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出售60%股权!280亿卖身博裕,硬刚瑞幸能翻身吗?
大家好,我是闻叔!星巴克280亿元卖掉中国60%股权给博裕资本,只因被瑞幸、库迪的低价小店模式挤得没活路,市场份额从42%跌到14%。
博裕要帮它改头换面,开小店下沉三四线,降本后卖平价咖啡,这个咖啡界的“老牌贵族”,为何在入华26年后选择“换血求生”?擅长用中国逻辑改造品牌的博裕资本,能否帮助星巴克摆脱“水土不服”,在平价战场与瑞幸、库迪正面抗衡?
三重压力下,星巴克被市场甩在身后
当下的咖啡消费赛道,核心竞争力早已从“环境舒适度”转向“效率、价格与触达能力”的综合比拼。
而星巴克始终未能跳出过去的“格调陷阱”,被瑞幸、库迪抓住核心短板持续冲击,逐渐丧失市场主动权。
市场份额的下滑成为最直观的佐证,2017年,星巴克还手握中国咖啡市场42%的份额,占据绝对领先地位,但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骤降至14%。
瑞幸凭借迅猛扩张拿下35%的市场份额,将星巴克远远甩在身后;库迪也以12%的份额紧追不舍,星巴克的行业龙头地位彻底旁落。
销量与门店规模的差距同样悬殊,瑞幸一年卖出19亿杯咖啡,而星巴克仅为5亿杯,两者在市场渗透率上已不在同一量级。
门店扩张速度的差距更能说明问题:瑞幸平均每天新开40家门店,全国门店总数达到26000家。
库迪紧随其后,门店数量突破15000家,而星巴克全国门店仅有8000家,一周的开店量甚至不及瑞幸一天的规模。
下沉市场的失守进一步加剧了星巴克的困境,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消费者更看重产品性价比与购买便捷性,黄金地段的大店租金、精装修成本等并不具备吸引力。
星巴克坚持的大店模式在此类市场完全无法落地,只能眼睁睁看着瑞幸、库迪用轻量化的小店模式快速抢占份额,将下沉市场瓜分殆尽。
价格与获客逻辑的双重失灵,让星巴克的处境雪上加霜,瑞幸、库迪的9.9元定价,直接改写了咖啡行业的价格规则,也让星巴克30元以上的定价显得越来越格格不入。
![]()
2024年6月,星巴克迎来入华26年来的首次主动降价,部分饮品下调5元,虽然带动销量增长9%,但客单价同步下跌7%,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消费者仍普遍反馈“降价后依旧偏贵”。
获客模式的代际差距更显致命,瑞幸通过微信小程序、社群运营、秒杀拼单等数字化手段构建流量池,用算法精准触达数千万活跃会员,高频互动持续锁定用户。
而星巴克的会员体系仍停留在APP打卡积分的传统模式,更新迭代缓慢、用户互动匮乏,流量获取几乎完全依赖线下门店,与数字化时代的消费趋势严重脱节。
格调与效率的博弈,新旧玩法的代际差距
星巴克的核心困境,本质是“旧时代商业模式”与“新时代市场规则”的激烈碰撞。
它赖以成功的“第三空间”概念,曾是吸引中产群体的核心优势,如今却逐渐沦为沉重的成本枷锁。
![]()
以前一杯拿铁搭配笔记本电脑,在星巴克木质桌椅与舒缓音乐交织的空间里办公、社交,是都市中产的身份标签与生活方式。
现在“第三空间”精准击中了消费者对“非家非办公”社交场景的需求,成为星巴克区别于其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但随着消费市场的迭代,大众的消费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如今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更追求“快、省、便捷”的消费体验:10分钟内取餐、性价比突出的价格,既能满足日常提神需求,又能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获得情绪价值,这正是瑞幸、库迪能够快速崛起的关键。
倒是星巴克的大店模式,早已和当下的市场需求脱节。
两三百平方米的店面占据城市核心地段,每月租金高达20万元,再加上精装修维护、五六个员工的人力成本,运营压力居高不下。
![]()
大店模式的运营效率极低,常出现“消费者点一杯美式久坐一下午”的情况,有限的空间资源无法转化为有效营收,曾经的“格调”最终沦为亏损的直接诱因。
瑞幸的“轻模式”则恰好踩中了时代脉搏。
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店无需承担高额租金,不设堂食座位,主打外卖与自提服务,一两名员工即可完成全部运营流程。
这种模式不仅翻台效率高、人力成本低,更能快速适配写字楼、社区、下沉市场等多元场景,实现广泛覆盖。
虽然星巴克单店利润率仍能维持在10%以上,高于瑞幸的5%,但在“规模为王”的咖啡行业,单一门店的利润优势难以抗衡规模化扩张带来的市场效应。
瑞幸用“重品效、轻空间”的小店模式压缩成本,再以高频低价锁定用户,形成良性循环。
而星巴克仍停留在“门店生意”的传统思维里,未能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两者的玩法已形成代际差距。
![]()
博裕的本土改造,拆解下沉与降本的核心逻辑
博裕资本愿意斥资280亿元接盘星巴克60%股权,绝不是盲目押注,而是精准看中了星巴克的品牌残值与中国咖啡市场的下沉潜力。
回顾博裕的投资版图,从蜜雪冰城的下沉市场突围,到完美日记的数字化流量运营,再到极兔快递的渠道深耕,其最擅长的就是“用本土逻辑重构成熟品牌”,通过针对性改造激活品牌增长潜力。
对星巴克而言,博裕资本的入局恰好解决了三大核心痛点:一是资金支持,为下沉市场扩张与模式转型提供充足弹药,二是本土经验,帮助星巴克避开大店模式的陷阱,复制国内品牌的低成本扩张路径,三是数字化能力,补齐星巴克在流量运营、用户互动上的短板。
星巴克全球CEO倪睿安也公开表示,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扩展。
博裕对星巴克的改造核心,可概括为“下沉扩张+降本增效”两大关键词。
![]()
先是扩张策略的调整,星巴克计划将现有8000家门店扩展至2万家以上,全面渗透三四线乃至五六线城市。
但下沉市场绝非一线城市的简单复制,木制桌椅搭配爵士音乐的“第三空间”在小城镇完全是赔本买卖,星巴克必须彻底抛弃传统大店思维,转向轻量化的小店模式。
未来的星巴克小店,将聚焦核心爆款产品,砍掉冗余SKU,集中资源提升核心品类的品质与出餐效率,主打外卖与自提服务,进一步压缩租金与人力成本。
这种模式下,门店运营效率将大幅提升,成本结构也将更具弹性,为灵活定价创造空间。
价格策略的调整将成为星巴克下沉的关键。
随着成本下降,星巴克有望推出更多十几元的特价饮品、结合地域口味的本地限定产品,以及针对下沉市场消费习惯的组合套餐。
比如适配南方甜口偏好的饮品、贴合北方消费场景的搭配套餐等,让更多消费者觉得“星巴克触手可及”,打破“中产专属”的品牌滤镜。
博裕资本还将把自身积累的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运营经验注入星巴克,参考蜜雪冰城的低成本供应链搭建逻辑,星巴克有望优化采购与配送体系,进一步压缩原材料成本。
借鉴完美日记的数字化运营模式,升级会员体系,通过社群互动、精准推送等方式激活用户,摆脱对线下流量的依赖。
这场改造的核心,并不是让星巴克彻底抛弃高端定位,而是在“中产格调”与“性价比”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全市场覆盖。
本土适配才是终极答案,咖啡市场竞争再升级
星巴克的转型之路,本质上是中国消费市场的一个缩影:没有永远的高端品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规则,只有精准适配本土需求的品牌才能长久生存。
![]()
博裕资本给星巴克开出的“药方”,核心正是“放下身段、贴合需求”,用中国市场的逻辑重构品牌竞争力,从行业趋势来看,中国咖啡市场的平价化、便捷化已是不可逆的潮流。
随着消费者对咖啡的认知逐渐成熟,“为品牌溢价买单”的意愿持续下降,转而更看重产品本身的性价比与消费体验的便捷性。
星巴克的转型,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必然选择,未来的咖啡市场,竞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
当星巴克带着“小店+灵活定价”的新玩法杀入下沉市场,与瑞幸、库迪形成正面交锋,消费者无疑将成为最大赢家,既能在一线城市的大店中享受星巴克的精致空间与品质,也能在三四线城市以亲民价格购买到星巴克产品。
而星巴克的转型关键,在于能否把握好“格调”与“性价比”的平衡:完全抛弃高端定位可能失去核心老客,死守高价则无法打开新市场,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
说到底,中国消费者购买的从来不是“外来品牌的光环”,而是“产品是否物有所值”。
![]()
星巴克用280亿卖身换来了一次“重生机会”,博裕资本的本土改造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星巴克能否真正放下“中产滤镜”,读懂中国市场的真实需求。
这场转型之战,不仅关乎星巴克的未来,也将重塑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格局,你认为星巴克能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成功拥抱性价比市场吗?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超280亿,星巴克中国业务60%股权花落博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博裕控股后,星巴克中国将迎来怎样的可能?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星巴克:换个打法“死磕”中国市场
![]()
信息来源:对阵瑞幸,星巴克紧急搬来“救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