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在头七回家?老道长:不是来看亲人,而是要带走这三样东西

分享至

清末年间,冀中平原上有个叫青柳镇的地方,镇外有条滹沱河,河水常年浑浊,却滋养着镇上千亩良田。镇上的人多以耕种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像河岸边的老槐树,平淡却扎实。镇西头的春杏家,就是这寻常人家中的一户。



春杏嫁过来三年,丈夫栓柱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为人勤快,待春杏更是疼惜。两口子靠着几亩薄田,虽不富裕,却也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春杏手巧,会绣些花鸟鱼虫,逢年过节时绣个荷包、枕套,拿到镇上能换些碎银子,补贴家用。栓柱常说:“俺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娶了春杏你这么好的媳妇。” 春杏听了,总是红着脸嗔他:“就你会说好听的。”



可天有不测风云。这年夏天,滹沱河发了大水,冲毁了不少田地。栓柱为了抢收自家地里的麦子,冒着大雨往田里跑,没想到脚下一滑,摔进了湍急的河水里。等村里人把他捞上来时,人已经没了气。

春杏赶到河边时,看到的就是浑身湿透、面色惨白的栓柱。她扑过去抱住丈夫,哭声撕心裂肺,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村里的老人们劝她:“春杏啊,你别太伤心了,栓柱走得急,你得挺住,不然他在底下也不安心。”

春杏一夜之间像是老了好几岁,眼睛哭得又红又肿,饭也吃不下,水也喝不进。栓柱的后事是村里的长辈帮忙操办的,入殓那天,春杏把自己亲手绣的鸳鸯枕套放进了棺材里,哽咽着说:“栓柱,你走了,我一个人…… 你在那边,可别忘了我。”



葬礼过后,村里的王大娘来看春杏,拉着她的手说:“春杏啊,你知道不,人走了之后,头七那天会回家来,你可得好好准备准备,让栓柱走得安心。”

春杏愣了愣,她以前听老人们说过头七,却不知道具体要做些什么。王大娘接着说:“头七那天,你得把栓柱生前穿的衣服找出来,放在他常坐的椅子上,再做些他爱吃的饭菜,摆在桌子上。晚上的时候,你别待在屋里,躲到邻居家去,别惊扰了他。”春杏一一记在心里,可心里却犯了嘀咕:栓柱真的会回来吗?他回来是想看我一眼吗?

转眼到了栓柱头七这天,春杏一早就起来忙活。她把栓柱最喜欢的那件蓝色粗布褂子找出来,仔细叠好,放在堂屋的椅子上。又去厨房忙活,做了栓柱爱吃的贴饼子、炖白菜,还有他最爱的凉拌黄瓜,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

傍晚的时候,王大娘又来了,催着春杏去邻居家躲一躲。春杏舍不得走,她想再见栓柱一面,哪怕只是远远看一眼。王大娘劝道:“春杏,听大娘的话,别任性,你要是在屋里,栓柱看见你,心里牵挂,走得不安生。”



春杏没办法,只能一步三回头地去了隔壁的李家。李家婶子热心,给她倒了杯热水,安慰道:“春杏,别难过,等过了今晚,栓柱就安心离开了。”

春杏坐在李家的炕沿上,心里像揣了只兔子,七上八下的。她竖着耳朵听着自家的动静,可除了风吹过窗户的声音,什么也听不到。时间一点点过去,眼看就要到子时了,春杏再也坐不住了,她跟李家婶子说了声,就往自家跑,因为她太想念栓柱了。

刚跑到院门口,春杏就看到自家堂屋的灯亮着。她心里一紧,难道是栓柱回来了?她轻手轻脚地走到窗户边,往里看 —— 堂屋里空荡荡的,桌子上的饭菜没动,那件蓝色粗布褂子还好好地放在椅子上,可那盏油灯,却明明灭灭地亮着。

春杏推开门走了进去,屋里没有栓柱的影子,可她却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 —— 那是栓柱身上常有的,带着泥土和阳光的味道。她走到桌子旁,看着那些没动的饭菜,眼泪又掉了下来:“栓柱,你是不是回来了?为啥不出来见我一面啊?”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春杏抬头一看,是镇上道观里的玄清道长。玄清道长已经八十多岁了,鹤发童颜,平日里镇上谁家有红白喜事,或者遇到些邪门事,都会找他帮忙。春杏赶紧擦干眼泪,给玄清道长行了个礼:“道长,您怎么来了?”

玄清道长叹了口气,说:“我听说栓柱头七,过来看看。你刚才是不是在找栓柱?”玄清道长摇了摇头,说:“春杏啊,你有所不知,人在头七回家,不是来看亲人的,而是要带走三样东西。”春杏愣住了,疑惑地看着玄清道长:“道长,带走三样东西?是什么东西啊?”

玄清道长在椅子上坐下,缓缓说道:“这第一样东西,是生前的念想。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牵挂的东西,可能是一件物品,可能是一段回忆。栓柱生前,最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