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河南商丘那边搞出了个大动静。
他们“种”出来一颗高达156.47克拉的钻石,刷新了世界纪录。
很多人一看,嗨,不就是个大号的人造锆石嘛,拿来当摆设?
![]()
可美国那边一听这消息,英特尔、高通这些芯片巨头们,全慌了神。
他们慌的,压根不是这个“镇店之宝”。
而是中国同时宣布的另一件事:限制50微米以下的钻石粉末出口。
这一下,等于直接掐住了美国芯片业的脖子。
50微米粉末:卡住美国芯片的“超级抛光剂”
一边是156克拉的巨无霸,一边是50微米(比头发丝还细)的粉末。你寻思哪个更要命?
答案是后者。
消息一出来,美国那边立马就“破防”了,不少高科技企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就奇怪了,美国人不是号称不缺高科技吗,怎么被小小的钻石粉末给难住了?
这事儿吧,就得揭开钻石的另一层身份了。
很多人不知道,钻石这玩意儿,它最重要的价值,压根就不是挂在脖子上或者戴在手上。那些只是它最“肤浅”的用途。
它真正的身份,是“工业的牙齿”,是现代精密制造的“终极打磨工具”。
![]()
尤其是在芯片和半导体领域,它扮演的角色,简直是“关键材料”。
这种人造钻石粉末,混在一种特殊的液体里,这叫“研磨液”或者“抛光液”。
在芯片制造里,这个工序叫“CMP”,也就是化学机械抛光。这玩意儿就是给芯片晶圆做“超级抛光”用的。
尤其是现在搞7纳米、5纳米,甚至更往下的高端芯片,对晶圆表面的平整度要求高到离谱。差几个原子层的高度,芯片可能就废了。
![]()
所以,必须用钻石粉末这种最硬的材料来“磨”。没有这种粉末,你连地基都打不平,还怎么往上盖“摩天大楼”?
现在问题来了,美国人离了这玩意儿,影响有多大?
有组数据挺吓人的,2020年到2023年这三年,美国进口的人造钻石粉末,77%都是从中国来的。
这77%里面,又有99%被用在了芯片制造上。
这个依赖性,简直是卡得死死的。
所以咱们商务部一出手,限制50微米以下的钻石出口,等于直接捏住了美国芯片产业的“命脉”。
![]()
这不是夸张,《华尔街日报》2024年就报道过。
美国的英特尔、高通这些芯片巨头,已经因为人造钻石原料短缺,暂停了一部分7纳米以下高端芯片的生产线。
这就是咱们在这个领域实实在在的话语权。
60年逆袭:美国人发明的技术,怎么成了中国的王牌?
可能有人会犯嘀咕,这人造钻石技术,听起来不就是高温高压嘛,原理又不复杂。中国能造,美国那么发达,难道真造不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技术,还真是美国人先搞出来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GE)就造出了全球第一颗人造工业钻石。那时候咱们还差得远呢。
![]()
可关键问题是,几十年过去了,美国人点亮了“科技树”,却把“生产树”给点歪了。
他们能造,但造出来的东西,要么品质不行,要么成本高得吓人。现在美国造1克拉工业钻石的成本,差不多是咱们中国的3倍,生产周期还比咱们长一半。
这在市场上怎么竞争?
一来二去,美国的工业钻石产能基本就荒废了。他们觉得这玩意儿又耗电、又费劲,是“傻大黑粗”的制造业,不如搞设计、搞金融来钱快。
于是他们就把这种产能全都转移出去了。
转到哪了?
绝大部分都转到了中国,尤其是河南。
河南那边电价有优势,劳动力也充足,关键是咱们中国人能吃苦,愿意在这种需要“死磕”的制造业上钻研。
![]()
结果就是,现在全球95%的工业钻石,都是中国生产的。
河南的柘城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成了全世界的“人造钻石之都”。
美国人万万没想到,当年自己看不上的“傻大黑粗”的制造业,有一天会反过来卡住自己高精尖的芯片脖子。这就很尴尬了。
咱们能有今天这地位,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这背后,必须得提一个人的名字——王光祖。他被称作“中国人造钻石第一人”。
时间拉回到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真是要啥没啥。人造钻石技术,被美国、苏联等五个国家死死地抓在手里,严密封锁。
没有工业钻石,咱们的飞机、汽车、精密仪器制造业就发展不起来,处处受制于人。
咋办?自己干呗。
1960年,国家下定决心,成立了“121专项任务”。目标就一个:攻克人造钻石技术。王光祖,就成了这个项目的带头人。
这任务有多难?王光祖后来说,那会儿是“两眼一抹黑”。设备?没有现成的,自己画图纸造。经验?更是没有,只能一次一次试。
![]()
王光祖带着团队,就在郑州的实验室里扎下根了。为了保密,他还跟检测单位约好了暗号:一旦试验成功,就用钻石的英文首字母“D”作为代号发电报。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熬。试验、失败、调整参数、再试验、再失败...光是记录在案的重大失败,就有32次。
转机发生在1963年12月6号的深夜。
又一次试验结束,团队成员清理合成棒的时候,突然发现上面有几个闪闪发亮的小晶体。是不是成了?
王光祖压抑着激动,把这几颗比芝麻还小的晶体小心翼翼地包好,火速送去检测。
几天后,一封电报发到了实验室。
上面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字母:“D”。
成了!
中国第一颗人造钻石,就这么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硬生生给“憋”出来了。
但王光祖心里清楚,实验室里造出来一颗,和能大规模生产,是两码事。必须有咱们自己的“金刚钻”,有能“下蛋”的“母鸡”。
1965年,好消息再次传来。王光祖团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六面顶压机”。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个超级“烤箱”加“压力锅”,能模拟地幔深处钻石形成的环境。
这台设备的诞生,才是真正让中国人造钻石“白菜价”的关键。它让规模化生产成了可能。美国的GE用的是“两面顶压机”,咱们的“六面顶压机”在效率和稳定性上,显然更胜一筹。
从王光祖的“D”电报开始,一晃60多年过去。
中国在人造钻石这个领域,已经站稳了全球领先地位。产量占到全球约95%。河南,成了全世界的“超硬材料之都”。
咱们形成了从原料、设备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从最大(156克拉)到最小(50微米),全系列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止于“磨刀石”:钻石才是“终极半导体”的未来
你以为这就完了?
如果说50微米的粉末只是“磨刀石”,那钻石本身,才是美国高科技公司拼命追赶的真正原因。
因为人类现在的科技,快要摸到“硅”材料的天花板了。
从5G基站、AI服务器到电动汽车,这些东西对芯片的要求越来越变态。要求你功率大、发热小、还耐高压。
![]()
硅芯片,快扛不住了。
这时候,钻石的优势就出来了。钻石的学名叫“金刚石”,它才是真正的“性能怪兽”,被视为“终极半导体材料”。
第一,钻石的热导率,是硅的20倍,是铜的五倍。
第二,钻石的击穿电压,是硅的50倍。意思是能扛住比硅高50倍的电压,特别适合用在高压电网、电动汽车、军用雷达上。
这还不是简单的改良,而是一次彻底的性能革命。
行业巨头英伟达亲自做了测试:用了钻石散热的芯片,算力直接飙升至三倍,能耗却猛降了40%。连大型数据中心的空调电费都能省下一大半。
对整个算力世界和高能耗领域来说,它就是最理想的“下一代”战略资源。
![]()
这才是美国高科技公司拼命追赶的真正原因。
美国高科技公司当然也懂这个道理。2024年美国一家科技公司靠着钻石冷却技术,拿到了美国政府1820万美元的补贴,想在芯片散热领域抢占先机。
可讽刺的是啥呢?
这家公司用的钻石原料,还是得从中国进口。
因为他们自己生产的钻石,要么纯度不够,要么成本太高,根本没法满足芯片生产的要求。
这就很尴尬了。美国人拿着政府的补贴,搞高精尖的研发,结果发现,最基础的“面粉”,还得从中国买。
![]()
从工业“牙齿”,到芯片“抛光剂”,再到下一代“半导体之王”。
钻石的价值,早就不是珠宝店里标的那个价了。
以前是人家有,咱们没有,人家拿这个当筹码。现在是咱们有,咱们造得最好、最多,筹码就在咱们自己手里。
参考资料:
原创|面对美国强势出手,中国放开了,连出四记重拳猛击!-新浪财经-2025-10-10
中美经贸谈判之际,中国一个小县城突然跳出来一把卡住了美国的脖子-新浪财经-2025-10-28
中国人造钻石如何掀翻国际钻石巨头?-吴晓波频道-2022-04-20
调研|人造钻石:捏住芯片产业的“散热命门”,核心公司一览(附股)-新浪财经-2025-10-21
上游科考室|全球已知最大人造钻石中国造背后:有望提升GPU3倍算力-上游新闻-2025-10-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