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阿姨,你每天都去公园散步,这么做对心脏到底好不好?”67岁的刘阿姨退休三年,每天的习惯是在院子里慢走40分钟,偶尔遇上下雨,也要在走廊走上足足一小时。
她自己总说,“多走一走,血管才能通”。可前不久的体检,医生却摇头:“刘阿姨,你的这种锻炼方式不完全适合所有冠心病患者,需要注意!”
![]()
这话让她和邻居们都困惑了,不是越运动越健康吗?事实上,“走路对心脏好”并非绝对,尤其是冠心病患者,随意散步可能反而存在隐患。
“慢性自杀”这个说法虽然夸张,却足够警醒。为什么同样是散步,有人获益,有人却出现风险?到底哪里走错了?
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了解安全散步的正确打开方式,远比你想象的讲究。想知道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医生怎么说。
散步,是不是对冠心病都好?医生这样解读,冠心病是一种心脏冠状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等狭窄、阻塞而导致心肌缺血的疾病。相信很多中老年人都被建议过要“多运动,适量散步”。
但真实情况是,运动要视个体状况科学安排。据北京协和医院2022年临床指南,4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在自我锻炼中存在运动方式不当的问题,最终导致心脏事件风险不降反升。
什么原因?
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不合理
部分患者为“完成任务”,常常一走就是一小时,且没有观察自身心跳与呼吸的变化,心率过快可能诱发心绞痛或急性心衰。
![]()
未评估身体状况
如未做过运动风险评估、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缺乏监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21年数据显示,未评估直接运动的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科学干预者高出约17%。
忽视环境影响
气温骤变、空气污染时运动,均可能诱发心梗等风险。医生特别提醒,冠心病患者并非“越动越好”,慢走、快走、爬坡、急步都各有讲究。乱运动,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危及生命。
每天散步,坚持一段时间后,可能带来哪些变化
如果冠心病患者科学安排运动,身体是会慢慢变好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年临床试验结果发现:
心功能改善
坚持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低-中强度散步,4周后约65%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运动耐力提升约12%-18%。
![]()
血压血脂双降
合理运动者,连续2个月后收缩压平均下降7.1mmHg,LDL胆固醇下降10.4%。
心理状态好转:规律轻度运动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哈佛大学2020年研究指出,冠心病患者每周累计散步超150分钟,焦虑抑郁风险相较不运动者低23%。
但要注意,如果方法不当,反而有以下健康隐患:
心绞痛、心律失常高发。运动负荷过大时,易诱发胸痛、乏力、心慌,甚至猝死。
气短乏力加剧。走路过程中突发“喘不上气”、四肢无力,要引起高度警惕。
![]()
偶发晕厥及骨关节损伤。盲目快走或长时间行走易造成老年人跌倒、关节炎加重。
安全散步怎么做?5个细节不可忽视
医生强烈推荐,每一位冠心病患者在锻炼前,应做好以下几件事:
运动评估优先。到正规医院做心电图、心功能评估,确认运动安全范围。医生会据此给出强度建议。
控制运动强度。以“能自如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心率不应超过(170-年龄),如67岁,则心率建议≤103次/分。
![]()
时间与频率安排要科学。每天20-40分钟即可,中间可分2次完成。高温、低温、雾霾天禁止户外活动。
注意随身带药。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应随身携带。一旦感到胸闷,应立刻停止运动并服药、就医。
运动前后监测身体反馈。运动前轻松热身5-10分钟,运动后逐步放慢步伐,观测心率、呼吸及是否有不适信号。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高血压患者运动与管理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年第51卷 《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康复科普读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