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引大济岷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标志着工程前期工作取得关键突破和重大进展。
11月7日,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启动,工程总工期96个月。作为《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国骨干水网工程之一,四川“六横六纵”水网主骨架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是四川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线路最长的引水工程。
为什么要建设这个跨区域引调水工程?这项建设周期长达96个月的民生工程,将为成都带来什么?跨越高山大川,其建设难点又是什么?为此,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
根据规划,引大济岷工程引水线路总长261公里,将惠及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绵阳、遂宁、内江、雅安共8市43县(市、区),供水人口3413万人。建成后,成都平原将形成以岷江为主,大渡河补充的双水源、双通道供水格局。
![]()
▲动员大会现场
缓解岷江“压力”
形成“双水源”保障
四川年均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二。其中,岷江作为成都平原的主要水源,也是长江八大支流中径流量最大的一条河流。目前,成都85%以上的供水来源于岷江都江堰水源。
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大济岷工程任务是从大渡河向成都平原引水,构建“岷江都江堰、大渡河引大济岷”双水源双通道水资源配置保障体系。
该负责人表示,通过261公里输水网络实现岷江、大渡河流域联调,供水区覆盖成都、德阳、绵阳等8市43个县(市、区),“水资源利用率提升30%,彻底解决都江堰作为成都单一水源的供水风险。同时,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提供稳定水源,预计可支撑区域GDP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
据悉,引大济岷工程从大渡河泸定水电站库区取水,蜿蜒穿越至成都平原,构建起“一总两干”的输水格局——总干线133千米,南干线103千米,北干线25千米,工程输水线路总长261千米,其中隧洞占比超58%(151千米),建成后将成为四川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核心组成部分。
生活工业供水保证率提升至97%
农业灌溉保证率达80%
“从大渡河向成都平原引水,引大济岷将打通大渡河-岷江的横向自流输水通道。”四川水发设计公司工程设计二分院院长李智渊介绍,这使得成都平原生活工业供水保证率从原岷江单一水源的90%提升至97%,农业灌溉保证率达80%。
从布局规划看,引大济岷工程输水线路布局有总干线及南、北干线:南干线可向天府新区、东部新区等区域供水,北干线可串联成都市水六、七厂,向成都中心城区供水,形成岷江和大渡河“双水源”的水资源战略保障格局,实现保障以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供水安全及战略储备。
“引大济岷供水区是四川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和高效经济作物主产区。”李智渊表示,通过引大济岷外引水源补充,供水区域内将新增灌面179万亩,改善灌面591万亩,预计增加粮食生产能力42亿斤/年,对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引大济岷工程建成后,通过置换本地水源、退还供水区被挤占的河流生态用水,可改善成都平原河道水生态、水环境,有效推动岷、沱、涪江生态廊道建设。
硬核科技突破技术难点
“空-天-地-孔”齐上阵
引大济岷,这项建设周期长达96个月的民生工程,无疑是国内引调水工程中极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它要穿越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势落差超过800米,地质环境极为复杂;其间,南干线还要横跨省内7条较大河流,下穿10多处公路铁路与纵横交错的市政管网。
引大济岷工程向成都平原输水最难的一关,是借助22公里长的隧洞穿越二郎山。二郎山最大埋深达2040米,需穿越7条区域性断裂带,面临涌水突泥、岩爆等风险,最长的莲花山隧洞达39.5公里,同样面临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
四川水发设计公司总工程师杜鹏表示,隧洞埋深大,地壳运动的构造应力与自重应力叠加,形成了极高的应力场,“在这种环境下开挖隧洞,无疑就是在受挤压的弹簧中钻孔,打破了原有应力平衡。”
![]()
▲施工现场
如何“破题”?据介绍,引大济岷工程采用了“空-天-地-孔”一体化综合勘察方法——利用遥感和无人机拍摄,把握区域构造框架,通过地面地质测绘和地球物理勘探,圈定不良地质体的范围。
同时,引大济岷还创新采用水平定向全孔取心钻孔技术,完成了深度达2007米的水平定向钻孔,这是目前国内外最深的小口径金刚石绳索连续取心水平钻孔。通过水平定向钻探技术,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深部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实现了对深部地层的透明化认知。
针对环境敏感区,引大济岷则是最大限度实现“避让”与“减缓”。 “线路方案主动‘绕行’,无法完全避让时,则采取‘无害化’地下穿越,采用盾构等地下施工法,减少地表开挖,像‘微创手术’一样通过。”杜鹏表示,工程通过优化线路绕避核心区、采用隧洞暗挖减少地表扰动、补建鱼类通道等措施,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
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启动,将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破解“水瓶颈”、注入“水动能”,对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图据四川省水利厅
编辑 包程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