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广的故事,是红土与江水拧成的绳,一头拴着广东的潮,一头系着广西的山。
先秦时,广东是南越人驾舟逐浪的地方,广西则是西瓯、骆越人在岭间种稻的家园,
秦军来的时候,先在广西凿开灵渠,让湘江与漓江抱在一起,
才有了后来赵佗跨两广建南越国的事,
那时的城墙砖,一半沾着广东的海盐,一半裹着广西的红泥。
![]()
汉时设郡,广东有南海郡,广西有苍梧郡,
《汉书·地理志》说合浦港“处近海,多犀、象、玳瑁”,这广西的港口,早早就和广东的广州一道,把丝绸、瓷器送向了南洋。
广东的粤剧刚在茶楼唱响,广西的壮族歌圩上,木叶声就飘过了红水河,
连禅宗的香火都不分彼此,广东南华寺的钟声,能传到广西桂平的西山寺。
![]()
明清时,广东十三行的商灯亮到深夜,广西梧州的码头也堆着从广东运来的布、从云南过来的茶。
后来太平天国起于广西桂平,那些揭竿的人,有的带着广西山民的倔,有的揣着广东农人的刚。
如今再看,广东醒狮的鼓点能震碎晨雾,
广西壮族的铜鼓还能敲出千年的回响;
广东人早茶的虾饺冒着热气,广西人米粉里的酸笋透着劲,
这两广,从来是拆不开的,就像漓江水终归要流进珠江,一起奔着大海去。
您知道,两广地区的“硬菜”都有什么吗?一起聊聊……
![]()
白切鸡
诞生于清末广州河南埠,传有市井故事:
一书生救火误锅,未调味白煮的鸡因火候精准,皮爽肉滑、骨中带血,反成至味,遂流传“急火快煮留鲜”之法。
南宋《岭外代答》载“粤人宴客白煮肥鸡”,清袁枚《随园食单》赞其“太羹元酒之味”,
1972年尼克松访华国宴亦用此菜,历史厚重如老巷砖墙。
此菜选清远麻鸡,三浸三烫成“玻璃皮”,
皮脆肉嫩似璞玉,蘸姜葱蓉、豉油,鲜甜直抵喉舌,粤语谓之“鸡有鸡味”。
2022年入选广州非遗,传承“三提三浸”古法,非虚饰雕琢,乃“大味必淡”之魂。
![]()
荔浦芋扣肉
这道桂北山川滋养的“荤素联姻”,藏着四百年烟雨。
明末清初,荔浦芋自福建漳州移栽喀斯特岩缝,经百年选育成“槟榔纹”芋王,乾隆年间更成贡品。
清嘉庆时,桂北厨人将炸至虎皮纹的五花肉与芋片叠碗蒸制,
肉脂渗入芋香,芋粉吸尽肉鲜,成就“一家蒸扣,四邻皆香”的奇景。
民国《荔浦志》载,此菜以“大甜大酸大咸”平衡味蕾,
蒸制时需忍着烫手翻转扣碗,形如馒头山,滴汁不洒,
这“扣”的功夫,正是匠心所在。
它非独是宴席门面,更是乡愁载体。
刘罗锅“山薯替芋”的野史虽假,却道尽百姓对贡品劳民的嗟叹。
咬一口,肉酥而不烂,芋糯而不黏,咸香裹着腐乳醇厚,像极了桂北人的性子——硬铮中藏着软和,厚朴里透着巧思。
![]()
脆皮烧鹅
1279年崖门海战后,南宋御厨流落新会,将南京烧鸭技法与广东黑棕鹅结合,创制出初代烧鹅。
彼时用麦芽糖涂皮、荔枝木熏烤,因鹅皮薄易裂,御厨改用“打气”工艺,
往鹅皮下充气使皮肉分离,烤后皮脆如纸,肉汁丰沛。
这技艺随“一口通商”传至广州,又因炭火内烧炉革新,成就“脆皮”之名。
如今莞城脆皮烧鹅制作技艺已入非遗,每道工序仍循古法:
鹅要选足龄黑棕鹅,皮水必调麦芽糖与白醋,炉火需控在260℃,
这把火,烧了七百年,烧得鹅皮金红透亮,咬下“咔嚓”一声,脂香混着酸梅酱的酸甜在舌尖炸开,连骨头都啱啱好吸吮。
这口烧鹅,吃的是岭南烟火,嚼的是历史沧桑。
![]()
南宁柠檬鸭
诞生于1914年陆荣廷修邕武公路时,界牌村民用土鸭配陈年咸柠檬、
酸藠头等酸料招待修路工,酸辣风味意外击中陆荣廷味蕾,
成就“陆荣廷界牌吃鸭”的百年佳话。
这锅酸香在邕武路烟火中淬炼,从工棚小灶走向非遗名录,
2018年列入自治区级非遗,2020年武鸣设传承基地,甘家三代守着酸坛,
用“6分酸、3分咸、1分辣”的黄金配比,让这道“广西第一鸭”成为桂系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鸭肉金黄酥脆,咬开是鸭油混着柠檬香气的爆破感,酸藠头、酸姜、酸辣椒三重酸阵裹着鸭肉,咸柠檬去籽后释放的陈香与紫苏的清香交织,
酸得透亮、辣得直白,最后回甘如邕江水悠长。
一口下去,既是味觉的狂欢,也是壮乡人征服自然的倔强缩影。
好嘢,这口酸辣,比陆荣廷的故事还上头!
![]()
清蒸石斑鱼
仙游九鲤湖传说里,何氏九子炼丹成仙时,石斑鱼跃出水面,化作“九鲤飞天”的鲜美符号,至今宴席上那尾完整鱼身仍似要跃龙门。
潮州阿闯民国南洋闯荡,
凭“潮乡一厨”清蒸石斑鱼维系乡情,鱼皮胶质如脂,
鱼肉滑嫩似鸡,沾点豉油皇汁,鲜得直咂嘴,老辈人说“啖口石斑,赛过活神仙”。
这鱼有股子“野性”。
疍家人祖传不吃鱼头,因康熙年间迁海令夜,滚烫鱼汤泼婴,从此鱼头成禁忌,红布裹沉海底。
如今珠三角酒楼却玩出花样,
“去头石斑宴”挂鱼头标本避邪又招客,年轻阿珍抖音雕鱼头被骂“变咸鱼”,倒成网红景点。
清蒸最见真章:
旺火沸水蒸8分钟,鱼肉刚离骨,淋热油激葱香,鲜掉眉毛。
![]()
横县鱼生
这口“活历史”要从郁江蜑人说起。
清乾隆《横州志》载,几千年前蜑人“船上无灶”,创生食鱼法,后晋元帝时逸士董京与蜑人兄妹泛舟遇仙,仙人以生鱼片待客,自此“横切”名动天下。
北宋梅尧臣诗“萧萧云叶落盘面”写尽刀工精妙,明代周孟中更赞其“鲶切银丝”,成宴席“压轴之肴”。
其魂在“种、劲、白、薄、厚、鲜”。
选郁江野生青竹鱼、花鱼,肉紧如铁,尾肌发达;
割腮放血,鱼肉莹白如雪,薄似蝉翼,摆盘如蝶翼舒展。
配料二十余味,木瓜丁脆、柠檬叶清、酸荞头辣,裹一片鱼生,花生油香润喉,酸辛脆爽层层炸开,尾调甘甜如吞山涧活水。
如今这“县菜”已入非遗,刀工与配料的交响里,藏着横县人“以鲜敬天”的生存智慧。
![]()
红烧乳鸽
据《中国粤菜故事》记载,1885年广州太平馆创制西式烧乳鸽,
后演变为“先卤后炸”的经典技法,入选广州非遗。
明洪武年间戍边兵营烧窑烤鸽,600年风雨中,乳鸽随战火辗转香港,五谷芳第四代传人袁建东将香港秘方带回深圳大梅沙,
从1985年小食店到连锁集团,卤水沉淀30年越陈越香,终成深圳非遗。
这鸽皮脆如玻璃,咬下“咔嚓”一声,
肉汁裹着五香、沙姜香在舌尖爆开,骨缝里都浸着卤香,民间说“一鸽胜九鸡”,真不夸张。
鸽肉嫩得能抿化,脂肪仅1.2克,蛋白质却高达22.4克,
钙铁含量是鸡肉三倍,连软骨素都带着弹性。
如今玻璃脆皮乳鸽3.0版用蛋白浆裹生炸,肉汁保留率92%,
撕开时“舐舐脷”(粤语:好吃到舔嘴唇),这口鲜,是历史咬着时光的回响。
![]()
梧州纸包鸡
藏着两千年的“金鸡传说”。
西汉南越王赵佗以纸裹鸡献刘邦,促成大一统,自此成岭南贡品。
清代咸丰年间,梧州府台宴客必用此菜,民国粤西楼官良大师改良后,“食在岭南,不尝纸包鸡枉然”传遍粤港澳。
2016年,其制作技艺入选广西非遗,成为“中国金鸡文化”符号,
连《麦兜故事》都念叨“纸包鸡、鸡包纸”的烟火气。
三黄鸡切件,腌入老抽、姜汁、八角、陈皮等二十余味草药,裹玉扣纸入花生油炸。
隔纸浸炸锁住原味,外纸金黄酥脆,内肉鲜嫩甘滑,咬开时汁水丰沛,咸甜交织如岭南晨雾,香而不腻,连骨头都浸着百年卤香。
当地人常说:“未食纸包鸡,不算到梧州。”
![]()
客家酿豆腐
北宋战乱,客家人“离乡不离腔,怀土不弃根”,因岭南少麦,便以盐卤豆腐为“皮”,裹入猪肉、鲮鱼馅,替代北方饺子。
清嘉庆年间,五华与兴宁兄弟争食,
店老板巧手“调和”,酿豆腐应运而生,张其翧诗中“家乡风味煮来其”便藏此段温情。
如今惠阳秋长“客家酿豆腐技艺”列省级非遗,需经11道古法工序,
石磨磨浆、卤水点豆腐,火候分寸皆凭经验,恰似客家人“韧而不折”的脾性。
豆腐嫩滑如脂,外皮煎至浅金黄,咬开时肉汁混着豆香迸发,鲜、咸、香、滑四味在舌尖打转,配一勺砂锅慢煨的汤汁,暖意直抵脾胃。
客家人说“酿”通“让”,“腐”似“富”,一筷夹起,是谦让与富足的祈愿,更是穿越千年的中原魂。
![]()
阳朔啤酒鱼
传说当年西街大排档摊主误将啤酒当料酒倒入鱼锅,
竟煮出酒香裹鱼肉、皮脆里嫩的奇味,自此“啤酒鱼”名震阳朔。
宋朝《山家清供》载“酒煮鲫鱼”,与阳朔技法暗合,印证千年饮食智慧。
2002年它获全国迷宗菜金奖,
2018年入选“中国菜·广西十大经典名菜”。
这道菜讲究现捕漓江活鱼,带鳞煎至金黄,再以桂林啤酒慢炖。
鱼肉吸饱麦芽香,外皮焦脆似“鱼鳞铠甲”,内里却嫩得“筷子一抿就化”。
酸辣咸甜四味在汤汁里“打摆子”,浇在饭上“巴适得板”,连鱼骨都嗦得干干净净。
当地人常说:“吃啤酒鱼,要趁热、要辣、要浓,才够味!”
![]()
筷子夹起白切鸡的瞬间,汁水顺着瓷盘纹路蔓延,像两广交界的河。
桌上的酸笋味和芋香还飘着,盘底已见光。
人活着不就为这一口——咸了淡了,饱了饿了。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盘里又会盛满新的热乎气。
您尝尝,这日子啊,就藏在这些嚼得动、咽得下的实在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