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类的学习能力比作手机性能,大多数人可能还停留在 “功能机时代”,不是硬件配置不够,而是没找到激活 “智能手机模式” 的密钥。
而埃隆・马斯克,这位把火箭射向火星、让电车跑赢燃油车、用脑机接口连接人类与 AI 的 “现实版钢铁侠”,早就偷偷把这把密钥公之于众:大量阅读。
你肯定会翻个白眼:“切,谁还不会读书?我小学就会背‘读书破万卷’了!” 但别急着抬杠,马斯克的阅读术,跟你床头那本翻了三页就积灰的《成功学秘籍》,压根不是一个次元的东西。
更颠覆的是,他的 “学会任何事”,从来不是让你成为某个领域的 “资深打工人”,而是让你拥有 “从零到一造出新物种” 的超能力。
你以为他读的是晦涩难懂的专业专著?错!他读得最多的是科幻小说和哲学书,你以为他靠天赋异禀?错!他小时候是个被同学孤立的 “书呆子”,10 岁读编程书,12 岁靠自学写出第一款游戏赚钱,你以为 “学会任何事” 需要天赋、时间、资源?错!马斯克用亲身经历告诉你:
只要找对阅读的 “打开方式”,人类的学习潜力根本没有天花板,你之所以觉得 “学不会”,只是因为你把阅读当成了 “消遣”,而他把阅读当成了 “拆解世界的手术刀”。
![]()
一、阅读不是 “吸收信息”,而是 “盗窃思维模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多数人阅读的姿势,堪比 “松鼠囤松果”从,打开电子书,一键收藏几十本,翻两页划几个好词好句,截图发个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半年后清理书架,发现自己囤的书比吃的饭还多,却连一本完整的都没看完,更别说用书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是普通人与马斯克的第一个认知鸿沟:我们把阅读当成 “信息存储”,他把阅读当成 “思维盗窃”。
马斯克的阅读,从来不是为了 “记住知识点”,而是为了 “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
10 岁那年,他偶然得到一本《BASIC 编程入门》,别的小孩还在玩弹珠的时候,他没有死记硬背代码格式,而是盯着书中的案例琢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设计逻辑?这个指令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如果我想做一个游戏,应该怎么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
仅仅两年,他就靠自学写出了一款叫《Blastar》的太空射击游戏,以 500 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个人电脑和办公技术》杂志,要知道,那可是上世纪 80 年代,500 美元相当于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
后来他决定造火箭,这个在外人看来 “疯子才会做的事”,他的起步方式依然是阅读。
当时航天领域的专家都认为,造火箭的技术壁垒高到不可逾越,普通人想造火箭,就像蚂蚁想举起大象。但马斯克根本没理这套 “行业共识”,他跑到图书馆,把能找到的所有航天工程、火箭推进理论、材料科学的书籍全部读了一遍,不是读 “怎么做火箭”,而是读 “火箭为什么能飞”“传统火箭的设计逻辑有什么漏洞”。
他发现,传统火箭的成本之所以高到离谱,不是因为技术复杂,而是因为航天公司都在 “重复造轮子”,而且默认 “一次性使用火箭” 是行业标准。
马斯克通过阅读拆解了航天工程的底层逻辑:火箭的核心是推进系统、结构设计、燃料存储,只要把这三个部分的成本降到最低,再解决回收问题,火箭发射成本就能缩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于是他创办 SpaceX,绕开了传统航天公司的思维定式,硬生生造出了可回收火箭,把 NASA 都搞不定的事给办成了。
你看,马斯克的阅读,就像一个侦探在查案:每本书都是一条线索,他不关心线索本身,而是关心线索背后的 “作案逻辑”,作者是怎么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套思维方式能不能迁移到其他领域?
而我们大多数人的阅读,更像是一个游客在打卡:这本书我读过了,那个知识点我知道了,至于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能怎么用,根本没想过。
就像你读《经济学原理》,只是记住了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却没想过怎么用这个逻辑分析奶茶店的定价策略;你读《心理学导论》,只是背会了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却不知道怎么用它优化自己的职场沟通方式。
这就是颠覆认知的真相:阅读的价值,从来不是你记住了多少信息,而是你 “偷” 到了多少种思维模型。
![]()
马斯克之所以能横跨互联网、航天、新能源、脑机接口多个领域,不是因为他是全知全能的超人,而是因为他通过大量阅读,积累了足够多的 “思维工具”。
当他遇到一个新问题时,他能从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型中,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这就像工具箱里的工具越多,能解决的问题就越多。
二、跨领域阅读不是 “不务正业”,而是 “通用能力的孵化器”
很多人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术业有专攻”,想要做好一件事,就得深耕一个领域,读相关的专业书,跟相关的人打交道。
如果你是个程序员,却去读文学小说;如果你是个医生,却去读科幻作品,一定会被人吐槽 “不务正业”“浪费时间”。
但马斯克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他的阅读清单堪称 “跨界混搭天花板”:既有《火箭推进原理》《航天器设计》这样的硬核专业书,也有《基地》《沙丘》这样的科幻小说,还有《人类简史》《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样的哲学历史书,甚至还有《魔戒》这样的奇幻文学。
更离谱的是,他很多看似 “不相关” 的阅读,反而成了他创业的关键灵感来源。
比如他对火星移民的执念,最早就来自于科幻小说《基地》,阿西莫夫在书中描绘的星际文明,让他从小就埋下了 “让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 的种子。
后来创办 SpaceX,当所有人都觉得 “火星移民是天方夜谭” 时,正是这些科幻小说赋予的想象力,让他坚信 “这件事虽然难,但并非不可能”。
再比如他的 “第一性原理”,这个让他在多个领域开挂的底层逻辑,其实来自于哲学和物理学。
所谓第一性原理,就是抛开所有既有的假设和偏见,回到问题的本质,重新构建解决方案。
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之所以能想到可回收火箭,就是因为用了第一性原理:“火箭的成本构成是什么?原材料、燃料、人工。
如果抛开航天公司‘火箭只能用一次’的固有认知,重新设计一款可以重复使用的火箭,成本不就能大幅降低吗?”
而这种 “跳出固有框架” 的思维能力,恰恰来自于跨领域阅读。
当你只读一个领域的书,你的思维就会被这个领域的 “行业共识” 所束缚,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
但当你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你会发现,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物理学的 “简化模型”、生物学的 “进化思维”、文学的 “共情能力”、哲学的 “批判性思考”,这些能力可以相互迁移,形成一种 “通用解决能力”。
![]()
马斯克造特斯拉时,很多传统车企的专家都嘲笑他 “不懂汽车行业”。
确实,他没有任何汽车制造的经验,但他通过阅读,把航天领域的 “极致轻量化” 思维、互联网领域的 “快速迭代” 思维、电池领域的 “成本优化” 思维,全部迁移到了汽车制造上。
传统车企认为 “电动车续航短、充电慢是天生缺陷”,但马斯克用第一性原理拆解:“电池的核心是电芯,电芯的成本能不能降?充电技术能不能升级?” 于是他通过改进电池结构、建设超级充电站,硬生生解决了电动车的痛点,让特斯拉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汽车公司。
这就是第二个颠覆认知的真相:所谓 “学会任何事”,不是让你精通所有领域的专业技能,而是让你掌握 “跨领域迁移的通用能力”。
这个世界上的知识看似千差万别,但底层逻辑是相通的,就像乐高积木,不同的积木块可以搭出不同的造型,但积木的拼接原理是一样的。
跨领域阅读,就是让你收集足够多的 “积木块”,当你遇到一个新问题时,能够用这些积木块搭出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
普通人之所以觉得 “学不会新东西”,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的 “积木块” 太少,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打转。
而马斯克通过大量跨领域阅读,积累了海量的 “积木块”,所以他能在航天、新能源、脑机接口等多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都搭建出令人惊叹的 “建筑”。
三、阅读不是 “越努力越好”,而是 “越会提问越好”
说到阅读,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 “读得越认真、记的笔记越多,效果就越好”。
于是他们抱着 “书山有路勤为径” 的信念,逐字逐句地读,把书本画得密密麻麻,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结果合上书就忘,更别说用知识解决问题。
马斯克的阅读方式,恰恰相反:他读书很快,而且很少做详细笔记,但他的阅读效率却高得惊人。为什么?因为他的阅读不是 “被动接收”,而是 “主动提问”,他带着问题去读书,每读一本书,都是为了寻找某个问题的答案。
12 岁那年,他想知道 “怎么写出一款游戏”,于是去读编程书;20 多岁时,他想知道 “人类的未来在哪里”,于是去读科幻小说和哲学书;决定造火箭时,他想知道 “火箭怎么才能低成本发射”,于是去读航天工程书籍;创办特斯拉时,他想知道 “电动车怎么才能打败燃油车”,于是去读电池技术和汽车制造书籍。
他的阅读就像一场 “目标明确的狩猎”:先确定自己要捕猎的 “猎物”(也就是问题),然后根据猎物的踪迹,寻找对应的 “猎场”(也就是书籍),在猎场里精准锁定目标,捕获自己需要的 “养分”(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这种 “提问式阅读”,让他的阅读效率远超常人。
普通人读书,就像在大海里漫无目的地漂流,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只能被海浪推着走,最后疲惫不堪却一无所获;而马斯克读书,就像在大海里精准潜水,带着明确的目标下潜,只寻找自己需要的宝藏,然后迅速浮出水面,把宝藏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提问式阅读” 能让你把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避免 “读死书”。
马斯克从来不是为了 “读书而读书”,他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他读《电池手册》时,不是为了记住电池的所有参数,而是为了搞清楚 “如何通过改变电池的排列方式,提高能量密度同时降低成本”;他读《航天器设计》时,不是为了背诵设计规范,而是为了找到 “传统火箭的设计缺陷,从而设计出更高效的可回收火箭”。
这种 “以问题为导向” 的阅读方式,还能让你形成 “批判性思维”。
马斯克从不迷信书本上的知识,他会带着质疑去阅读:“作者的这个观点对吗?有没有其他更优的解决方案?这个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正是这种批判性思维,让他能够跳出书本的束缚,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
比如他读传统航天工程书籍时,发现所有书籍都默认 “火箭是一次性使用的”,但他没有被这个 “行业共识” 说服,而是质疑:“为什么火箭不能重复使用?是技术上不可行,还是没有人愿意尝试?”
带着这个问题,他深入研究了火箭回收的技术难点,最终研发出了可回收火箭,颠覆了整个航天行业。
这就是第三个颠覆认知的真相:阅读的效果,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而在于你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
提问是连接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的桥梁,也是激活思维的钥匙。当你带着问题去阅读时,你就从 “被动的知识接收者” 变成了 “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书本不再是枯燥的文字集合,而是解决问题的 “工具箱”。
普通人之所以觉得 “读书没用”,不是因为书本没有价值,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带着问题去读,只是把书本当成了 “打发时间的工具”。
而马斯克之所以能通过阅读 “学会任何事”,就是因为他把每一本书都当成了 “解决问题的钥匙”,用提问串联起阅读和实践,让书本知识真正为自己所用。
![]()
写在最后:你的阅读方式,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马斯克是天才,我只是普通人,我就算像他一样读书,也不可能造火箭、搞创新。” 但其实,马斯克的智慧核心,从来不是 “他是天才”,而是 “他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式”。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学习潜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学会任何事” 不是天赋异禀者的专属权利,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有的能力,前提是你要改变自己的阅读方式。
不要再把阅读当成 “消遣”,要把它当成 “拆解世界的手术刀”;不要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要通过跨领域阅读积累 “通用能力”;不要再被动接收知识,要带着问题去阅读,让书本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
你不需要像马斯克一样去造火箭、移民火星,但你可以通过正确的阅读方式,学会解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学会一门新技能、开启一份副业、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甚至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就像马斯克说的:“通过大量阅读,你可以学会几乎任何事。”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 “超人”,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不断迭代自己的普通人。你的阅读方式,决定了你的认知水平;你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