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当天,新娘没坐上婚车,哭着打车回家。
不是因为爱情出了问题,而是被一群素不相识的“拦路虎”逼的。他们不开口祝福,只伸手要烟:50条,少一根都不放行。
![]()
这不是民俗,是披着喜庆外衣的抢劫;这不是讨彩头,是把别人的幸福当提款机。更荒唐的是,曝光此事的视频刚火,转眼就被“制裁”下架;爆料人只敢回一句:“被制裁了。”
![]()
而当地街道办的回应更是轻飘飘:“拦婚车比较常见,不拦反而不好。”好一个“常见”!好一个“不拦不好”!
照这逻辑,小偷满街跑也正常,不抢反倒奇怪?这种和稀泥的态度,才是助长恶俗的真正温床。
![]()
婚俗本是人情味的体现:撒把喜糖、递个红包、说句吉祥话,图个热闹吉利。
可如今,某些地方的“拦车”早已变味,从一包烟涨到一条烟,再涨到十箱八箱,甚至明码标价、组团作案。
![]()
河北廊坊这次,七八辆车、十几条壮汉,堵死出口,开口就是5000块的“买路钱”,活脱脱一场有组织的敲诈。
![]()
新人不敢报警?当然不敢。大喜之日谁愿意闹进派出所?谁想让父母在亲朋面前难堪?谁愿把一生一次的仪式变成治安案件?
这群人就是吃准了这份“忍气吞声”,才敢如此肆无忌惮。
而更令人寒心的,是系统的沉默。视频消失得蹊跷,爆料者噤若寒蝉,街道办轻描淡写,仿佛只要没人追究,这事就不存在。
![]()
可问题是,陋习不会因为视而不见就自动消失,只会因为纵容而愈演愈烈。
看看全国:安徽新人发完几十条“华子”后骑电动车回家;陕西伴郎团靠蛮力推开拦路车才脱身;河南曾有村民按车牌尾号排队“收喜”,不给就不让过村口……
这些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条灰色产业链:有人专门蹲点酒店、跟踪车队、勾结内线,把婚礼变成“收割现场”。
![]()
而基层治理呢?
要么装睡,说“这是风俗”;要么推诿,称“没造成严重后果”;要么等舆情炸了,才慢悠悠出来“核实情况”。可等到新娘都哭回家了,核实还有意义吗?
我们必须戳破一个谎言:“拦车要烟”从来不是传统婚俗,而是近二十年才冒出来的恶习。
老一辈结婚,哪有堵车要钱的?顶多小孩追着车喊“新郎官给糖”,给一块水果糖就欢天喜地跑开。如今倒好,成年人组团扮“熊孩子”,不给钱就让你结不成婚,这哪是讨喜?这是勒索!
![]()
有律师称:“法律上,这已涉嫌敲诈勒索。”
《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写得清清楚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数额较大即可入刑。50条烟,价值超3000元,在多数省份已够刑事立案标准。
可现实中,警方往往以“民事纠纷”“婚俗矛盾”为由不予处理,变相纵容犯罪。
而“制裁”曝光者的行为,更是对正义的二次伤害。当普通人用手机记录不公,却被无形之手掐断声音,公众的信任就会崩塌。
![]()
下次再有人遇到类似事,还会敢发声吗?恐怕只会默默咽下委屈,让恶人更加猖狂。
婚礼不该是冒险。一对新人筹备数月,花光积蓄,只为留下美好回忆,却可能在出门那一刻就被现实狠狠扇了一耳光。这不是小事,这是对社会基本秩序的挑衅。
![]()
我们呼吁:别再拿“风俗”当遮羞布!该抓的抓,该罚的罚,该整治的整。同时建立婚礼保障机制,比如重点路段巡逻、婚庆公司备案、举报快速响应,让新人安心走完人生重要一程。
否则,今天被拦的是廊坊新娘,明天就可能是你我身边的人。喜事沾了铜臭,人心就凉了。
而一个连婚礼都保护不了的地方,还谈什么文明与法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