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至6日,安徽大剧院被秦腔《再续红梅缘》的热烈氛围紧紧包裹——剧场内座无虚席,每一位观众的目光都聚焦舞台;当大幕落下,长达数分钟的掌声、欢呼声与叫好声交织回荡,既将现场热烈氛围推向顶点,更直观印证了这出秦腔经典在合肥的超高人气。作为“百戏入皖·星耀合肥”名家名角名剧惠民展演的核心重头戏,该剧不仅开票首日便迅速售罄,更凭借“高质量艺术品质+突破性文旅创新”的双重优势,既征服了老中青不同年龄层观众,又成功撬动跨省消费热潮,成为传统戏曲活态传承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
![]()
李梅四十载匠心演绎,秦腔魅力跨域穿透
《再续红梅缘》的“圈粉力”,首先扎根于对秦腔艺术精髓的坚守,以及艺术家无可替代的精湛演绎。该剧以明传奇《红梅记》为蓝本,在保留秦腔“高亢激越、苍劲有力”核心特质的基础上,恢复双线叙事结构并对传统故事进行重新演绎——通过细腻的剧情细节,传递“更看重有趣的灵魂而非好看的皮囊”的价值主张,既让老故事焕发时代共鸣,精准贴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又不失“秦腔本色”的文化根脉,契合现代观众的观演习惯。![]()
而秦腔名家李梅的表演,更是为这出剧目注入灵魂——拥有四十余年艺术积淀的她,将角色情感与秦腔艺术特质完美融合,以“一人三角”的惊艳表现征服全场。在唱腔上,李梅尽显“刚柔并济”的深厚功底:唱到角色坚守内心选择的段落时,她的嗓音高亢嘹亮,每一个吐字都裹挟着对自我主张的坚定,秦腔独有的磅礴气势扑面而来,让观众瞬间被角色的态度感染;演绎细腻情感互动的场景时,又转为婉转细腻的腔调,尤其是剧中展现“灵魂契合”的关键情节,她的唱腔里满是真挚与笃定,不少观众被这份纯粹的情感打动,悄悄红了眼眶。
在表演细节上,她对角色的塑造更是入木三分:无论是李慧娘生前追求精神共鸣的通透,抬手投足间藏不住的独立气质;还是死后坚守初心的执着,眼神里满是对真挚情感的捍卫;亦或是卢昭容不慕权贵、看重内在的聪慧,语气中满是少女的清醒与灵动——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都在她的身段、眼神与手势间清晰区分。尤其是剧中经典的“吹火”绝技,李梅以娴熟技巧让火焰随剧情节奏变幻,火光与角色的情感张力交织,瞬间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台下接连响起惊叹声。![]()
合肥本地95后观众小林直言:“来之前还担心看不懂秦腔,怕跟传统戏曲有距离,但李梅老师的表演彻底打破了我的顾虑。她的唱腔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哪怕偶尔没完全理解唱词,也能从她的动作和情绪里get到角色对‘找对人’的坚持,尤其是‘吹火’那段,太惊艳了!现在我彻底被秦腔圈粉了。”
这种过硬的艺术品质,让《再续红梅缘》早已突破地域与文化的界限:此前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时,它就凭借细腻的编排与精湛的表演,吸引无数戏曲爱好者与专业观众,每场演出结束后都收获满场好评;不久前的欧洲巡演中,该剧在奥地利布尔根兰州、德国下萨克森州等城市精彩上演,场场爆满,东方戏曲对情感的独特诠释让海外观众赞不绝口,不少外国观众在演出后主动围着演员,咨询秦腔的历史文化与表演技巧。此次合肥演出,这份艺术魅力再度延续,连不少合肥本地的资深戏曲爱好者都表示:“以前常听黄梅戏、京剧的现场,第一次听秦腔就被深深震撼了,李梅老师的表演值得我们专程买票来看。”![]()
创新传播破圈 传统戏曲成“文化新宠”
当古老秦腔遇上追求新鲜体验的年轻群体,《再续红梅缘》用精准的创新传播,打破了“传统戏曲是中老年专属”的刻板印象。此次合肥演出,超八成观众为35岁以下年轻人,其中不乏刚步入大学校园的00后学生——演出现场,年轻观众的热情格外突出:不少人提前半小时到场,翻阅演出手册,认真了解剧目故事背景与秦腔艺术特点;演出过程中,他们被紧凑的剧情深深吸引,每当李梅完成精彩唱段或“吹火”绝技,台下便立刻响起热烈掌声,还有人悄悄举着手机,记录下这些高光时刻;落幕时,更有年轻观众激动地冲到后台,向李梅送上鲜花,兴奋地高呼“秦腔太酷了,以后有演出还要看!”![]()
这份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既来自艺术本身的感染力,也源于“精准贴合年轻需求”的传播设计。一方面,剧目借助社交平台自然“发酵”:在视频号、抖音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上,#秦腔再续红梅缘##00后看秦腔#等话题引发不少关注,年轻观众分享的观演vlog、唱段截取视频,配上“原来秦腔也懂‘灵魂契合’”“被传统戏曲的爱情观戳中了”的真实文案,让更多同龄人看到“传统戏曲也能很对年轻人胃口”;另一方面,作为此次“百戏入皖”活动中为数不多的外请剧目,合肥文旅局特别推出“凭《再续红梅缘》票根游安徽”的专属权益,这一福利成为年轻人走进剧场的“关键加分项”。不少年轻观众表示,原本就有周末短途游的计划,看到“看戏+免费游安徽景区”的组合后,果断把目的地锁定合肥:“既能打卡黄山、西递这些热门景点,又能体验一次‘灵魂契合’的传统戏,看完戏还能在朋友圈分享独特的周末,一举三得,太值了!”![]()
从中国戏剧节“年轻人占比超六成”,到欧洲巡演“外国年轻人主动提问秦腔技巧”,再到此次合肥演出“八成年轻观众”的新纪录,《再续红梅缘》始终以“年轻人带年轻人”的口口相传,打破年龄壁垒,让秦腔在年轻群体中真正“活”了起来。![]()
戏票撬动跨域消费,双向激活地方资源
此次合肥之行,《再续红梅缘》能够持续火爆,关键在于跳出“单一观演”的传统模式,将秦腔艺术与安徽丰富的文旅资源深度绑定,打造“以戏为媒、以景为引”的完整消费闭环。具体来看,作为此次“百戏入皖”中仅有的秦腔展演剧目,观众凭《再续红梅缘》的演出票根,可在演出结束后一个月内,免费游览安徽数十个知名景区——不仅包括黄山这样的5A级核心景点,还涵盖西递、宏村等极具徽州特色的文化古镇,覆盖“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多种类型,让秦腔艺术与安徽文旅资源形成独特的联动优势。![]()
这一设计精准击中大众“一次出行、多重体验”的需求,成功吸引甘肃、陕西、福建、南京、浙江、上海等十余省市的观众专程赴肥。他们大多提前一周规划行程,将“文化体验”与“旅游放松”结合,形成“夜晚在安徽大剧院沉浸式品秦腔经典,白天登黄山赏奇松怪石与云海翻腾,傍晚逛合肥老城尝庐州小笼包、李鸿章大杂烩等特色小吃”的完整行程,既满足了对高品质文化的需求,又实现了周末短途游的放松目的。![]()
这种“文化赋能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模式,不仅为《再续红梅缘》拓展了消费场景,更实现秦腔艺术与安徽地方资源的双向赋能:秦腔以“优质文化内容”为安徽文旅注入新的吸引力,让“看戏游皖”成为秋冬季节的新热潮;而黄山、西递等景区的高知名度与吸引力,又反过来为秦腔带来更广泛的受众——不少原本为旅游而来的观众,听说有“惠民看戏”的福利,主动走进剧场,从此成为秦腔的新爱好者,甚至开始关注其他秦腔剧目。
从国内舞台到海外剧场,从征服中老年观众到圈粉年轻群体,从单一观演到撬动跨域消费,《再续红梅缘》的成功,本质是“坚守艺术品质”与“灵活创新形式”的双向胜利。它用实际效果证明,传统戏曲并非“老古董”,只要找准与时代、与受众的连接点,就能突破传播边界、实现“遍地开花”,既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又为地方文旅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秦毅、赵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