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黄奇帆称实施倒按揭!死后房子归国家,活着的时候发钱,可行吗?

0
分享至

近期,重庆市前市长黄奇帆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提出“老年人房产倒按揭体系”引发广泛讨论。这一模式被视为银发经济领域的新探索,但其内核与早年的“以房养老”概念存在高度相似性——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金融机构,在世时按月领取保障金,离世后房产归公。

在我看来,尽管倒按揭模式的概念新颖,但实际操作中面临多重现实困境,可能难以大规模推广。



从机制设计看,倒按揭的本质是房产价值与生命周期的长期博弈。

机构需预估老人剩余寿命,以房产评估值为基数计算月付金额。若老人提前离世,机构可提前收回房产并获利;若老人长寿,机构则需持续支付直至约定年限,面临亏损风险。

以我国男性为例,法定退休年龄逐步延至63岁,而平均预期寿命约77岁,这意味着半数男性可能在退休后7-15年内离世。这种“寿命博弈”特性,使得老人需对自身健康状况有极度乐观预期才愿参与,否则易产生“亏本”心理,降低接受度。



与此同时,适用人群的局限性同样显著。

当前养老保障体系已基本覆盖城乡居民,多数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足以维持基本生活,老年人更迫切的需求是精神陪伴而非物质补充。倒按揭将房产在身后“充公”的特性,可能削弱子女赡养意愿,子女若无法继承房产,陪伴动机可能下降,甚至引发“放弃赡养”风险。

即便无子女或失独老人,也可能因亲戚晚辈赡养而保留房产传承意愿。因此,仅无子女且与亲属疏离的老人可能成为潜在参与群体,但这部分人群规模有限,难以支撑模式规模化。



更现实的矛盾在于实施能力与需求错配。

城乡养老保障差异显著,农村老人月均养老金普遍不足300元,仅为城镇退休职工平均养老金的八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对额外保障金的需求更为迫切。但农村房产价值普遍较低,且宅基地受村集体交易限制,导致倒按揭在农村面临“评估价低-月付少-改善有限”的恶性循环。

例如,一套价值10万元的农村宅基地房产,按20年倒按揭计算,月付仅约400元,对农村老人生活改善作用微弱。加之宅基地流转限制,机构难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处置房产,进一步压缩了农村地区的操作空间。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黄奇帆提出的“倒按揭”仍具探索价值,银发经济需以创新思维破解养老难题,而倒按揭的提出至少为制度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其实际落地需配套解决三大痛点:建立动态寿命评估模型,降低“寿命博弈”风险;完善房产处置机制,如允许宅基地跨集体流转或引入政府担保;探索“部分继承+部分归公”的混合模式,平衡子女继承权与机构权益。

同时,需配套精神赡养激励措施,如将子女陪伴纳入养老服务积分体系,避免物质保障与精神需求脱节。



总体而言,倒按揭从概念到实践需跨越理念、制度、技术等多重障碍。其成功关键在于构建“政府引导、机构参与、风险共担”的机制框架,并辅以精准的需求匹配与风险防控。唯有如此,才能将理论探索转化为可复制的养老新模式,真正推动银发经济从“概念创新”走向“实践落地”。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王五说说看 incentive-icons
王五说说看
关注财经与法律
1005文章数 7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