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的目光再度聚焦于“国际纺都”浙江绍兴,一场驱动产业核心变革的科技盛会如期而至。11月6日,“第十届全国纺织科技成果转化与合作大会”在绍兴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
本届大会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绍兴市柯桥区纺织工业设计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承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院士专家服务中心、绍兴市科学技术协会协办,并得到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纺织创意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支持。
大会以“跨界融合 健康未来”为主题,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关键节点,汇聚院士专家、业界精英与创新力量,以及来自安踏、波司登、探路者、骆驼、361度、爱慕、罗莱、愉悦家纺、威富、森马、乔丹、比音勒芬、东丽、魏桥、华纺、即发、悦达、苏美达、永荣锦江、溢达、阳光、丹毛、德美、北京服装学院、浙江理工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行业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特邀代表300余人,共同擘画纺织科技赋能人类健康、引领产业未来的崭新蓝图,搭建产学研用精准对接与成果转化的专业平台。会议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李娟主持。
盛会开幕:
荣誉与使命并举开启新征程
![]()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在致辞中指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行业迈向未来的核心驱动力。本次大会以“跨界融合,健康未来”为主题,精准回应了时代对产业升级的新要求,汇聚各方智慧,旨在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共同激活行业创新潜能。伏广伟强调,科技成果转化是行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长期性、关键性议题。面向未来,他表示行业将聚焦于破除转化壁垒,深化“产学研用”协同,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效支撑纺织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
中共绍兴柯桥区委副书记、区长景尧在致辞中指出,纺织产业是柯桥发展最为坚实的基础、最为鲜明的标识。柯桥拥有全球最为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是全国三分之一绿色纤维产能的集聚地以及全球四分之一纺织面料的交易中心,正持续巩固“产业 + 市场 + 科创”的联动优势。柯桥区始终将科技创新视作纺织产业焕新升级的核心驱动力,积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以大会为发展契机,柯桥将精准把握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持续强化科技赋能、推动绿色制造、深化数智融合,挚邀请广大科学家与企业家与柯桥携手共进,共同“织”就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未来。
![]()
随后,大会隆重举行了“2025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子奖项——纺织产业创新奖”颁奖仪式。河南平棉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季媛,愉悦家纺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总监及印染副总工程师刘尊东,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瀚宇,苏州大学教授卢业虎,南通新帝克单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海燕,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戚栋明,郑纺机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少平和中原工学院副教授张恒等八位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
![]()
同时,还举行了企业科技工作者评价库优秀案例发布仪式。常州宏大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定形机智慧系统应用”、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聚酯纤维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第三代精对苯二甲酸(PTA)成套技术”、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柔性制造执行系统在服装混流调度中的应用”、山东鲁普科技有限公司“高性能缓冲吸能与安全预警绳索设计研发”、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万吨规模莱赛尔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以及山东如意毛纺服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复合功能毛织物的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七项前沿成果获评优秀案例。
洞见未来:
擘画“健康未来”纺织创新版图
主论坛紧密围绕“跨界融合 健康未来”这一时代主题,邀请多位顶尖学者与专家,从战略高度到技术纵深,系统阐释了纺织科技的未来走向。
![]()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徐卫林以《服务大健康:纺织产业有担当有作为》为题,率先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健康已成为重塑纺织产业价值的重要方向,并围绕民用健康、职业健康与生命健康三大维度展开系统阐述。徐卫林强调,材料科学的进步与纺织成型加工技术的创新,为纺织产品在医疗防护、智能可穿戴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通过多个跨界融合案例,他深刻揭示了纺织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并呼吁进一步推动材料、医学、信息等技术的协同创新,共同构建以主动健康为导向的现代纺织产业新生态。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在《玄武岩纤维的纺织性能与应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玄武岩纤维优异的耐高温、高强度等特性和优势,及其在高温过滤、消防防火服、工业增强复合材料、建筑增强材料以及军工防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揭示了该种绿色新材料为产业带来的广阔前景。
![]()
东华大学教授、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会士王华平在《绿色纤维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发展展望》报告中,分析了我国绿色纤维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分享了生物基、二氧化碳基、废旧纺织品循环再生等绿色纤维创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前瞻性地探讨了“十五五”期间绿色纤维产业的发展趋势、核心竞争力,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
天津工业大学教授、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刘雍则聚焦于产业源头环节,在《天然植物原纤维绿色处理技术研究》报告中,介绍了团队研发的“超氧自由基活性水”绿色处理技术。该技术能高效清洁处理众多天然纤维,显著降低能耗与污染,将原来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原来的“农林废弃物”变成“高端产品”,为传统纺纱织造工艺的绿色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
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黎子滔则以《纺织业的循环再造: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之路》为题,以全球化视角剖析了循环经济的趋势与挑战。他分享了在HKRITA 闭环技术的实践感悟与经验,为行业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路线图。
![]()
从健康赋能、材料创新到绿色循环,主论坛的系列报告层层深入,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纺织未来的完整叙事体系,为大会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精准攻坚:
三大赛道纵深推进产业创新
为促进深度交流与合作,大会于11月7日上午特别安排了服用场景下的防护技术与成果、可持续材料与循环再利用技术与成果、功能性锦纶开发与创新应用三场平行闭门会议。会议特别邀约了来自东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德美化工、浙江佳人、广东溢维、深圳安迪上科、广东恒碳科技、源天生物科技等多家国内头部企业的12位专家进行技术分享。活动现场,通过“点对点”的技术需求对接,为成果转化提供产业化建议;参与双方围绕聚焦领域内的技术难题开展深度沟通交流,有力推动了行业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预见未来”纺织科创展:
可触可感的科技风暴
11月6日—8日期间,在绍兴国际会展中心1号馆举办的“预见未来”纺织科创展,成为创新成果的集中秀场。展览围绕“功能性材料”“绿色可持续”“健康防护”“未来产业融合”四大维度,汇聚了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苏州大学、青岛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及愉悦家纺、河南平棉、广东溢维等企业的百余项前沿成果。
从东华大学的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到武汉纺织大学的智能调温纤维;从浙江理工大学无染料的仿生结构生色面料,到苏州大学的环境自适应防护服;从青岛大学的智能电子织物,到大连工业大学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展览生动呈现了科技创新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概念转化为产品,吸引了大量专业观众驻足交流,现场合作洽谈气氛热烈。
![]()
以融合之姿,共创健康未来
第十届全国纺织科技成果转化与合作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行业科技力量的集中检阅,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集体启航。大会搭建的产学研用高效对接平台,加速了知识流动与技术扩散,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落地铺设了快车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纺织工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将科技创新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通过“跨界融合”,产业边界被不断打破,新的增长点正在孕育;通过聚焦“健康未来”,产业价值被重新定义,从满足基本穿着向提升生活品质、守护生命健康升华。
更多内容丨尽在《中国纺织》杂志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