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其实就两个字:低欲。
人这一辈子,活的是什么状态?
有人说,是拼了命地去要,结果要得越多,心越累。
而有的人,早早就意识到每个人不可能什么都得到,也不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所以,保持克制和理性,进行筛选和判断,让自己低欲望地生活,反而每天都过得更自在满足。
《道德经》里有句话讲得好:“少则得,多则惑。”
东西少了,反而踏实了,可是如果选择多了,倒不知道怎么选了。
低欲,不是什么都不要,是要得少,要得精。
如此,心里清静,身子自在,这才是真的好日子。
低欲,是分清“想要”和“需要”
人啊,总容易把“想要”当成“需要”,把自认为的需要,变成必要。
于是,看到别人有的,自己就也想要,甚至还要比对方的更好,更贵。
其实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
唐朝有个将军叫柴绍,战功赫赫,但生活出名的俭朴。
他的住宅多年不修葺,门坏了就用绳子拴一拴就算了。
皇帝看不过去,要给他换个大宅子。
他却拒绝说:“现在住的房子,遮风挡雨足够了。我心思在边疆战事,不在房子大小上。”
他更心甘情愿把精力都放在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过上一种低欲望的生活。
塞涅卡说过:“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命运和其他更快乐的人相比,生活对我们来说就是可以忍受的。”
如果我们总看别人有什么,心里就永远缺一块。
那么,自己终究会失去更多,丢掉更多。
不如回头看自己有什么,手里攥着的才是真的。
把心思从“别人有”收回到“我需要”,人就活明白了,通透了。
低欲,是给心里腾地方
心里装太多事,就像堆满杂物的房间,走都走不动,哪还谈得上舒坦?
低欲望地生活,就好比是在定期打扫心房。
及时把不重要的清出去,把在意的摆整齐、洗干净、放归位。
这样,内心反倒轻松自在许多。
宋朝文人赵鼎,晚年被贬到荒凉之地。
随身只带一箱书、一张琴、一壶酒。
每天读书、弹琴、小酌,自得其乐。
别人替他叫屈,他却说:“有此三物,吾心足矣。”
在极简中,他找到了内心丰盈。
庄子说:“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鸟儿睡觉,只要一根树枝就够;老鼠喝水,只要灌饱肚子就好。
我们的心也一样,需要的其实很少,保持低欲望,你反而更满足。
就好像我们站在大自然里,空间大了,呼吸才顺畅。
低欲,是把精力留给值得的事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方面花多了,自然在那方面就少了。
低欲望,其实就是把消耗在物质追逐上的精力,省下来。
接着,又清醒地将这些精力和时间,用在真正让你充实、快乐的事情上。
清代学者段玉裁,一生不做大官,不要虚名。
辞官回乡后,三十多年闭门不出,而是只专心注释《说文解字》。
而靠自己写成的《说文解字注》,成了后世研究文字学的基石。
段玉裁一辈子就干了这一件事,至于其他的,他都没什么欲望,但这一件事,就让他青史留名。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聪明的艺术,是知道该忽略什么的艺术。”
不是所有事都值得你花费心力,学会忽略那些浮华喧闹,才能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领域。
然后,靠自己的深度专注,才能带来深度和成就。
事实上,一个人的低欲的生活,不是苍白无力的,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的修剪。
就像剪去树枝上多余的枝杈,让主干变得更挺拔,生命更茁壮。
少一点物质的牵绊,就多一点心灵的从容,说到底,人活到一定年纪就会明白:
最好的状态,不是拥有最多,而是需要的最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