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张宗逊有大将资历,为何最后没评上大将?毛主席:该厉害时不厉害

0
分享至

1955 年全军大授衔的时候,张宗逊将军被划在上将行列,拿到了上将军衔。这事儿让不少老战友都觉得特别意外,为啥其他将领都会感到意外呢?

其实只要捋一捋张宗逊将军的资历,就能明白其中的缘由。红军时期,他就当过军长;抗战打响后,他带着三五八旅跟日军正面硬拼,后来还领兵保护党中央的安全;解放战争时,他到彭老总手下当一野副司令。



这样的资历,按理说完全够得上大将的授衔标准,而且他手下还出过许光达这样的大将,可为啥张宗逊偏偏跟大将军衔擦肩而过了呢?

好多人都为他抱不平,毛主席则直接点评道:“该厉害时不厉害”。

张宗逊出生在一个富农家庭,老家在陕西渭南县赤水镇堰头村。因为家里条件不错,他没吃过多少苦。在父母的安排下,7 岁那年他被送进当地私塾,学习传统知识。

学完私塾的课程后,他又进了县里的小学继续读书。虽说家里不愁吃穿,但这并没影响他向往革命。上学的时候,他就看不惯有权有势的人欺负普通老百姓。

这种不满在他心里慢慢积攒,后来受叔叔的影响,他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之后在叔叔的介绍下,他还加入了国民党,不过最终在周总理的正确引导下,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后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张宗逊进入黄埔军校深造。他文化基础扎实,到了军校也没松懈,学习格外认真,成了五期生里的尖子生,因为表现太优秀,还直接越级进入黄埔四期。

同年,他从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我党党员,从此开始为中国革命奋斗一生。时间到了 1926 年 3 月,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再也没人能压制蒋介石这个野心家。



蒋介石趁机发动了著名的 “中山舰事件”,借此逼迫军校学生表明立场,校内所有有双重党籍的学员,必须选一个组织效忠。张宗逊早就看透蒋介石的为人,面对选择,他直接公开了自己我党党员的身份。

当时国共关系虽然即将破裂,但表面上还维持着平静。张宗逊毕业后,就加入北伐战争锻炼自己。到了第二年,蒋介石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发动了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不少我党同志被抓捕、杀害。

那时张宗逊远在武汉,没受到这次事件的牵连。当时他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下属的警卫团当连长,他的团长可不一般,也是位革命志士,这位团长就是卢德铭同志。后来卢德铭参加秋收起义,成了起义军总指挥,要是当初他没在掩护部队时牺牲,说不定能评上元帅。

张宗逊跟着卢德铭团长,本想带着警卫团去支援南昌起义,可路途遥远,再加上卢德铭等人的身份已经暴露,警卫团一路上遭遇了不少围追堵截,最后没能赶上南昌起义。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保留了革命的火种。警卫团得知起义结束后,决定改变路线,中途却遇到了正在积蓄力量、准备组织秋收起义的毛主席,张宗逊就此加入秋收起义。战斗中,他每次都冲在最前面,表现十分英勇。

他在起义中立下大功,部队撤退时,他先掩护主力部队撤离,等其他人都走了,自己才跟上大部队。张宗逊的出色表现,被毛主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秋收起义时,部队缺少武器装备,建制也不完善,最后还是失败了。面对敌人的围剿,起义军损失惨重,总指挥卢德铭为了掩护其他部队,英勇牺牲。关键时刻,毛主席站出来,为部队指明了方向。

之后在三湾地区,毛主席对起义军进行改编,实施了 “支部建在连上” 的英明决策,顺利完成 “三湾改编”。整支起义军被改编成七个连,张宗逊被派到警卫连,带领一个排专门负责保护毛主席的安全。

从这以后,张宗逊就跟毛主席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毛主席身边形影不离的人。两人住一个屋,张宗逊不睡床,就在地上打地铺;吃饭时,他让其他战士帮忙把饭送过来。毛主席在吃穿用度上从不挑剔,一双草鞋能穿好久。



有一次行军,毛主席的草鞋磨破了,脚上有伤,走路一瘸一拐的。张宗逊见状,立马让排里的战士找来担架,想抬着毛主席走,可毛主席坚决不同意,说要跟大家同甘共苦,不能拖累队伍。

最后毛主席要了一根竹竿拄着赶路,他的这份坚持让张宗逊十分敬佩。此后,张宗逊除了负责保卫工作,还得帮毛主席收集周边的有用情报。报纸和书籍也是毛主席的日常必需品,那时候我军还没建立无线电系统,所有信息都得靠战士们四处打听和搜集报纸获取。

后来,在毛主席的指挥下,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地区。红军的建立引起了蒋介石的忌惮,他多次派兵围剿我军。这时候张宗逊依旧负责保护毛主席,可当时斗争形势特别严峻。

为了保护毛主席,张宗逊在战斗中两次被敌人击中,受了重伤。每次他都拼尽全力确保毛主席的安全,之后他坚守岗位,一边做好保卫工作,一边努力学习。

我党最厉害的军事指挥家要数毛主席,张宗逊待在毛主席身边,一边磨炼自己,一边努力学习进步,慢慢成长为一名能征善战的红军师长。



反 “围剿” 期间,因为毛主席指挥能力太强,遭到其他人排挤,被排除在指挥核心之外。张宗逊是跟毛主席走得最近的同志,也受到了牵连。他去看望毛主席时,说出了自己的郁闷,觉得自己有能力却没得到重用。

毛主席听后,给他指了条明路。黄埔时期,是周总理帮他从青年团团员转为党员的,有这层关系在,张宗逊很快就得到了新的重用。部队开始长征后,一项艰巨的任务落到了他肩上。

他被任命为修养连连长,这个连里的战士几乎没有战斗力,却对中国革命至关重要。连里有不少党内领导及其家属,还有很多在战斗中受伤的团级以上红军干部,以及一些上了年纪的党领导和老干部。

所以张宗逊的任务特别重,连里有人走不动了,他就上前鼓励;实在走不动的,他要么背着,要么找人抬着。每次连队行军到一个地方,他都会提前安排好一切。

1946 年,蒋介石公然发动内战,派出精锐部队,想消灭中原野战军。毛主席也不甘示弱,制定了 “三路四城” 战术来应对敌人的进攻。

聂帅在商议对策时,提出拿下山西大同,毛主席听后表示赞同。当时张宗逊担任战役总指挥,想攻下大同这座城市。他事先派人清理大同周围的敌军,可敌人分布零散,清理过程花了很长时间,这就给了蒋介石调兵遣将的机会。

虽然在我军的猛烈进攻下,大同成了一座孤城,但周围不少敌人趁机逃进了城里,这让攻城任务变得困难起来。蒋介石坐不住了,让傅作义出兵支援大同,可傅作义不想惹麻烦,不愿出兵。



蒋介石没办法,只好抛出更大的利益诱惑傅作义,毕竟让傅作义拿下大同,也比让我军占领好。他提出用大同作为交换,让傅作义出兵,傅作义听后很心动,同意了这个提议,随后果断出兵。

傅作义是国民党阵营里很难对付的对手,他白手起家,靠自己的能力拉起了一支队伍。出兵后,他没选择直接去大同跟我军硬拼,而是用了 “围魏救赵” 的计策,领兵攻打集宁地区。

占领集宁后,既能把这里当作进攻张家口的跳板,又能威胁到晋察冀解放区,给我军造成极大威胁。张宗逊没预料到敌人的这个计划,等傅作义的大军兵临城下,他才得知消息,十分震惊,赶紧领兵回援。

好不容易把傅作义麾下战将董其武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张宗逊却没选择乘胜追击,消灭残敌,反而让部队休整了一天,给了敌人恢复的机会。最后,集宁的国民党军等来了傅作义麾下的 101 师,趁机反败为胜。

集宁被攻占后,傅作义立马派重兵把守,随后调转部队,猛攻包围大同的解放军部队。最终导致大同战役失败,我军一系列战略布局受到影响,只能作废,毛主席带着党中央被迫离开延安。

后来张宗逊调整了战术战略,在彭老总的指挥下,一路势如破竹,拿下了榆林、清涧城等多座被敌军占据的城市。这次他受到了表扬,还晋升为一野副司令。毛主席评价他:“领兵打仗时太过稳重,这是你的缺点,该强硬的时候没强硬起来,有些地方还得多向彭老总学习。”



大同战役的失利,是张宗逊没评上大将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他曾经是毛主席身边的侍卫长,立功的机会本来就不多,而且到了解放战争后期,他也没有足够的战功来支撑大将的授衔。不过张将军从不计较职位高低,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党和国家的建设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旧日历史 incentive-icons
旧日历史
酷爱历史的读书人
124文章数 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