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宋芳科 任磊 孙珩力
当十一月的风掠过陇原大地,金黄的胡杨林在祁连雪峰下摇曳,黄河水裹挟着千年文明奔涌向前。在这片被风沙与诗意同时浸染的土地上,有一群人始终以追光者的姿态,用脚步丈量山河,用文字镌刻时光。
作为新闻战线的奔走者,我们常年穿梭于陇原大地,在历史与现实的纵横交错间往来探寻。
我们看见了这片土地上无数平凡人以双手为笔,绘就出壮丽非凡的时代画卷;以质朴坚守作墨,传递出直抵人心的温暖力量。
于我们而言,每一次采访都是与心灵深处的对话,每一个故事都是甘肃大地蓬勃跳动的脉搏。
我们以记录者的姿态,将这些动人篇章精心书写,让更多人得以看见甘肃的温度与光芒。
![]()
那些平凡身影里的甘肃温度
作为一名跑基层的记者,常年穿梭在甘肃的山川戈壁,见惯了风沙与烈日,却总被这片土地上的平凡人深深打动。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质朴的坚守,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拼凑出甘肃最动人的模样。
在兰州秦王川盆地的盐碱地旁,我遇见了孙万仓教授。本以为“教授”该是实验室里西装革履的模样,可他却戴着沾着泥土的草帽,裤脚卷到膝盖,双手粗糙得像老树皮——那是常年在田间地头选育冬油菜留下的痕迹。零下28℃的风口试验田,连农民都绕着走,他却把这里当成“科研宝地”,夜里会为油菜苗是否冻死辗转难眠。午休时,我们跟着他挤在没暖气的田间小楼里,围着火炉烤土豆,看他熟练地给“讨食”的奶牛猫顺毛。那一刻,他不像教授,更像守着庄稼的老农民,可墙上“国家油菜产业体系研究基地”的牌子,又默默诉说着他用数十年光阴,让冬油菜在荒凉土地上绽放的坚守。
5月的兰州城关区文化馆,90岁的傅豪久老先生让我读懂了“热爱”的重量。音乐厅里座无虚席,他握着口琴,指尖在琴格上灵活跳跃,《献给爱丽丝》的旋律缓缓流淌。谁能想到,这首他吹奏了400多次的曲子,每一次练习都被认真记在本子上,画满了“正”字。从15岁得到第一把邻居赠送的口琴,到每月省吃俭用买琴、远赴上海学艺,再到支援大西北时在兰州办起口琴培训班,75年的时光里,口琴早已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如今90岁,他仍说“练琴不能偷懒”,还带着学生、家人办演奏会。谢幕时经久不息的掌声里,我看到的不只是“西北口琴王”的荣光,更是一个普通人用一生热爱,为一座城奏响的温暖乐章。
在戈壁滩上采访肃航公路建设时,李志虎和崔晟珲两位工程师的乐观,让我忘了烈日下的灼热。李志虎晒得黢黑,笑着说“戈壁的热浪是最好的‘防晒霜’”,他扎根筑路12年,从冬奥配套工程到陇原乡村公路,每一段路都浸着他的汗水;崔晟珲守着后勤保障,大到建材调度,小到工人的饮用水,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他说“后勤跟得上,路才能修得稳”。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顶着风沙巡查工地的身影,和说起道路通车时眼里的光——他们知道,自己铺就的不只是柏油路,更是甘肃人走向美好生活的希望路。
走得越远,见得越多,越明白“质朴甘肃”这四个字的分量。孙万仓把教授的日子过成农民的模样,是为了让土地更有生机;傅豪久90岁仍站上舞台,是为了让热爱永不褪色;李志虎、崔晟珲在戈壁筑路,是为了让坦途连接希望。他们是记者笔下的采访对象,更是甘肃大地上最鲜活的注脚。
这些平凡人,就像陇原大地上的胡杨、冬油菜,扎根土地,向阳而生。他们用坚守告诉我们:美好生活从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人用双手一点点拼出来的。作为记者,能记录下这些身影,传递这份温暖,是我的幸运。而我更坚信,有这样一群质朴、坚韧的甘肃人,这片土地的明天,定会满是希望,愈发滚烫。
![]()
步履不停 追寻未讲完的故事
身为中国甘肃网记者部一员,在陇原大地的采访中,我常被这片土地的炽热情感与厚重历史所触动。
当“决胜收官‘十四五’”的号角吹响,甘肃大地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高质量发展华章。我深入基层,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处处可见甘肃人民为梦想拼搏的身影。每一组数据,是无数人日夜坚守的结晶;每一项成果,彰显着陇原儿女坚韧执着的精神。用文字描绘甘肃奋进与突破,让更多人看到这片土地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陇原风暴2025”直击执行现场直播活动如同一束强光,穿透了我对司法执行工作的固有认知。踏入现场,正义与公平交锋。法院开放透明,将执行工作呈现在公众面前。执行干警在复杂案件中穿梭,面对抵触刁难,坚守原则,以专业耐心化解矛盾。司法公开,搭建起司法与民心的桥梁。我作为记录者,用文字传递司法温度与力量。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活动中,壁画似历史讲述者,承载千年记忆与智慧。穿梭洞窟,凝视壁画,我仿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让文化遗产焕发生机,让世界领略甘肃文化魅力。
从祁连雪峰到黄河波涛,从戈壁新城到陇南绿野,陇原大地处处是坚韧与新生的故事。我如微星,追寻光与热,每篇报道皆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未来,我将以追光者之姿,用文字镜头记录甘肃变迁,让更多人走进甘肃、爱上甘肃。
![]()
在丈量与感知中绽放的生命力量
作为一名记者,甘肃于我,早已不再是地图上那条静默的狭长通道。当我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感知,这片土地便在我眼前,展开了充满生命力量的厚重篇章。
生命的韧性,首先镌刻在那些被匠心守护的非遗技艺里。在肃北草原,我结识了蒙古族服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娜仁其其格。在她手中,厚重的传统蒙古袍化身为轻盈的日常服饰,古老的纹样在现代剪裁中翩然重生。更令我动容的,是她将技艺的星火无偿播撒——那些陪读妈妈们在她的传授下,于飞针走线间,绣出了生活的美好希望。她佝偻的脊背与清澈坚毅的眼神,仿佛在诉说: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止标本,而是在人烟灶火间涓涓不息的活态河流。
这磅礴的生命力量,同样被遒劲地书写于河西走廊的天地之间。驱车穿越,视野的一侧是绵延千里的戈壁荒漠,干渴与苍凉是其亘古的主调;而另一侧,倚仗着雪山融水的无私滋养,绿洲如碧玺般迤逦铺陈。黄沙掩埋了千年古城,却催生了永恒的绿洲;荒漠与湿地公园彼此为邻,非遗传统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这片土地,正是在这种极致的对立与共生中,淬炼出它惊心动魄的壮美。
作为记者,能记录下绣娘手中不息的针脚,讲述荒凉丹霞绽放的玫瑰,传递这片土地上最质朴的温暖,是我的幸运。而我更深信,正是这千万个如娜仁其其格般坚韧的身影,正在用双手编织着未来——甘肃的明天,必将如祁连雪水浇灌的绿洲,充满希望,愈发滚烫。
![]()
以笔和镜头 传递甘肃温度
记者节前夕,整理今年来的采访笔记,两段截然不同的记忆在脑海中交织。一段是甘肃榆中山洪后满目疮痍的土地,另一段是“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活动中,敦煌莫高窟里那幅千年不褪色的壁画。
作为中国甘肃网的记者,我有幸成为这些历史的记录者,用笔和镜头留存甘肃的温度。
记者节将至,回想自己在这个职业上的日日夜夜,感慨万千。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专业记者的价值何在?在榆中的洪水中,在敦煌的壁画前,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仅是事件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见证人。
我们用专业的眼光筛选信息,用理性的思维分析事件,用温暖的笔触传递感动。我们翻山越岭,只为抵达新闻现场;挑灯夜战,只为准确传递事实。
在灾区,我们让外界看到受灾群众的需求;在莫高窟,我们让读者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我们是桥梁,连接你与我,连接古与今,连接灾难与希望,连接文明与未来。
记者节,不仅是我们的节日,更是对新闻职业精神的礼赞。当洪水退去,当壁画依然闪耀,我们的记录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为后人了解今天的窗口。
在淤泥与壁画之间,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做一名记录者,记录甘肃的温度,记录中国的发展。
因为我们相信,记者笔下有人间冷暖,镜头里有世间万象。
当夕阳为黄河披上金纱,当敦煌的晚钟在戈壁滩上回荡,记者节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个节日的范畴。它是时光的刻度,丈量着新闻人走过的山川与岁月;它是精神的火炬,照亮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奋斗与希望。
在甘肃的每一寸土地上,在每一个被镜头定格的瞬间里,我们既是记录者,也是参与者——用文字与影像,让世界看见一个真实、温暖、充满力量的甘肃。而这,正是新闻人最珍贵的勋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