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真的在旋转吗?科学视角下的终极追问
从地球自转、月球公转,到银河系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绕本星系群中心运转,旋转似乎是宇宙天体的“标配”运动。那么,包含千亿星系、横跨930亿光年可观测范围的宇宙本身,是否也在进行一场宏大而静谧的旋转?这一问题不仅挑战着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知,更牵动着现代宇宙学的核心谜题。
要解答宇宙是否旋转,首先需明确科学探索的核心逻辑:宇宙学原理默认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均匀且各向同性的——即没有特殊方向、不存在整体旋转轴。但近年来的观测数据,却为这一默认前提打上了问号。最关键的线索来自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这束大爆炸后的“余晖”本应呈现完美的均匀分布,却被WMAP、普朗克卫星检测到微妙的“四极矩”异常:温度波动模式在特定方向上被轻微拉伸,形成了一条贯穿天球的“邪恶轴心”,且其方向竟与太阳系黄道面意外平行。这种“过于巧合”的分布,让科学家开始猜想:这或许是宇宙整体旋转留下的时空“指纹”。
另一个关键谜题是“哈勃张力”——通过早期宇宙(CMB)推算的宇宙膨胀速度(约67 km/s/Mpc),与通过晚期宇宙(Ia型超新星)测量的结果(约73 km/s/Mpc)存在显著差异,且无法用测量误差解释 。2025年发表于《皇家天文学会月刊》的研究给出了突破性猜想:美国夏威夷大学团队构建的数学模型显示,若加入极其微弱的宇宙旋转参数,不仅能完美调和哈勃张力,还与现有天文观测不冲突 。该模型测算,宇宙每10亿年仅旋转0.002次,完成一周旋转需约5000亿年,比当前宇宙138亿年的年龄还要漫长得多,这也解释了为何其旋转信号如此难以捕捉 。
从物理理论层面,宇宙旋转的猜想并非空中楼阁。早在1949年,数学家哥德尔就从广义相对论场方程中解出了“旋转宇宙”的合法解——在这一模型中,时间会形成闭合回路,顺着旋转方向航行可实现时间旅行,虽爱因斯坦曾质疑其现实性,却无法否定其理论自洽性。更具启发性的是,广义相对论揭示:旋转参考系中会产生等效的惯性离心力,这种弥漫全域的“斥力”,其数学描述与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高度相似。这意味着,神秘的暗能量或许并非真空本身的属性,而是宇宙整体旋转产生的动力学效应,为暗能量的物理起源提供了全新解释框架。
当然,宇宙旋转假说仍面临诸多严苛挑战。首先是角速度的极限困境:若宇宙旋转速度稍快(超过每百亿年转一圈),产生的离心力就会撕裂星系结构,或破坏CMB的整体均匀性,而如此微弱的旋转能否驱动可观测的宇宙加速膨胀,仍需更精密的理论计算验证。其次,初始角动量的起源成谜——在孤立的宇宙系统中,角动量守恒要求旋转一旦开始便持续存在,但大爆炸初期如何赋予宇宙整体旋转的初始动力,至今尚无合理答案。此外,如何将旋转模型与ΛCDM标准宇宙学模型(如原初核合成、星系结构形成)无缝融合,也是亟待解决的理论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宇宙旋转的猜想并非要颠覆现有理论,而是对观测异常的合理探索。若这一假说最终被证实,将引发哥白尼革命后的又一次认知飞跃:我们不仅不在宇宙中心,甚至连“静止”的宇宙背景都是一种错觉,整个宇宙正带着千亿星系进行着永恒的旋转之舞。这一发现还将重塑诸多基础认知:宇宙可能存在“赤道”与“两极”的方向差异,物理规律在极端精度下或呈现各向异性;旋转赋予的宇宙“手性”,或许正是时间单向流逝的深层根源。
![]()
未来,更高精度的观测将成为解开谜团的关键。即将开展的全天域CMB偏振测量(如liteBIRD卫星项目)、更深入的大尺度星系巡天,有望捕捉到宇宙旋转的直接证据,验证星系分布是否存在微弱的螺旋模式或旋转相关性。而夏威夷大学团队也计划将理论模型转化为计算机模拟,寻找更具说服力的检验方法 。
从哥德尔的数学脑洞到现代卫星的观测线索,人类对宇宙旋转的追问,本质上是对终极真相的执着探索。宇宙或许真的在以5000亿年为周期缓慢旋转,用离心力推动时空膨胀,用旋转轴定义宇宙的隐秘秩序。这场跨越百亿年的宏伟旋转,是否藏着暗能量、时间箭头的终极答案?在更强大的观测设备和更深刻的物理理论出现前,宇宙仍用它的沉默,等待着人类破解这场旋转之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