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广东电池)
在钠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中,正极材料是决定电池能量密度、寿命和安全性的关键,正极材料的合成工艺直接影响其性能表现。表1总结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常见的合成方法及其特点。
![]()
表1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常见的合成方法及其特点
固相法
固相法是目前工业化生产中最成熟的方法(以层氧为例)。其原理是将金属氧化物、钠盐等原料通过机械混合,再经过高温煅烧促使固相反应生成目标材料。
优点:工艺简单、设备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
缺点:原料混合不均可能导致材料晶格缺陷,颗粒尺寸分布较宽,影响电池的一致性和快充性能。
优化方向:通过多次球磨细化颗粒,或采用分段煅烧工艺改善材料结构均匀性。
共沉淀法
将金属盐溶液与沉淀剂反应生成前驱体,再与钠源高温合成。三元材料(如NFM)多采用此法,该方法可精确控制元素比例和颗粒形貌。
优势:成分均匀、颗粒尺寸可控,电池循环寿命更优。
挑战:工艺流程复杂,废水处理成本增加,整体成本比固相法高。
溶胶-凝胶法
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溶液制成溶胶或凝胶,再将凝胶低温热处理变成氧化物的一种方法。制备过程包括溶胶的制备、溶胶-凝胶转化和凝胶干燥,其中凝胶的制备及干燥是关键步骤。eg.将一定化学计量比的钠、镍、锰、铁的硝酸盐添加到柠檬酸的水溶液中,随后在70℃下搅拌一定时间形成凝胶,并在100-120℃下干燥过夜,将得到的干凝胶在450℃下预烧6h除去硝酸根和有机物,最后将前驱体研磨压片后在900℃空气气氛下煅烧得到目标产物。
在实际生产中,合成方法的选择需权衡性能、成本和环保:锂电动力电池倾向高镍三元+共沉淀法,储能电池偏好磷酸铁锂+固相法,而追求快充的电池则需结合液相法与表面包覆技术。未来,随着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原子层沉积(ALD)、低温烧结等新工艺可能成为行业新宠。
从实验室的创新到万吨级产线,每一种工艺都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智慧的融合。正如电池技术永无止境的升级,正极材料的合成工艺也将持续进化,推动能源存储的边界不断拓展。
公告声明:
本文数据来源于钠电材料,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能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