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7 日,荷兰方面高调对外释放消息,称经中荷 “富有建设性” 的会谈,安世中国的芯片将在未来几天内顺利运抵欧洲及全球其他地区。这一急于 “报喜” 的举动,背后暗藏多重考量,而我国的回应则既坚守原则,又彰显了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的责任担当。
![]()
这场芯片供应风波的始作俑者,是荷兰政府的单边强制行为。此前,荷兰政府强行接管中企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这一违背市场规则与商业逻辑的 “强盗行径”,直接冲击了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正常运转。
面对这一不公举措,我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部件和子组件。荷兰政府初期态度强硬,不仅妄图以停止供应晶圆相威胁,还拉拢欧盟多国 “围攻” 施压,试图迫使我国妥协。
但实际情况远超荷兰预期:国内多家晶圆厂迅速为安世中国补位供应晶圆,加之安世中国自身储备了充足的成品与在制品库存,完全能稳定满足客户订单至年底乃至更久。反观欧洲,因安世荷兰芯片断供,汽车厂商生产受阻,纷纷将矛头对准荷兰政府,使其陷入内外承压的困境,最终不得不转头寻求与我国对话。
![]()
荷兰急放风的三重信号:
荷兰此次急于对外 “开香槟” 式放风,绝非单纯的 “报喜”,而是多重诉求下的策略性表态:
缓解内外部压力是首要目的。欧洲汽车厂商的不满持续发酵,荷兰需通过释放 “恢复供货” 的消息安抚产业界,平息国内舆论争议。
暗含对美国的 “成果汇报” 意味。荷兰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本质是配合美国 “50% 穿透规则” 的对华遏制动作。而此前中美贸易磋商中,我国以安世半导体僵局为由推迟放松稀土管控,损害了美国利益。此次荷兰主动促成供货恢复,实则是向美国示好,弥补其利益损失。
试图 “锁定” 中方立场,杜绝反悔空间。荷兰提前高调官宣,意在制造 “既成事实” 的舆论氛围。若后续中方举措与该消息有偏差,其便可将责任甩给我国,抹黑中方破坏产业链稳定。
针对荷兰的放风,我国商务部作出明确回应:“中国本着对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稳定与安全的负责任态度,已经及时批准中国出口商的相关出口许可申请,并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努力促进安世中国恢复供货。”
![]()
这一表态看似温和,实则暗藏深意:
恢复供货是事实,但绝非 “全面放开”。“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 明确了前提 —— 供货并非无底线妥协,而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核心目的是防范荷兰政府出尔反尔,避免重蹈此前单边操作的覆辙。
厘清责任边界,拒绝被 “施压妥协” 的标签绑架。中方强调举措源于 “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的负责任态度”,直接否定了荷兰所谓 “施压奏效” 的潜在叙事,坚守了自身立场。
![]()
荷兰急于放风的举动,本质是内外交困下的被动应对,既暴露了其此前单边政策的失算,也凸显了全球产业链中 “中国环节” 的不可替代性。而我国的回应则实现了 “原则与灵活” 的平衡:既通过反制捍卫了中企合法权益,又以有条件豁免避免全球产业链进一步撕裂,展现了大国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