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副总统切尼走了,享年85岁。
家人发布的声明里说,他长期受心血管疾病困扰,最后并发肺炎离世。
![]()
逝世时身边有亲友陪伴,走得还算安详。
这位老人的离开,让不少人重新想起了21世纪初的美国外交格局。
在过去几十年的美国政治人物里,切尼绝对是争议最集中的一个。
他不算那种台前风光无限的类型,却实实在在左右了美国的对外政策走向,影响至今没完全消散。
![]()
从国防部长到副总统实权撑起美国外交
切尼的政治生涯跨度不小,横跨多届美国政府。
但最让人关注的两段经历,还是1989年到1993年的国防部长任期,以及2001年到2009年的副总统任期。
先说说他当国防部长那几年。
![]()
当时冷战刚结束,美国正想在全球展示肌肉。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这事给了美国一个机会。
作为国防部长,切尼主导了1991年的“沙漠风暴”行动。
多国部队联手出击,只用42天就把伊拉克军队赶出了科威特。
![]()
这场行动让美国的军事霸权在冷战后第一次公开亮相,切尼也借着这场行动,奠定了自己在外交和军事领域的话语权。
等到2001年出任小布什政府副总统,切尼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很多人都说,他才是小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真正操盘手。
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背后就有切尼的主导作用。
![]()
他多次公开宣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把这个国家列为美国的安全威胁。
后来这一理由被证实缺乏充分依据,可战争已经打响,后果再也无法挽回。
对乌克兰的布局,也是切尼副总统任期内的重要动作。
2004年乌克兰“橙色革命”爆发后,他公开支持当地反对派。
![]()
不仅推动美国给基辅提供政治和经济支持,还多次呼吁乌克兰加入北约。
他总把乌克兰的困境和俄罗斯挂钩,公开批评俄罗斯的对乌政策。
这种立场,成了当时美国对乌政策的重要基调,也为后来美乌关系和俄乌矛盾埋下了伏笔。
![]()
争议伴随一生政策影响至今未消
切尼的政治生涯,几乎全程被争议包裹。
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他主导推动了一系列强化国家安全的政策。
比如扩大情报机构的监听权限,设立“非常规引渡”制度。
这些措施在当时被认为是应对恐怖主义的必要手段,但不少美国民权组织却不买账。
![]()
他们批评这些做法过度扩张行政权力,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相关的诉讼和抗议持续了很久。
他力推的中东政策,争议更大。
除了伊拉克战争,还有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
这些长期冲突让美国付出了沉重代价,士兵伤亡人数不断上升,军费开支更是居高不下。
![]()
国际社会对美国的单边主义也广泛质疑,不少分析认为,切尼主导的这些政策加剧了中东地区的动荡,也让美国的国际形象受到损害。
本来想单纯从政治角度评价切尼,后来发现,他的健康状况也成了人生后半段的重要注脚。
切尼长期受心血管疾病困扰,公开报道的心肌梗死就有5次。
![]()
37岁那年,他就第一次突发心梗,之后多年一直和心脏病打交道。
2012年,他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术后身体状况虽有所稳定,但仍需长期治疗。
这次肺炎并发症的出现,最终让这位争议人物的人生画上了句号。
切尼逝世后,各方的评价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
美国共和党不少人赞扬他捍卫了国家安全,是坚定的领导者。
民主党则批评他是战争贩子,他的政策造成了无数无辜生命伤亡。
伊拉克等中东国家的反应多是负面,而乌克兰方面则对他当年的支持表示感谢。
如此看来,切尼的一生很难用简单的功过对错来概括。
![]()
他是冷战后美国单边主义的代表人物,用强硬的手段推动美国的全球战略。
他的政策让美国的影响力在短期内得到彰显,却也带来了长期的地区动荡和自身实力的消耗。
毫无疑问,切尼已经成为历史,但他留下的遗产还在影响着当下。
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美国与俄罗斯的持续对立、美乌之间的深度绑定,都能看到他当年政策的影子。
![]()
历史会不断向前,但对这位争议人物的评价,恐怕还会在不同立场的碰撞中持续很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