地进入女孩莉莉的心理世界。实际上,如果观众能够带着莉莉的心理视角去观看这15分钟的版本,可能会更好地理解我们作出的这种剪辑选择。
![]()
Q:我是一个普通的观众,我就想从普通观众的角度问您一个问题,后面女孩受到伤害的时间很长,最后是因为她爷爷奶奶的关系还是因为别的,女孩从哪一个点开始下决心去把这个事情爆发出来?有一个镜头就是拍石头的照片,表达的我可能没有理解,请您给我们解读一下吧。
A:感谢您的提问。首先,关于女孩在何时真正意识到这个事件的严重性,实际上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并不完全理解这类事件意味着什么,直到在后续的成长过程中,随着道德观念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她才会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从片中事件发生开始,我们跟随女孩的心理历程可以看到,伤害一直存在,她始终渴望能够倾诉。我们看到她检查自己的身体,害怕被爷爷奶奶发现她的异常,想要告诉她的朋友,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她发现婷婷其实是另一个受害者——当她想要向婷婷倾诉时,才意识到婷婷在此之前已经遭受了更大的伤害。这个情节在之前的剧本和拍摄中都有体现,但后来我觉得如果完整保留婷婷这条线会显得拖沓,所以最终选择只用声音在中间一场戏中强烈暗示——他们在河边捞到了婷婷自杀的尸体。也是在那一天,女孩把信件放在门口时,她已经知道了这个事实。当她回到乡下,发现自己最喜爱一直陪伴她的小兔子也离奇死亡时,兔子和婷婷都是她在爷爷奶奶家生活中最重要的陪伴者——这两个除了父母、爷爷奶奶外最亲密的朋友,在短时间内相继离去,是这个让她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所以后面我们安排了一场戏,她从外面回家后告诉了奶奶。但考虑到节奏,我觉得详细展现这场戏会有些拖沓,因此直接剪掉,进入了医院的场景。关于拍照和石头的情节,第一个镜头中实际上有一个蜘蛛在那里结网,网中缠着一些小虫子,可能看得不太清晰。而她拍摄的照片内容,是她与婷婷的生活照,以及和父母的一些生活状态,也是她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记忆。
![]()
![]()
![]()
春风
主竞赛单元
《长日留痕》
制片 纪铄帆
![]()
Q:这个问题想问《长日留痕》的制片老师,其实这个片子它是关于小孩的,他想远行想脱离现状。你们在制片工作上,像场景的切换以及演员的选择这方面是怎么考量的?
A:我们对演员还是满意的,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很自然的感觉。他们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出镜,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会想要去寻找一些比较“天然”的演员,最后在潮汕的一个戏剧学校找到他们,他们是学潮剧的,所以比较放得开,一直保持那种很质朴自然的状态。我们可能一直是乖乖读书“好孩子”的状态,每天的生活会比较平淡,每天读书学习渴望考一个很好的学校,但他们每天的状态我是很羡慕的,能够肆意挥霍他们的青春,每天都保持很快乐的状态。我们被打动了,最后就决定跟他们合作一起来创作这部作品。导演创作这个片子的缘起其实就是他很想拍摩托车,他很喜欢摩托车,不过他自己并不会骑,而是喜欢看别人骑摩托。第二个是他说在那段时间很愤怒,他想把这种“愤怒”的感觉拍出来,所以大家能看到整个天是火红色的。基于这两个点,开始快速的创作了一个本子,这就是这个片子的缘起。
![]()
Q:首先非常感谢春光把这么多好的电影带到了西安,让我们这些观众能够在这边观赏交流。在看《长日留痕》的排片海报的时候觉得它会是一个广州的电影,没想到它居然还是一个潮汕的故事。它里面的俚语也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因为我就是潮汕人。想问一下《长日留痕》的主创,我看声音设计有林强老师的参与,我想问您是如何达成的这次合作的?是否有小故事在里面?我觉得声音设计做得非常好!
A:说起林强老师还蛮神奇的,这应该是缘分。一开始导演告诉我想要和林强老师合作,于是我们给林强老师写了邮件。但是写完三个月后都没有收到回复,我们决定这个合作应该是无法达成了,大家都很遗憾。很不可思议的是,又过了一阵,我们收到一封邮件,是林强老师回复的,他说之前的邮件被归到了垃圾箱,现在才看到,不知道我们现在是否还需要。我们就给他看了片子,最后决定合作。导演知道后非常高兴,马上打电话给我,我很久没有听到他讲话这么多了,他说我现在太开心了,有点圆梦了,不知道怎么宣泄,所以我想出去骑几圈单车缓一下。就以此和林强老师建立联系,开始帮我们创作。
![]()
Q: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他们找不见摩托车钥匙,而当时摩托车的双闪灯一直亮着。作为摩托车骑手我观察到这个细节:在那种情况下,如果不插入钥匙摩托车应该是断电状态。不知道这是特意设计,还是摩托车本身有这个功能?另外找钥匙过程中天色的变化,时间上的处理是故意为之吗?
A:您观察得非常准确,这确实是个bug。拍摄后我提醒过导演:设计的是找钥匙情节,但车灯为什么会亮?因为不插钥匙确实不会通电。导演当时觉得有亮灯的画面效果更好,带着一点“观众应该不会注意到”的侥幸心理。不过还是被您发现了。
![]()
Q:我之所以好奇,是因为闪烁的灯光确实让画面色彩层次更丰富,而且那个场景中天色变化明显,时间点上可能有些偏差。
A:选择那个时刻拍摄是因为恰好有高铁经过,我们无法调度高铁,所以能捕捉到演员表演与高铁同时入画的瞬间,导演认为那一刻不可替代。
![]()
![]()
![]()
春风
主竞赛单元
《台风降落之前》
导演 王煜
![]()
Q:请问导演,您是怎么想到要把这种极端天气以及一种尖锐的视觉元素,同少年的叛逆或者说远行进行结合的?
A:我看到刚刚有好几个来自南方的朋友们,因为台风在南方的夏季还是非常常见的,它对于我们来说代表了某种未知。我们会在台风到来之前做很多的防护和准备,停工停学。所以对我而言,“台风”是每个夏天都是会出现的自然现象,于是我就想把我们记忆里的夏天和我当时的青春叛逆融汇在一起,最后构成了这个片子的主要元素。这帮孩子们就像台风降落之前的一些小动物们,所以人物是附着了一些动物原始的野性在身上的。
![]()
Q:想问一下主创,影片中的台风你们是实景拍摄,还是真的选了一个台风天拍摄,还是自己搭风机?
A:这个当然不是实景拍摄,实际上我们用了一个大型的风机,并且在后期加了特效。
![]()
![]()
![]()
春风
主竞赛单元
《离开的,留下的》
导演 李谦
![]()
Q:想问导演,这部片子无论是名字还是篇幅都不算短,用了比较长的叙事线来讲述在生死之下她们的和解。那对于一些只有亲人之间相互才懂得的那种情感、互相谅解的那些微妙细节,以及情感上的互洽,可能在影像呈现上是比较平淡的,你在创作的时候是怎么解决这一点的?
A:首先,在前期剧本层面就确认了我们讲述的是比较生活流的故事,它并不是很”经典叙事“,确认了这个故事基调,再做影像的时候有两点优势:一是会比较冷静,二是会比较克制。所以大部分的镜头都是固定的,我们也会尽量去拍一些全景。例如中间女孩有一场很强的情感戏,她和母亲诉说或者是质问她,在外婆离世的时候为什么不告诉她真实情况?那一场戏我们有尝试拍近景,然而在剪辑的过程中还是觉得保留一些距离会更符合这个片子的调性,所以在整体处理上还是比较克制。
![]()
Q:通常我们认为一个故事它有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但看完《离开的,留下的》后,我觉得它并没有遵循传统的故事发展模式,而是以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呈现,同时又不乏趣味性,很好地表达了爱与家庭温暖的主题。当作品缺乏戏剧冲突时,您在创作过程中是否会担心观众可能觉得故事过于平淡?您是基于怎样的考量,选择以这种平淡却温情的方式完成叙事?
A:谢谢你的问题。说实话,我现在也仍然会担心,对于这样的故事,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元素是抓住人物关系。如果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就需要依靠扎实的人物关系来支撑影片。作为导演或编剧,必须清楚情感的走向和基调——它可以没有戏剧线,但一定要有情感线,你需要明确希望观众在观看时感受到什么,这两点是我创作这部片子的核心依据。当然,由于没有传统的开头、发展和结尾,我在剧本阶段、拍摄阶段甚至剪辑阶段都经历了非常多的自我怀疑。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主创团队和老师们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他们及时将我拉回正轨。记得第一版剪辑完成后,我的导师看完后指出,这一版似乎偏离了我最初想传递的风格,他提醒我,如果最初没有打算强调叙事,那么在剪辑时就应该坚持最初的设想。我真的很幸运能遇到这样的老师和朋友,非常感谢他们。
![]()
Q:您好,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想请教一个问题。今天下午在创作者对谈听了您的分享,谈到美术设计中对物品的运用。您的短片开场有一个特别强烈的场景——做辣白菜。我想问的是,开场那个特别大的辣白菜镜头,鲜红的颜色给人一种血腥、暴力、冲动的感觉。而结合片名和最后的母女关系,我注意到后来她们一起吃泡菜时,吃的是姥姥做的泡菜,妈妈是一口吃完了一整块,而女儿则是嚼了一半,把另一半留在了碗里。我想请问美术团队是否在用颜色进行隐喻?比如开始时妈妈舍不得孩子离开,而通过吃泡菜这个举动,妈妈下定了某种决心,但女孩最终选择了留下。我不知道这个道具是否有意识地被设计了显著变化?因为我观察到拍摄泡菜的镜头景别是从大到小的变化,对此感到好奇,希望导演能解答。
A:关于两种辣白菜是否有不同处理,第一次出现的辣白菜是剧组自己制作的,味道相当不错。辣白菜在剧本中确实是一条线索,开始时女儿是拒绝的,后来却主动接受了母亲给的那包要带到国外的辣白菜。这很像许多人回乡的心态:起初不愿意说家乡话,或觉得在外生活后自己变得不同,与故乡、这里的人和食物产生了隔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会发现“其实我还是原来的我”。因此后面姥姥做的辣白菜里加了韭菜,确实有所不同,这个设计在剧本阶段就已经确定了。
![]()
Q:影片背景应该设定在东北延边吧?作为东北人,我对其中的东北元素比较敏感。请问最初决定拍摄这个故事的起点是什么?是母女感情,还是其他原因?另外,影片中语言交叉出现,包括朝鲜族语言、英语和带有东北口音的对话。这样穿插设计是出于什么考量?
A:创作起点源于片尾那个DV片段——那是我自己拍摄的纪录片。起因是我姥姥去世了。我是由姥姥、姥爷带大的,他们的离去对我心理冲击很大。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平复,但发现人的离去就像涟漪,不是瞬间能抚平的,它会不时地回来。我是带着这种感受创作这部片子的,因此影片带有很强的个人印记,是对我姥姥的纪念。关于语言问题,朝鲜语和东北话的比例分配,我们是在开拍前与两位主演对戏时才确定的,根据情境决定哪句说朝鲜语,哪句说东北话。这样安排一方面减轻了饰演宝兰的汉族演员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从影片中看到:开始时她不太会说朝鲜语,与母亲交流偶尔才冒出一两句,到后来完全用朝鲜语与母亲对话。这体现了一个从陌生、疏离到重新拥抱家乡的转变过程。除了母女关系,影片也很重要的一条线索是人与故乡的关系。至于英语,是因为她的男朋友在国外,所以需要用英语交流。
![]()
Q:作为一名电影专业的学生,我想请教《离开的,留下的》的导演,这部作品风格平淡,但是充满了生活细节。您刚才说您的执行导演是宋一博,我昨天也观看了他的《顺流而下》,同样蕴含着非常细腻的情感。作为学生,在创作时,我特别希望未来的作品能像《离开的,留下的》一样,即使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能直击人心,让观众产生深刻共情甚至感动落泪。我们都知道创作者需要观察和体验生活才能捕捉那些触动心灵的细节,这部片中就有许多这样的细节,无论是共嚼辣白菜的场景,还是母亲不愿买新衣服的情节。请问导演,当面对生活中海量的细节时,您是如何筛选并决定最终将哪些细节呈现在影片中,以此引发观众共鸣的?
A:我认为有些场景是自然流淌到我脑海中的。我的创作体会是,在动笔前需要一段时间真正地“生活”,不是以创作为目的去刻意观察。当不带功利性地感受生活时,往往能收获更真实的素材,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创作源泉。关于如何拍好学生作业,我认为找到合适的团队至关重要,像宋一博这样的合作伙伴就非常难得,优秀的团队能让创作事半功倍。虽然几位主创未能到场,但我特别感谢他们。由于主演都不是朝鲜族,每个主创都在调研和现场执行上付出了极大努力,非常感谢他们的贡献。
![]()
![]()
![]()
春风
主竞赛单元
《曱甴家庭》
导演 何卓斌
摄影指导 张舜文
![]()
Q:我想问导演一个很私人的问题,这是我在初审审片过程中的问题,结尾那三个橘子是代表他们三个人吗?最后我看那三个橘子还碰在一起了,三个橘子在车里摇晃,最终它们是以一个很奇怪的角度“镶嵌”在了一起 。
A:从主题上讲,这一家人他们其实一直以来都是有团结意识的,时而团结,时而分离,反反反复复的来回碰撞,就像最后这三个橘子一样。但如果说到拍摄,有个小趣闻,我们都以为这是最简单的镜头。本来一个半小时就应该拍完了,意味马上就能杀青了,大家都非常开心。那时候我们并没有用橘子,用的是苹果,没想到苹果不会转,一直立在原地不动。后来我们又用了石榴,也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最后才用了橘子,发现效果很好。
![]()
Q:我们看到这三个演员演得非常好,他们真的像一家人一样,日常的拌嘴、日常的争斗、日常的扶持,他们最开始在片场就是这样吗?还是说您帮助他们找到了这种很自然的状态?
A:首先他们三个都是比较专业的演员,都是在香港拍了很多部电影的。我觉得拍这种现实题材的话选择演员是比较讲究的,所以我们在选角的时候就下了很足的功夫,翻遍百度、Google、Instagram最后找齐了他们三个。一开始在服装和表演上确实有需要彼此协调的地方,但后来慢慢慢慢就越来越好了,很多镜头并没有很多指导,他们自己就完成了。我们让他们自己尝试,自己发挥的部分也比较多,他们就浑然天成自己去完成了。
![]()
Q:我有一个关于影片片名的问题。导演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听起来很有广东特色、涉及港澳人北上的题材?这个题材在现实中存在,但较少被触及,我想知道片名是如何巧妙地引起观众共鸣的?
A:广东地区曱甴(蟑螂)很多,它们通常出现在阴冷、肮脏的地方,所以我们试图用这个符号来代表这一家三口,我个人认为他们在澳门老城区的生活有点像过街老鼠。为什么具体选择“曱甴”这个意象?因为澳门以赌场闻名,而赌场内部基本上没有曱甴。这一家三口与赌场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所以我希望通过片名传达这种隐喻。最初的片名是《果栏街》,意为卖水果的一条街,但故事更多地发生在他们的家庭内部,因此后来改为《曱甴家庭》——这个片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底层象征意味。
Q:谢谢,其实我们可能都带着一些刻板印象来看待澳门,比如高楼大厦、皇宫一样的赌场等。通常很难通过影视作品跳出这些固有概念,也是看了您的作品后会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澳门还有这样被遗忘的底层群体,他们似乎被社会放弃,除了赌博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生活方式。也很感谢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认知之外的另一面。
![]()
![]()
![]()
以上文字为现场快速记录摘要
可能有不完整不准确之处
内容请以现场表达为准
![]()
【西影·春光】往期资讯
2025【西影·春光】青年电影展
展映交流现场【春风A: 拂晓】
Light My Fire Youth Film Festival
责编 | 冯子轩 王寒墨
排版 | 杨皓涵
速记 | 任怡萱 张菁钿 张曼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