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秒成型,实现热固性材料空中3D打印!
柔性电子与软体机器人正迅速成为智能制造与未来科技的重要方向,其中热固性材料因其出色的机械强度、耐热性与化学稳定性而被广泛应用。然而,这类材料的三维打印一直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热固性树脂粘度高、固化慢,打印时容易塌陷或变形,往往需要支撑介质辅助成型。这不仅增加了工艺复杂度,也限制了结构设计自由度和材料可调性。如何在无支撑条件下实现自由悬空的热固性结构打印,成为该领域长期未解的技术瓶颈。
在此,厦门大学吴德志教授联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林立伟教授合作,创新性提出了激光辅助直写式三维打印(ISLI)方法,通过在打印过程中引入“激光原位固化”,成功实现了热固性材料的快速成型和复杂结构的自支撑打印。该方法在打印喷头附近聚焦1064 nm激光束,利用强烈的光热效应在0.25秒内完成固化,打印精度高达50 μm,机械性能可调范围达10倍、电性能可调达20倍。展示了从柔性传感器、梯度刚度电子器件到三维磁驱动软体机器人的多样应用。研究成果以“Laser-assisted direct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of free-standing thermoset devices”为题发表在《Nature Electronics》,第一作者为 Qibin Zhuang。
![]()
激光“秒固化”:热固性材料的空中成型革命
在传统的直接墨水书写(DIW)打印中,材料必须通过物理支撑或长时间加热才能固化。本文的突破在于——让激光成为“移动固化炉”。打印过程中,研究人员将一束功率10 W的1064 nm激光聚焦在喷嘴前方约4毫米处,激光在聚合物喷流上产生局部高温区,使热固性树脂瞬间交联固化。这一过程如同“边喷边烤”:墨滴一经喷出就被激光加热至300°C,实现液态到固态的快速转变。由此,打印的线条能够在空中自立成型,不再需要任何支撑材料(图1a)。团队进一步通过调整激光功率密度(LPD)控制材料的交联程度,实现了可调刚度梯度结构——即在同一打印件中既可拥有柔软区域,也可设计高刚度部分,为柔性电子提供结构调控自由度(图1c)。
![]()
图1:激光辅助直写打印原理及设备示意
“0.25秒”凝固奇迹:从一天到一瞬的跨越
传统PDMS材料在室温下完全固化需48小时,即使加热也要数小时。ISLI打印将这一时间压缩至不到1秒。研究团队利用激光局部升温,使聚合物温度在0.2秒内从60°C升至150°C,3秒内可达300°C(图2c)。固化深度、线径、速度三者被精确调控,实现高分辨率(50 μm)与高结构稳定性的统一。红外光谱与热分析(图2e,f)显示,激光固化样品的化学结构与常规加热固化完全一致,固化程度高达98.85%,机械强度充足,可支撑20 mm跨度的悬空打印线条而无下垂(图2d)。这意味着,过去需要模具、烘箱才能完成的热固化工艺,如今可在打印机喷头下“实时完成”。
![]()
图2:激光固化过程与热分析验证
自由构型:打印“空中金字塔”与“悬浮花朵”
当固化时间缩短到毫秒级后,3D打印的想象力被彻底释放。研究团队展示了多种无支撑结构:从倾斜角70°的四面体金字塔,到悬空“桥梁”式梯形结构、弯曲花瓣状“空中花朵”、乃至多层盘旋的“立体树枝”,都能在数十秒内打印完成(图3a–e)。这些作品并非展示用“模型”,而是真正的功能性热固性结构。更令人惊喜的是,团队还打印出含红色、黑色、白色颜料的多材料版本(图3l),只需调整激光功率即可在不同墨水间切换固化参数,实现多材料一体化打印。无论是PDMS、Ecoflex还是聚氨酯(PU),甚至是聚酰亚胺(PI),该工艺均能适用,为柔性器件制造提供前所未有的通用性。
![]()
图3a–l:多种悬空自支撑热固性结构
可拉伸电子:让“软硬兼施”成为现实
传统柔性电子在拉伸时容易在“硬-软”交界处断裂。团队利用ISLI打印的梯度刚度基底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设计了一个“刚中带柔”的PDMS基底:中央刚度1.5 MPa用于支撑元件,两侧柔软区域仅0.15 MPa,可在变形时吸收应力(图4a)。当液态金属导线嵌入其中后,50%拉伸测试中,均匀基底电阻变化达70%,梯度基底仅1.8%(图4b)。这种设计显著延长了器件寿命。进一步,研究团队将温度传感与应变传感器集成在指套上,佩戴者可实时识别物体温度和形变(图4d–f)。无论是握冰瓶、拿乒乓球还是触摸热杯,传感系统都能稳定输出信号而无断裂——这项成果为可穿戴传感、人工皮肤和人机交互系统提供了新的材料基础。
![]()
图4:梯度刚度柔性电子及指套演示
高灵敏柔性传感器:打印出的“电子皮肤”
借助激光原位固化,团队还构建出多层网格状导电PDMS/MWCNTs柔性传感器(图5a,b)。这种“层层堆叠”的微结构可在微小压力下产生显著电流变化,灵敏度高达16.4 kPa⁻¹,响应时间仅90毫秒,检测下限156 Pa,甚至能感知篮球击地的瞬时冲击。在动态测试中,该传感器可稳定工作1500次循环而无衰减(图5f),并成功贴附于运动员手腕与鞋面,实时监测行走、跑动、运球、投篮等动作信号(图5g,h)。这意味着未来柔性可穿戴设备有望实现“无延迟感知”,助力运动健康监测与智能假肢控制。
![]()
图5:高灵敏柔性压力传感器
软体机器人:磁场驱动的微型“蝴蝶与弹簧”
除了电子器件,ISLI技术也打开了软体机器人的新维度。研究团队将NdFeB磁性颗粒加入PDMS基体,打印出可磁响应的柱阵、仿生蝴蝶与螺旋弹簧(图6a–c)。当施加100 mT磁场时,柱体阵列可同步弯曲,蝴蝶翅膀会拍动,而螺旋弹簧机器人则可在磁场作用下实现翻转、滚动乃至定向爬行。更令人振奋的是,研究团队还在模拟血管模型中展示了“磁驱动药物递送”实验:螺旋机器人在液体通道中灵活穿行,能跨越障碍、分支并精准抵达目标点(图6d)。这种自由度极高的“打印软体生命体”展示了生物医学和微操作领域的无限潜能。
![]()
图6:磁驱动软体机器人及血管导航演示
总结与展望
本文展示的的激光辅助直写打印技术,首次让热固性材料摆脱了模具与支撑的束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三维打印”。该方法不仅兼容多种高性能树脂,还能实时调控刚度、电导和磁响应特性,从柔性电子、智能传感到软体机器人皆可一体化制造。未来,这项技术有望在医疗器械、航空航天乃至微型机器人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打印一切”的新时代奠定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