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见到阿伟的时候,是在东莞厚街的一个夜市摊。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浅蓝色工装,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胳膊,脸上带着点腼腆的笑,正给隔壁桌的几个大姐递纸巾。
![]()
那几个大姐看起来四十多岁,打扮得挺精神,围着阿伟有说有笑,一口一个 “阿伟” 叫得亲热,那股子熟稔劲儿,不像刚认识的,倒像是认识了好几年的家人。
夜市摊老板跟我熟,凑过来低声说:“别看这小伙子才 27,本事大着呢,在这一片的中年大姐圈里,比网红还受欢迎。”
我当时没当回事,觉得无非就是小伙子嘴甜,会来事儿,讨长辈喜欢罢了。可后来跟阿伟熟了,他自己跟我念叨起这些事儿,我才知道,这哪里是 “讨喜欢” 那么简单 ——
他来广东打工 3 年,前前后后居然跟 20 位中年大妈处过 “对象”,而且这些大妈还大多知道彼此的存在,非但不闹,反而还挺 “护着” 他。
这事儿听着邪乎吧?我一开始也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从安徽农村出来的小伙子,没学历没背景,长得不算特别帅,就是看着干净清爽,怎么就能让一群见过世面、经历过生活打磨的中年大妈心甘情愿地对他好,甚至把他当 “男朋友” 一样对待?
阿伟是安徽阜阳人,家里是种地的,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个弟弟。24 岁那年,姐姐要嫁人,彩礼钱差了三万,弟弟要上大学,学费还没着落,家里的田地收成又不好,父母急得整夜睡不着觉。
阿伟那时候在老家的小工厂里做学徒,一个月就三千多块钱,根本顶不上用。看着父母熬红的眼睛,他咬了咬牙,跟村里的老乡一起,坐上了南下广东的火车。
“那时候就想着,广东工资高,多挣点钱,先把家里的窟窿填上,再给父母盖个新房子。” 阿伟说这话的时候,手里攥着一瓶啤酒,眼神里带着点当年的韧劲。
刚到东莞的时候,他进了一家电子厂,流水线的工作,一天干 12 个小时,白班夜班两班倒,一个月能拿六千多块钱。他省吃俭用,每个月只留五百块钱当生活费,剩下的全寄回家里。
![]()
电子厂宿舍是八人间,又挤又吵,下班后大家要么窝在宿舍里玩手机,要么出去喝酒打牌。阿伟不喜欢这些,他觉得挣钱不容易,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事儿上。
每天下班后,他都会去工厂附近的公园走走,或者去街边的便民服务点看看有没有兼职可做。
就是在那个公园,他认识了第一个 “大姐”,王姐。
王姐那时候 45 岁,在一家制衣厂做车间主任,老公在外地工地上干活,一年就回来一次,儿子在老家上高中,她一个人在东莞租房住。
那天晚上,阿伟在公园的长椅上坐着看手机,突然听到旁边有哭声。他抬头一看,是个穿着体面的中年女人,正捂着嘴偷偷抹眼泪。
阿伟是个老实人,见不得别人难过,犹豫了半天,还是起身递了包纸巾过去:“大姐,你没事吧?是不是遇到什么难处了?”
王姐愣了一下,接过纸巾,擦了擦眼泪,勉强笑了笑:“没事,小伙子,谢谢你啊。”
阿伟也没多问,就坐在旁边陪着她,过了一会儿,王姐主动开口了,说儿子期中考试没考好,老公打电话来还跟她吵了一架,觉得她没把孩子教育好。
“我天天在厂里累死累活,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他倒好,什么都不管,还怪我。” 王姐越说越委屈,眼泪又忍不住掉了下来。
阿伟不知道怎么安慰人,就听着她倾诉,时不时说一句 “大姐你也不容易”“姐夫可能也是着急,不是故意说你的”。
就这么陪着王姐坐了两个多小时,临走的时候,王姐问他叫什么名字,在哪里上班,阿伟都老实说了。王姐点点头,说:“小伙子人不错,以后有什么事可以找我。”
没想到,过了两天,王姐居然找到电子厂门口来了,给阿伟带了一保温桶排骨汤:“我看你那天挺瘦的,肯定平时舍不得吃,炖了点汤给你补补。”
阿伟又惊又喜,连忙道谢,接过保温桶的时候,手都有点抖。出门在外这么久,除了家人,还没人这么惦记过他。
从那以后,王姐经常给阿伟带吃的,有时候是炖菜,有时候是自己做的包子馒头。阿伟也懂得感恩,王姐租房的地方灯泡坏了,他主动去换;水管漏水了,他找工具修好;周末的时候,还帮王姐打扫卫生。
![]()
王姐嘴上不说,心里却越来越暖。她一个人在外地打拼多年,早就习惯了报喜不报忧,遇到难处都是自己扛,阿伟的出现,就像一缕阳光,照进了她平淡又孤单的生活。
有一次,王姐得了重感冒,发烧到 39 度,躺在床上起不来。她想喝点热水,都没人给倒。情急之下,她想起了阿伟,给她发了个微信。
阿伟当时正在上班,看到消息后,跟主管请了假,立马买了退烧药和感冒药,还买了点水果,跑到王姐的出租屋。
他给王姐量了体温,喂她吃了药,又给她用毛巾擦身子物理降温,然后在厨房煮了点白粥。王姐躺在床上,看着阿伟忙前忙后的身影,眼眶一下子就湿了。“那时候我就觉得,这小伙子比我老公还贴心。” 王姐后来跟我说。
病好之后,王姐对阿伟更好了,不仅经常给她买衣服,还会给他一些零花钱。阿伟一开始不肯要,王姐就说:“你拿着,就当是姐姐给你的补贴,你一个小伙子在外不容易,别太省着。”
慢慢地,两个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王姐会跟阿伟说自己年轻时候的事,说和老公的矛盾,说对儿子的牵挂,阿伟也会跟王姐聊家里的情况,聊自己的烦恼。
有一天晚上,两人在公园散步,王姐突然说:“阿伟,要不你做我男朋友吧?我知道我比你大很多,也不奢求什么,就是想有人能陪着我,心疼我。”
阿伟愣住了,他从来没想过这层关系。他看着王姐期盼的眼神,又想起这些日子王姐对他的好,心里五味杂陈。
“姐,我…… 我知道你对我好,可是我……” 阿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王姐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事,我就是随口说说,你别往心里去。不管怎么样,你都是我弟弟,我都会对你好。”
![]()
虽然没明说,但从那以后,两人的相处模式就变了。王姐会像女朋友一样,关心阿伟的行踪,不许他熬夜,不许他喝酒;
阿伟也会像男朋友一样,在王姐不开心的时候哄她,在她需要的时候出现。他们没有像年轻人那样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有着一种平淡又踏实的陪伴。
阿伟和王姐的事,后来被王姐的几个老乡知道了。这几个老乡也都是中年女人,要么是老公常年在外,要么是离异单身,各自在广东打拼,心里都挺孤单的。
她们一开始还劝王姐:“你比他大十几岁,人家小伙子正是年轻的时候,怎么可能真心对你?别到时候被骗了。”
可王姐却反驳说:“阿伟不是那样的人,他老实、善良,对我是真心的好。我跟他在一起,不是图他什么,就是图个开心,图个陪伴。”
后来,王姐把阿伟介绍给了这几个老乡认识。阿伟还是老样子,嘴甜,会来事儿,看到她们有什么难处,都会主动帮忙。
有个李姐,老公在工地上出了意外,去世好几年了,她一个人拉扯着女儿,日子过得很艰难。阿伟知道后,经常帮李姐接女儿放学,有时候还会给孩子买零食和文具。
李姐感动得不行,说:“阿伟,你真是个好孩子,比我家里的亲戚还靠谱。”
还有个张姐,离异多年,性格比较内向,没什么朋友,平时放假就一个人待在出租屋里。阿伟知道后,经常约她出来散步、聊天,还会带她去逛夜市、看电影。张姐说:“跟阿伟在一起,我觉得自己年轻了好几岁,也变得开朗多了。”
慢慢地,这些大姐都喜欢上了阿伟。她们知道阿伟和王姐的关系,也知道彼此对阿伟的心意,但她们没有争风吃醋,反而像姐妹一样,互相体谅。
![]()
因为她们都明白,大家都是孤独的人,都需要陪伴,而阿伟的出现,恰好填补了她们内心的空缺。
“我们都知道阿伟不可能只属于某一个人,他也不容易,要照顾我们这么多人。” 李姐说,“我们不求他能给我们什么名分,也不求他能陪我们一辈子,只要他现在能真心对我们好,能陪着我们,就够了。”
阿伟也确实做到了对每个人都用心。他会记得每个大姐的生日,提前准备好礼物;会记得她们的喜好,比如王姐喜欢吃甜食,李姐喜欢养花,张姐喜欢听戏;会在她们生病的时候悉心照顾,在她们难过的时候耐心安慰。
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些大姐,阿伟还从电子厂辞了职,找了一份时间比较自由的工作 —— 送外卖。这样他就能在工作之余,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她们。
每天早上,他会给离得近的几个大姐带早餐;中午休息的时候,会去看看她们,问问她们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晚上下班后,会轮流陪她们散步、聊天。
有时候,几个大姐还会一起约着做饭,请阿伟来吃。她们在厨房里忙忙碌碌,阿伟在旁边打下手,说说笑笑,就像一家人一样。
有一次,我刚好碰到这种场景,看着她们其乐融融的样子,突然觉得,这种关系虽然不符合传统的爱情观念,但却有着一种别样的温暖。
阿伟说,他对这些大姐都是真心的。“她们对我太好了,就像我的亲姐姐一样。我知道我给不了她们什么,只能尽我所能,多陪陪她们,多关心她们。”
他说,一开始他也觉得这种关系有点奇怪,甚至有点压力,但后来慢慢发现,大家都是真心相待,没有什么功利心,也就坦然接受了。
当然,也有人不理解他们的关系,背后说闲话。有一次,阿伟陪张姐去超市买菜,就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你看那个小伙子,这么年轻,居然跟一个老女人在一起,肯定是图人家的钱。” 张姐听了很生气,想上去理论,被阿伟拦住了。
![]()
“姐,别跟他们一般见识,我们自己过得开心就行,不用在意别人怎么说。” 阿伟笑着说。
张姐看着阿伟,眼里满是感动:“阿伟,委屈你了。”
“不委屈,能陪着你,我挺开心的。” 阿伟说。
其实,阿伟心里也有自己的苦衷。他家里的条件不好,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弟弟还在上学,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虽然他每个月都能挣不少钱,但寄回家里后,自己也没剩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