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南湖菱的“棱角”
N嘉兴市辅成教育集团南校区月河部302班
张俞珺 指导老师 朱欣如
金秋十月,我作为南湖晚报小记者,与家人来到南湖采摘南湖菱。湖水清澈,菱叶如盘。我提起菱藤,发现一串串圆润的菱角,阿姨说这叫“馄饨菱”,是南湖特产。
手捧光滑的南湖菱,我好奇它为何无角。在红船旁,我找到了答案。
红船精神讲“开拓创新”。或许南湖菱原本有角,经一代代人培育才变得圆润,这正如红船上先辈开辟新道路。学习中,我也要勇于用新方法解题。
红船精神也讲“坚定理想”。南湖菱内心坚硬,充满“骨气”,如同先辈们钢铁般的信念。我要学它,在学古筝、跑步时坚持目标。
红船精神核心是“忠诚为民”。南湖菱圆润不伤人,把甜美果实献给大家。我们也要团结友爱,传递温暖。
采菱结束,我篮中装满菱角,心中装满收获。原来,红船精神就在圆圆的南湖菱里,在我们的创新、坚持和友爱中。作为南湖少年,我愿怀揣理想,成为一名勇于担当的红船好少年!
嘉兴的春
N嘉兴南湖实验中学808班 卢梓潼
嘉兴的春天,像被泡在水汽里,是一种无孔不入的“湿暖”。清晨推开窗,玻璃上蒙着一层厚厚的水雾,用手指一划,能留下弯弯曲曲的水痕,稍等片刻,水珠就顺着窗沿往下淌。晾在阳台的衬衫,挂了三四天还带着潮乎乎的触感,凑近闻,能嗅到一股淡淡的霉味。
走在青石板路上,鞋底总黏着一层细软的青苔,稍不留意就会打个趔趄,连脚步都不自觉放慢了半拍。这份湿暖,养出了嘉兴人温润平和的性子。天阴时,人们爱泡一壶明前龙井,坐在临窗的藤椅上慢慢啜饮;雨停后,又会牵着孩子去河边散步,看柳枝蘸着绿水轻摇。就连当地的小吃,也带着这份湿气的温柔——热腾腾的烧卖里裹着满是汤汁的肉馅,糯叽叽的青团裹着清甜的豆沙,都要趁热吃才够暖,恰如嘉兴人待人的那份细腻与热忱。
大美黄山
N嘉兴市实验小学西校区403班 黄思源
指导老师 沈培玉
自从二年级学了《黄山奇石》一课后,我心中对黄山的美丽景色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今年暑假,妈妈说要带我去游黄山,我激动得一蹦三尺高,对这趟旅行充满了期待。
终于来到黄山了,坐着景区公交,我们来到了玉屏索道口,这次的黄山之行将从这里出发。坐上缆车,透过玻璃往窗外望去,一座座山峰耸立着,山间云雾缭绕,层峦叠嶂,令人目不暇接,我不禁感叹:“黄山果然名不虚传。”
下了缆车,导游带我们去欣赏黄山四绝之“奇松”——迎客松。迎客松是奇松的代表,在玉屏峰上,只见一棵松树的根牢牢地扎进岩缝里,苍劲的枝条向两边伸展,好似热情的主人张开双臂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难怪它被称为“迎客松”,太形象了。迎客松前围满了人,它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打卡留念。
离开玉屏峰,我们沿着山路前行,峰回路转,一块块奇石展现在我眼前。看,那是“龟鱼争松”,只见对面两块巨石,一块宛如乌龟,它的头向上伸着,特别形象;一块是鱼的形状,特别是那鱼眼睛,栩栩如生。它们中间有一棵小松树,仿佛两个小动物在争夺着,真有趣。哦,那是“手机石”,高高直立的小柱,就是那手机的天线,它是不是神仙遗落的通信器啊。还有那“飞来石”“仙桃石”……看得我惊叹不已。
一路前行,最险的是“一线天”,那狭长的小道,只容一人通行,幽深的石缝里漏出一丝微光。最累的是登光明顶,爬上顶峰,我已累瘫。登上观景台,万千峰峦尽收眼底,莲花峰如含苞待放,天都峰似利剑指天,那光明顶上的气象站像颗白珍珠嵌在青山巨石间。这美丽壮观的景象让我深深陶醉。
正如徐霞客所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傍晚,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黄山。大美黄山,我期待下一次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