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爬起来吃泡面、明明刚吃饱却还想啃零食、减肥餐坚持3天就破功——你以为是自己“意志力太差”,其实可能是大脑的食欲信号被“劫持”了。
![]()
过去我们对抗饥饿,要么靠忍,要么靠“抑制食欲”的药物,但副作用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而最新研究,已经跳出“单纯压饿”的思路,开始像“精密调控仪器”一样,靶向修正身体的能量代谢系统。今天就从上市药物、前沿科研、安全保健品三个维度,带你看清“科学管嘴”的新选择。
1
已上市的“减肥神药”:效果有多强?副作用要注意什么?
目前已经上市的减肥药,有几款是能高效控食欲的,其中GLP-1类药物是绝对主力。这类药物控制食物效果太强,有使用者甚至反馈,“别说是食欲了,啥欲望都没了!”
需要指出的是,它们都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自己千万别瞎试。
药品通用名
常见商品名
核心机制
特点与注意事项
司美格鲁肽
诺和泰®、Wegovy®
长效 GLP-1 受体激动剂,模拟肠道激素,延缓胃排空 + 增强饱腹感
目前的“市场王者”,68周平均能减重 15%[1],但恶心、腹泻是常见副作用
替尔泊肽
Mounjaro®、Zepbound®
GIP+GLP-1 双受体激动剂,双重作用控食欲
“下一代神药”,头对头试验中减重超 20%(比司美格鲁肽更强)[2]
利拉鲁肽
善纤®、Saxenda®
GLP-1 受体激动剂
较早上市的 GLP-1 药物,2023年在中国获批减肥适应症,每日一次
贝那鲁肽
倍轻松 ®
国产 GLP-1 受体激动剂
我国自主研发,但需要一天打三次,便利性稍差
⚠️重要提醒:以上药物都有副作用,除了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还可能引发胰腺炎、胆囊疾病等。必须先去医院评估,由医生判断是否适合使用,严禁网购或找人代买!
2
保健品/ 功能食品:能辅助控制食欲,但别指望“吃了就瘦”
若你不想用药,想靠坚定意志控制食欲,同时又希望有些辅助,市面上的保健品可作为“辅助选择”——但要认清:它们的效果远不如药物,且因人而异。
1.宣称 “类 GLP-1” 的成分:啤酒花提取物是代表
很多保健品会宣传“刺激自身GLP-1分泌”,其中比较火的成分是Amarasate®(新西兰啤酒花提取物)。
它的原理是通过刺激肠道,让身体自己释放少量GLP-1,从而产生饱腹感。
有一个临床试验研究了苦啤酒花对对食欲的影响[3]。该研究由30 名成年女性参与,随机分为安慰剂组、低剂量(125mg)组和高剂量(250mg)组苦啤酒花实验组,参与者24小时内禁食,只补充水,实验组在开始禁食16个小时后两次服用苦啤酒花提取物,直到24小时禁食结束。最后这8个小时期间为比较期。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高剂量和低剂量组受试者的食欲(appetite)及对食物的渴望度(cravings for food)均显著降低:
在比较期内,安慰剂组的饥饿评分增加了 33 分,饱腹感评分降低了20 分;
低剂量(LD)组:从服用后150 分钟起,饥饿评分平均变化值(Δ)较安慰剂组低10分以上;服用后60分钟开始,饱腹感平均变化值(Δ)较安慰剂组增加10分以上;
高剂量(HD)组:从 90 分钟起,饥饿评分平均变化值(Δ)较安慰剂组低10分以上;服用后90分钟开始,饱腹感平均变化值(Δ)较安慰剂组增加10分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在安全性方面,高剂量组有 2 名受试者报告窜稀,1名报告胃灼热,低剂量组有 1 名受试者报告窜稀。[3]
也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小规模的24小时临床研究只是显示苦啤酒花能“适度降低食欲”,但并没有说靠它能减重。
啤酒花的特点就是苦,从名字中也可以了解到,在一些啤酒中,也会添加啤酒花,尤其是一些味道很苦的啤酒,如印度淡色艾尔(IPA)、世涛(Stout)。喝了这样的啤酒,饱腹感肯定是会大大提高(喝水也会),但是因为啤酒中有热量,要靠啤酒来减肥大概率会“减出”个啤酒肚。
![]()
2.膳食纤维补充剂:物理饱腹最安全
这类产品是“最实在”的,比如葡甘露聚糖(魔芋提取物)、抗性糊精等,常见的有纤维粉、瘦身果冻。
它们的作用很简单:在胃里吸水膨胀,占据胃部空间,让你“物理上觉得饱”。同时,纤维在肠道发酵还能产生SCFAs(短链脂肪酸),间接帮助调节食欲激素。适合平时吃蔬菜少、容易饿的人。
3.蛋白质补充剂:靠营养增强饱腹感
高蛋白饮食本身就比高碳水、高脂肪饮食更耐饿——因为蛋白质会激发 PYY、GLP-1 等饱腹激素,还能产生 “食物热效应”(消化蛋白质会消耗更多热量)。
所以乳清蛋白粉、植物蛋白粉可以作为代餐或加餐,帮你在控制热量的同时,减少饥饿感。但要注意:别过量,否则会增加肾脏负担。
4.其他功能性成分:效果有限,别被宣传迷惑
- MCT 油:中链甘油三酯能快速转化为酮体,可能让大脑减少食欲信号,但效果因人而异;
- 苹果醋:可能延缓胃排空,让餐后血糖上升慢一点,从而延长饱腹感,但空腹喝会刺激胃黏膜;
- 辣椒素酯:从甜椒中提取,有研究说能激活棕色脂肪、促进产热,但对食欲的直接影响很小。
总结:保健品只能作为“饮食控制的帮手”,比如吃火锅前喝一包纤维粉,或者早餐加一勺蛋白粉。想靠它们“躺瘦”,基本不现实。
3
颠覆认知的前沿研究:不恶心、不腹泻,这些新靶点正在突破GLP-1 的局限
提到控食欲的药物,很多人会问:“会吐吗?”——这正是现有主流药物的痛点。而最新的科学研究正在解决这个核心问题,甚至找到了 “运动减肥”“睡够就瘦” 的分子密码。
1. AI 发现的 “减肥肽”:效果追上司美格鲁肽,还不刺激肠胃
你可能想不到,未来的减肥新药,可能是 AI “算”出来的。
斯坦福大学的团队用 AI 技术,从我们体内的“胰高血糖素原”(一种激素前体)中,筛选出了一种全新的生物活性肽——BRP。它的厉害之处在于:
- 不走寻常路的机制:绕开了容易引发恶心的 GLP-1 通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专属神经线路”,精准切断食欲信号;
- 动物实验数据惊艳:在小鼠和猪身上测试时,减重效果和司美格鲁肽相当,但全程没有出现呕吐、腹泻等副作用;
- 离我们越来越近:研究团队已经成立了公司,正在推进人体临床试验,这也是“AI 驱动药物发现”在减肥领域的重要突破。
2.运动后产生的“瘦身分子”:终于找到“运动抑制食欲”的科学依据
为什么跑完步、练完操后,反而没那么想吃东西了?斯坦福和贝勒医学院的联合团队,找到了答案 ——Lac-Phe(N - 乳酸基 - 苯丙氨酸) 。[4]
这种代谢产物是在剧烈运动后,由肌肉和肝脏共同合成的。它的作用很直接:抑制下丘脑中专门“催饿”的AgRP神经元,让你运动后自然不想吃。
研究发现,給小鼠注射Lac-Phe之后,能显著降低小鼠的食物摄入量,且不会引发焦虑、恶心。
虽然目前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距离做成“运动药丸”还有距离,但它的意义重大:终于从分子层面解释了“运动减肥”的原理,未来或许能让“不爱动的人”也享受到运动的控食欲效果。
3.湘雅团队发现的“睡眠激素”:睡不够想吃,终于有了科学解释
“熬夜后特别想吃炸鸡奶茶”,不是你的错,是激素出了问题。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团队,在人下丘脑里发现了一种新激素 ——Raptin。它的分泌量和睡眠直接挂钩[5]:
- 睡够8小时,Raptin含量升高,不仅能抑制食欲,还能延缓胃排空(让你更耐饿);
- 熬夜或睡眠不足,Raptin 会下降,“饿信号” 就会被放大,你自然忍不住想吃高糖高油的食物。
目前这项研究还在基础阶段,但已经为 “睡眠减肥”提供了靶点 —— 未来或许能通过补充Raptin受体激动剂,帮“失眠党”解决食欲失控的问题。
4
饿一饿,不只是为了减肥
在 2005 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有一句金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翻译是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这里,我们可以适当修改一下乔布斯的这句话,“Stay Hungry,Stay Healthy”。适度的饥饿感对身体并非是坏事,反而能通过精准调控生理机制,为健康与长寿注入活力。
在延长寿命方面,饥饿信号能激活机体的“自我优化”程序。饥饿状态下,与脂肪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会显著增强,不仅能加速脂肪分解以供给能量,还能促进细胞内垃圾物质的清理,这一过程与机体衰老速度的减缓密切相关。
美国贝勒医学院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更给出了直观证据:通过人为刺激线虫体内相关基因表达,模拟饥饿带来的生理改变,可使线虫寿命延长53%,且这种长寿效应能传承 4 代[6]。
在人类中,针对220名健康成年人为期两年的热量限制试验表明,减少25% 卡路里摄入,健康成年人的衰老速度可减缓 2%~3%,死亡风险降低10%~15%。这进一步印证了适度饥饿与长寿的关联[7]。
免疫调节是饥饿带来的另一重关键益处。当人类或小鼠处于饥饿状态时,血液中名为Ly6CHi的单核细胞会明显减少。这类免疫细胞虽能清除病原体和受损组织,但过量存在会引发慢性炎症,而慢性炎症正是多种疾病的诱因。
饥饿时,大脑会向免疫系统传递调控信号,通过减少Ly6CHi单核细胞数量来减轻炎症反应,助力身体维持免疫稳态与康复。更有趣的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发现,大脑对饥饿的感知本身就能直接调节外周免疫细胞,这一过程甚至与身体是否真的缺乏能量无关[8]。
未来,我们或许能通过“真饿”调控热量摄入以实现减重,也可借助“假饿”机制,在延长寿命、调节免疫等方面获取益处。
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先咨询医生或营养师”都是必须遵循的科学原则。同时,自己也需清晰分辨:哪些是已获正式批准的药物,哪些是具备一定科学依据的保健品。
即便计划用保健品辅助调理饥饿感,也应先排除是否由于“进食速度过快”间接导致的饥饿,如果简单改变进食行为就能达到一定的饥饿感改善,那是最好不过的。
告别与食欲的意志力对抗,我们已进入精准调节“食欲开关”的科学时代。
参考文献:
1. Wilding, J.P.H., et al., Once-Weekly Semaglutide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1. 384(11): p. 989-1002.
2. Aronne, L.J., et al., Tirzepatide as Compared with Semaglut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5. 0(0).
3. Walker, E., K. Lo, and P. Gopal, Gastrointestinal delivery of bitter hop extract reduces appetite and food cravings in healthy adult women undergoing acute fasting. Obes Pillars, 2024. 11: p. 100117.
4. Liu, H., et al., Lac-Phe induces hypophagia by inhibiting AgRP neurons in mice. Nature Metabolism, 2025.
5. Xie, L.-Q., et al., Raptin, a sleep-induced hypothalamic hormone, suppresses appetite and obesity. Cell Research, 2025.35(3): p. 165-185.
6. Zhang, Q., W. Dang, and M.C. Wang, Lysosomes signal through the epigenome to regulate longevity across generations.Science, 2025. 389(6767): p. 1353-1360.
7. Waziry, R., et al., Effect of long-term caloric restriction on DNA methylation measures of biological aging in healthy adults from the CALERIE trial. Nat Aging, 2023. 3(3): p. 248-257.
8. Cavalcanti de Albuquerque, J.P., et al., Brain sensing of metabolic state regulates circulating monocytes. Science Immunology, 2025. 10(106): p. eadr3226.
(作者:张洪涛,笔名“一节生姜”,著有科普读物:《吃什么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可以谈最前沿的医学研究,也可以讲最通俗的故事。本文仅作为医学常识性科普,不作为任何医疗建议。若有不适,请尽快就医,遵医嘱对症治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