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车不怕巷子深,靠吹牛走不远。
一条新闻,说实话,让我这个平时不咋关注车的人都看不下去了。
咋回事呢?
咱们国内这些新能源车企,最近"喜报"发得那叫一个欢,3分钟大定20万台、24小时破5万台、1小时28万台……我当时就想,这是卖车还是发彩票啊?
连官媒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发文怼:这就是"数字通货膨胀",是"皇帝的新装"!
你说这事儿闹的。
![]()
【从网上流传的消息来看,这事儿越扒越离谱】
这不是到了"金九银十"新车上市的旺季嘛,各家车企跟商量好了似的,"喜报"一个接一个往外发。
什么"上市24小时大定破万",这都算保守的了。
更夸张的是,有的车企直接玩起了"分钟级"破万——你没听错,就是几分钟的功夫,订单就破万了。
我当时看到这些数据,第一反应就是:这消费者抢车的架势,咋跟超市抢打折白菜似的?
![]()
你看看这些"喜报"海报,一个比一个唬人。
东风日产的某款车,1小时大定突破28万9千台;问界M7,24小时大定突破4万台;还有的车,24小时直接锁单5万多台;阿维塔12,上市48小时大定破1万2……这数字看着就跟不要钱似的往上蹿。
可问题在于,这些订单到底有多少是真的能交付的?
中国新闻周刊那篇文章写得挺直白:现在月销破万都不算"爆款"了,24小时破5万,甚至一小时28万多,这样算下来,国内新能源车早就销售破亿了。
可实际情况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摆在那儿,2025年1到9月,咱们国家乘用车产销也就2124万辆左右。
你说这账咋算都不对啊。
![]()
【"小订"和"大定",这里头的门道可不少】
说到这儿,我得给大家捋一捋,这"小订"和"大定"到底是咋回事。
因为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车企嘴里说的"订单",跟咱们理解的"买了车",压根就不是一回事。
![]()
从网上的解释来看:
"小订",就是你交个两三千块钱,甚至更少,表示一下你有兴趣买这车。
这钱是可以退的,你随时反悔都行。
说白了,这就是个意向金,车企拿这个数字出来吹,其实水分大着呢。
"大定",这个才算进入实质阶段。
你得签正式合同,交个一两万的定金,而且这钱一般是不退的。车企会根据这个来安排生产和交付。
可就算是"大定",最后能不能真正交付,那也得打个问号。
有业内人士说了,从今年年初到现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小订"数量已经突破5000万台了,其中80%的订单都是在新车发售72小时内完成的。
可你看看实际产销数据,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
我就想啊,这哪是卖车,分明是比赛谁更能吹牛!
【李斌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开炮】
这事儿闹得太大了,连蔚来的创始人李斌都坐不住了。
他在前不久的NIO Day媒体沟通会上直接说:"如果按照各家公布的订单数加起来,都有1亿了。我们没有参与这种'数字通货膨胀'。"
李斌还说,现在车企晒订单越来越偏向营销噱头,既不利于产销匹配,最终还容易"给自己挖坑"。
你看这财务数据,2025年上半年各家车企的业绩摆在那儿。
营收、利润都是实打实的数字。
可这"喜报"里的订单数,跟最终交付量一比,那差距能把人吓一跳。
![]()
第一财经的报道更狠,直接一针见血:有车型3分钟大定20万,月销售却仅2万。
车企发出的订单量与实际交付相差甚远。
我看到这儿就想,这泡沫得有多大啊?
【国家出手了,六部门联合整治】
这事儿闹到最后,国家也看不下去了。
据网上的消息,六个部门联手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
这次整治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打击靠非法牟利的行为。
有些人利用虚假图片、视频,制造假故事,炒作负面话题,攻击企业经营策略,就为了赚流量。还有人打着"新闻"、"舆论"或"科普"的名义,搞虚假测评,甚至要挟企业交"保护费"。
更有甚者,用人工智能、网络水军制造假热度,规避平台监控,谋取非法利益。
第二,打击虚假宣传。
一些企业夸大汽车或动力电池的性能,把真实情况藏得严严实实。
有人操纵评测账号,捏造假数据,发布虚假的销售排行榜。
还有的借着展会、行业论坛这些平台,炒作话题,制造行业热潮,结果带来的都是不良影响。
看看评论区,网友们也都看明白了。有人说:"宣传多少量,按多少量交税。"
这话虽然是开玩笑,但也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你既然敢吹这么大的牛,那就得拿出真本事来。
![]()
还有网友说:"几万台还有点可信度,近30万台……"后面省略号里的意思,大家都懂。
【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说到这儿,我得说说我自己的想法了。
首先,我觉得这种浮夸风气,伤害的不只是消费者,更是整个行业。
你想啊,上游的零件供应商看到这么火爆的订单,会不会拼命加大生产?
电池厂、芯片厂、钢材厂都以为市场需求巨大,结果车企实际交付量远没那么多。
这就会造成大量的资源错配和浪费,最后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动荡,坑的是整个国家的制造业基础。
其次,这"小订金"其实成了一些车企的"无息提款机"。
别小看那几千块钱的小订,虽然能退,但几十万个订单加起来是多少钱?
这笔巨款在车企账上趴一段时间,就是一笔数额惊人的无息贷款。
车企可以用这笔钱去投资、去周转,等于让广大消费者免费给他们提供了现金流。
这背后有没有金融风险?真得好好想想。
再说了,这种风气还在"逼良为娼"。
市场环境一旦被搅浑,老实人就最吃亏。
有些车企可能本来想踏踏实实公布真实数据,但看到别家都在吹,自己不说点狠话就显得卖不出去,投资人不看好,消费者也觉得你没实力。
最后,不玩"数字游戏"的反而被认为不行,这会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最终伤害的是我们自己国家的汽车产业。
我是河南人,老家有句话说得中:"吹牛不上税,早晚得现眼。"
买车不是买白菜,别被那几分钟几万台的数字忽悠了。
车子好不好,得路上跑;销量真不真,得看人心。
今天你吹的牛,就是明天市场给你上的课。
【最后说两句】
这次六部门出手整治,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把骗人的赶出去,让实在人好好造车,这才是对咱国家汽车工业负责。
汽车行业的发展不能被一些不良现象拖后腿。
只有净化环境,才能让行业健康成长。
正如那句老话说的:"良币驱逐劣币",只有把那些不良行为清除出市场,行业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数据造假一阵子,口碑崩塌一辈子。
自己给自己挖坑,吹得越高,摔得越惨。
反正我是这么想的,你们觉得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