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不少人遇到便血,第一反应都是 “肯定是痔疮犯了”,要么自己买点药膏涂,要么硬扛着等它 “自愈”。可家住小区的张阿姨就因这样的想法踩了坑 —— 便血断断续续持续半个月,以为是老痔疮没在意,直到最近腹胀得吃不下饭去检查,才发现肠道里长了息肉,还好发现不算太晚,及时处理后没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
其实肠息肉早期信号很容易被混淆或忽视,很多人只知道便血可能和它有关,却不知道还有其他隐藏症状。今天就用大家能听懂的话,聊聊肠息肉的早期表现、为啥会找上你,以及该怎么护好肠道。
除了便血,这 3 种 “小不适” 可能也是肠息肉信号
提到肠息肉,便血确实是最常见的表现,但它和痔疮便血还有点不一样 —— 痔疮便血多是排便后滴鲜血,颜色鲜红,通常不与大便混合;而肠息肉引起的便血,血液可能混在大便里,颜色偏暗,有时还会带着黏液。不过除了便血,这 3 种容易被忽略的症状,也可能是肠道在 “报警”:
1. 反复腹胀,吃点东西就 “堵得慌”
明明没吃多少饭,却总觉得肚子胀得像揣了个气球,有时还会隐隐作痛,排气后也没缓解,甚至连平时爱吃的饭菜都没了胃口。这是因为肠道里的息肉会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就像水管里卡了个小疙瘩,食物消化后的残渣不能顺畅通过,堆积在肠道里产生气体,自然会让人觉得腹胀难受。
![]()
2. 排便习惯突然 “乱套”
以前每天早上固定排便,最近却突然变成两三天才排一次,大便干得像羊粪球;或者反过来,一天要跑好几趟厕所,大便稀溏,还总觉得 “没拉干净”。如果这种异常持续超过 2 周,排除了吃坏肚子、换了饮食等因素,就要警惕 —— 息肉可能刺激肠道黏膜,打乱了肠道的排便节律。
3. 大便带黏液,擦纸时能看到
每次排便后擦屁股,发现纸上有透明或淡黄色的黏液,有时大便表面也会裹着一层薄薄的黏液,既不是拉肚子时的脓血,也不是正常的粪便状态。这是因为息肉表面的黏膜会分泌黏液,随着大便一起排出,虽然量不多,但只要频繁出现,就别不当回事。
![]()
为啥会涨肠息肉?这 4 个原因要避开
肠息肉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和我们的生活习惯、身体状态密切相关,尤其这 4 个因素,很多人都中招:
饮食太 “精细”,纤维吃太少:顿顿离不开红烧肉、炸鸡,很少吃蔬菜、粗粮,肠道蠕动会变慢,食物残渣在肠道里停留时间变长,反复刺激肠黏膜,就容易催生息肉。
肠道反复发炎,黏膜 “受伤” 修复:比如有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的人,肠道黏膜长期处于充血、发炎的状态,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 “异常增生”,慢慢就形成了息肉。
![]()
年龄增长,肠道功能 “走下坡路”:40 岁后人体机能逐渐衰退,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变弱,代谢速度也慢了,息肉的发生率会明显上升,就像机器用久了容易出现小故障一样。
家族有 “遗传倾向”,风险更高:如果直系亲属(比如父母、兄弟姐妹)有肠息肉或肠癌病史,自己得肠息肉的概率会比普通人高,这和基因里的 “易感因素” 有关。
不想被肠息肉盯上?做好这 4 点保护肠道
肠息肉早期干预大多能根治,关键是做好预防和筛查,这 4 个方法一定要记好:
调整饮食:多吃 “粗” 的,少吃 “加工的”:每天保证吃 25-30 克膳食纤维,比如燕麦、玉米、芹菜、苹果(带皮吃),帮肠道 “刮油” 促蠕动;少碰加工肉制品(香肠、培根、腊肉),还有高油高糖的零食,减少肠道刺激。
规律排便:别憋便,固定时间 “清空” 肠道:养成每天早上或晚上固定排便的习惯,有便意别硬憋,憋便会让粪便里的有害物质反复刺激肠黏膜,时间长了容易出问题。排便时别玩手机,集中注意力,5-10 分钟内解决最好。
![]()
定期检查:40 岁后别忽视 “肠道体检”:40 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便潜血检查,看看大便里有没有隐藏的血液;50 岁后建议做肠镜检查,能直接看到肠道里的情况,发现小息肉及时切除,避免恶变风险。有家族遗传史的人,检查时间要提前 5-10 年。
控制炎症:有肠道问题及时治,别拖成慢性:如果经常拉肚子、腹痛,别自己随便吃止泻药,及时去医院查清楚原因,比如是肠炎就规范治疗,避免炎症反复损伤肠道黏膜,从源头减少息肉生长的可能。
其实肠息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早期信号被忽略,拖到后期可能发展成更严重的问题。平时多留意身体的小变化,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做检查,就能让肠道少受 “伤害”,远离息肉困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