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到“三资四则”向社会借钱的模式,人们会有一种担心,因为前苏经济就是倒在了国有资产证券化,但类比是治学的大忌,还是要有具体分析做支撑。
从趋势上说,国有资产三化,“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本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这听上去仿佛是把国有资源全变成资本,目标是向社会要钱,其实与前苏的国有资产证券化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不妨先作个调侃的说明,慈禧太后钟爱的 “织金陀罗尼经被”,现保存于清东陵文物库房内,它也是“国有资源”。但从从市场的角度说,放在库房里是零价值,如果租给王二麻子,办了一个清宫文化展,国家赚钱了,王二麻子有机会赢利;这样做还不过瘾,要按“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原则,再上一层楼,把慈禧太后的被子分解股份,降低门槛,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织金陀罗尼经被”资本化的收益,那就是在扩融了,也可以上杠杆,国家投资20%,讲好故事,吸引社会上的穷得只剩钱的王二麻木子投资,那么 ,中国经济走出通缩困局的一个前提条件就具备了:增加投放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
那么,中国的国有资本证券化与前苏有什么不同?
前苏国有资本证券化也不是孤案,英国八十年代政府年年补贴国企亏损,也存在科尔奈说的“软约束”,国有资产证券化后,政府财政立即实现了盈余,德国的国有资产证券化也是成功的,目的不是向社会圈钱,而是把国企推向市场,这也与中国的混改不同,不存在以公有,还是以私有这主导的问题,这就解决了一个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经理集团与政府的行政权彻底分离了,国企改革能不能成功,能不能解决低效的问题,这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性原理”,经理集团取消了任免制,并置于全体规则监督之下,而不是坚持谁来领导的意识形态约束,即便是国资控股,也不影响以法为鉴的监督机制的实行。
前苏又是另一个场景。前苏是在做股权分割,把国有资产证券化,让公民购买,结果经济不景气,公民抛售证券,国银行和俄罗斯寡头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了大量苏联的优质企业,包括矿山、油田等,成了低价变卖国有资产。
![]()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公转私,也不排除有类似的问题,但总体上是在国家控制下,一是占比有限,没有放弃公有经济主导的原则,二是以资不抵债的或亏损的企业为主。
这一次的“三资四则”即不同于前苏的国有资产证券化,也不改革开放的改制。
首先是把资源做成了资产,空气是资源,大家都要呼吸,但它没有价值,但某地空气特别好,再讲个长寿村的故事,于是空气就成了“国有资源”,这个没有价值的“国有资源”是上天掉下来的,本来就是全民免费共享的资源,但是,再把空气转换成了“国有资产”,那就是只赚不赔,国家是不会吃亏的,国有资产也不会流失,外国银行也罢,私人寡头也罢,多多益善。“织金陀罗尼经被”也一样,那是先人遗产,拿出不晃一晃赚钱了,多美妙的故事。
![]()
其次“三资四则”是瞄着化债去的,比如负债收购的存蓄房,把债务也打包成资产,拆分股份,让全社会参与,以后什么情况不知道,但债务已经提前兑换成现金了,国家是不会吃亏的,国有资产也不会流失,充其量是换了个债权人,库存还是库存。
扯了这么多的淡,那么 ,“三资四则”能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吗?
能,前提在用钱的人,不在钱本身。用的好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用得不好,大量资金流入市场,效益上不来,全糟蹋了,那就是通缩+货币贬值。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