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中荷半导体贸易额高达1280亿欧元,但一场围绕安世半导体的风波却让全球产业链动荡。
荷兰切断对华晶圆供应后,并未迫使中方服软,反而让欧洲车企陷入减产困境。
为何对方的反击没打到中国,却疼在欧洲身上?中国又准备了什么后手?
![]()
编辑:MUYI
荷兰挥刀,欧洲车企先倒下
外界以为接管安世总部就能让中国屈服,但荷兰的强硬算盘打错了。
中国不仅没乱,反而启动了成熟的替代供应链,全球车企却为荷兰的任性买单。
一份份停产通知单发往各大车企时,那些平日里不可一世的汽车巨头们第一次陷入了沉默。
![]()
德国采埃孚的员工正准备休无薪假,法国斯特兰蒂斯的CEO则公开承认,欧洲供应链的脆弱暴露无遗。
日本车企更加干脆,直接宣布减产,生产线上的无奈肉眼可见。
这场风波中,最大的冤大头不是荷兰也不是中国,而是这些无辜的欧洲和日本车企。
他们没做错任何事,却要为荷兰政府的错误决策承担最直接的后果。
![]()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如今看来,这份报应正精准地落在荷兰最引以为傲的盟友身上。
说到底,荷兰政府就像一个玩火的孩子,以为一切尽在掌握,结果不仅烧了自家,还连累了邻居。
真正的熊孩子由家长擦屁股,但作为荷兰“家长”的欧盟却全程隐身,一声不吭,这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
有意思的是,荷兰对中方的反击决心,从一开始就判断错了。
他们低估了中国半导体的产业根基,更低估了中方维护自身利益的坚定意志。
他们将中国的克制当成了软弱,把中方的理性视为了退让,这种源于西方世界普遍傲慢与偏见的误判,才是导致今天这局面的根本原因。
![]()
表面上看,今天是各大车企给荷兰政府的错买了单,但本质上刷的却是荷兰的“信用卡”,透支的是这个国家的信誉。
一旦这张“信用卡”被刷爆,恐怕连它本国最顶尖的企业,比如阿斯麦,都想早日搬家了。
难怪美国会把荷兰当成“猪队友”,因为这种闯了祸自己却没能力收拾烂摊子的行为,实在靠不住。
![]()
走钢丝的荷兰,压力来自两头
荷兰为何如此强硬,宁愿透支国家信誉也要在安世半导体这件事上一条道走到黑?
答案或许藏在它脚下的钢丝里。
一根钢丝连着来自大西洋彼岸的压力,另一根则连着本土王牌企业阿斯麦的钱包。
![]()
他们以为只要切断对安世中国的晶圆供应,就能让中国工厂停摆,从而逼迫中国就范。
这种想法的根源,是一种对中国的严重误判,一种西方世界根深蒂固的认知偏差。
他们总觉得,只要封锁住最新的半导体技术,就能卡住中国产业进步的脖子。
![]()
这种观点错得离谱,他们只看到了中国在先进制程消费级芯片上的短板,却完全忽视了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早已建立起的完整产业链和供应链。
加上中国台湾地区的产能,中国几乎占据了世界晶圆产能的一半以上。
安世荷兰不供货,中国有的是晶圆厂能给安世中国供货。
![]()
无锡新洁能、杭州士兰微、扬州扬杰这些中国晶圆厂,随时能为安世中国提供充足的弹药。
甚至同属闻泰科技的上海鼎泰匠芯,已经投资120亿在上海建起了12英寸晶圆厂,这才是中方真正的底牌。
![]()
荷兰政府的这一系列短视措施,完全可以归咎于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错误评估。
但他们犯下的错误,最终却引发了全球车企面临车规级芯片断供的巨大风险。
往小了说,是荷兰凭一己之力让全球汽车减产,往大了说,是荷兰因一己私利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说难听点,这简直就是个草台班子,根本没评估过自己的一举一动会对全球产业链造成怎样的冲击。
![]()
更有意思的是,面对中方释放出的豁免信号,荷兰方面居然无动于衷。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坚持立场,而是近乎非理性的固执了。
这种固执背后,是西方世界面对中国崛起时普遍的焦虑和恐惧。
![]()
他们宁愿选择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的“双输”策略,也不愿承认中国已经具备了同等博弈的实力。
这种心理,就像一个昔日的学霸,看到曾经的成绩差生迎头赶上。
不是选择共同进步,而是想方设法把对方绊倒,结果往往是两人都摔得鼻青脸肿。
![]()
中国不出手,但后手早已备好
面对荷兰的步步紧逼,中国的反制看似克制,实则后手绵绵,每一招都打在了七寸上。
从最初的出口管制,到后来的有条件豁免,中方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既守住了底线,又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这背后,是中国对自身产业实力的绝对自信,是一种源于深度自主的从容与淡定。
这种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如山铁一般的事实之上。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报告指出,2025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对EUV光刻机的需求缺口为35台。
这个数字看似是中国的软肋,但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
中荷双边贸易额高达1280亿欧元,其中半导体设备贸易占比18%。
![]()
这意味着,中国是荷兰阿斯麦在全球最大的市场,2025年其中国市场占全球营收的25%。
若完全停止EUV光刻机出口,阿斯麦年营收将减少约48亿欧元。
这笔钱,比阿斯麦一年的研发费用还要少,研发费用可是超过60亿欧元,其中30%都用于EUV技术迭代,中国市场的稳定需求对其技术投入至关重要。
所以,荷兰政府的强硬,实际上是在拿阿斯麦的未来开玩笑,也是在拿荷兰经济的未来赌博。
![]()
而中国,则在冷静地布局自己的未来。
2025年,中国半导体设备投资超过800亿元,重点支持光刻胶、光刻机核心部件等“卡脖子”领域。
成绩也是显著的,国产28纳米DUV光刻机的量产率达到了70%,比2024年提升了整整25个百分点。
预计到2027年,国产EUV光刻机将实现初步量产,逐步降低对外依赖,这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张清晰可见的时间表。
![]()
这就是中国的后手,不是歇斯底里的报复,而是不动声色的超越。
中国的策略,不是要和谁硬碰硬,而是要通过合理反制,维护国际商业合作的基本规则,为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提供中国方案。
这种“立威”的效果,正在慢慢显现,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润物无声的,但力量却更加持久和深远。
![]()
未来的竞争,是规则制定的竞争
荷兰的任性,最终伤害了它的信誉,也暴露了旧有国际博弈模式的失灵。
而中国的冷静与远见,则预示着一种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能,一种“在博弈中合作,在分歧中对话”的未来范式。
外界所谓“中国立威失败”的说法,彻底忽视了中荷合作的主流,也完全没有理解这场博弈的本质。
在新能源、农业科技等领域,中荷合作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在持续深化。
![]()
中国向荷兰出口的光伏组件占其进口总量的60%,荷兰向中国出口的农业机械设备同比增长了35%。
双方甚至还联合启动了“中欧绿色能源技术研发中心”,投入超过10亿欧元研发新型储能技术。
即使在半导体领域,合作也没有完全中断,用于28纳米及以上制程的DUV光刻机,2025年上半年对华出口量达28台,还在同比增长12%,这满足了中国中低端芯片的产能需求。
这充分说明,中荷关系的本质是合作,分歧只是需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的枝节问题。
![]()
更关键的是,双方已经启动了“半导体产业对话机制”,2025年7月就在海牙举行了首次会议。
就“技术标准对接”、“供应链信息共享”达成了初步共识,同意建立企业层面的定期沟通渠道,避免政策调整对产业链造成过度冲击。
这才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正确方式,也是未来全球产业链治理的唯一出路。
![]()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所言:“在全球化逆流中,谁能率先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链治理机制,谁就掌握了21世纪的经济主导权。”
阿斯麦也用行动投了票,他们宣布在新加坡建立EUV光刻机组装工厂,计划2026年投产,通过“区域化生产”来灵活应对不同市场的出口政策,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这既是企业的自救,也是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理性回应,更是对荷兰政府短视行为的无声抗议。
![]()
未来的竞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和经济对抗,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维度的战场——规则的制定与引领。
谁能提供更稳定、更包容、更可持续的全球公共产品,谁能构建更有效的风险防控和协调机制,谁就能赢得未来。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不仅在安世半导体这场风波中没有输,反而赢得了一个展示大国智慧和方案的重要契机。
![]()
![]()
结语
这场风波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更清醒的解题者和更智慧的规则构建者。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谁能提供更稳定、更包容的全球产业链治理方案。
当复杂的危机来临,我们是选择继续指责,还是开始共同构建新的秩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