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松间密码”激活乡村“美丽经济”
——河北围场北极村探索文旅融合振兴新路
近期,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极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生”——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带8个乡镇的村党支部书记。他们的“天幕课堂”设在村里的游客服务中心、松间汤墅和别院小院。大家看的不仅是风景,更是背后的发展“门道”。“庙子村区位远、优势弱能做到,我们村也能。”一位村党支部书记感慨道出了共识。而更让参观者可信赖、可学习的,是北极村探索出的那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一张天幕伞、一个休闲平台、一杯松果咖啡的“松间模式”。
北极村通过创新“党支部+旅游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将分散的资源拧成一股绳,把农户精准嵌入产业链,共同培育“和美乡村+农业+旅游”的融合新业态。面对资金和经验的双重短板,北极村的对策是内生动力,自我节约高效改造;同时,大胆引入专业的“松间”系列品牌,请来第三方专业公司操刀运营,实现“民企联民营”。一时间,闲置的老屋活了,村民的积极性火了,发展的引擎被点燃了。
此外,北极村巧妙地结合“明月松间照”的古典诗意,打造了独一无二的“松间系列”专属IP。谋划松间汤墅、美墅、美宿、别院、驿站五大“松间系列”民宿品牌,构成了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五级产品矩阵;而配套的“松果咖啡”“松页餐厅”等,则让游客的体验从简单的“住下来”升华为“融进去”。一张天幕伞、一个休闲平台、一杯松果咖啡,共同构成了北极村极具辨识度的文化标识。
为避免乡村民宿“昙花一现”,北极村引入了专业团队进行系统化运营,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更有诸多妙招频出:“天幕课堂”在星空下分享创业经验,实现乡镇村复制发展零门槛;“候鸟式”康养合作,有效填补了淡季客源空白;“党员责任区+村民积分制”则激发了大家整治人居环境的热情,让曾经的枯木残垣变身诗意小景。专业运营与创意管理双管齐下,确保了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
北极村的成功实践,如同一石激浪,在周边乡镇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观摩学习的村党支部书记们纷纷表示:“思路打开了,干劲更足了!”
趁热打铁正当时,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在振兴示范带乡镇中复制推广文旅促振兴的特色发展模式,升级改造“松间汤墅、美墅、美宿、别院、驿站”五级产品矩阵,推出围场特色杏仁拿铁、沙棘美式两大松果咖啡品牌。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召开“自驾天堂 木兰围场”2025年围场生态产品推介会,现场展示民宿特色环境、配套设施与活动案例,推介“住有主题、玩有特色、游有深度”的一体化文旅品牌,扩大了民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这一模式已成功复制到县域内御道口、棋盘山、哈里哈等七个乡镇,建成多种形式的“松间”民宿。据悉,在今年十月“双节”假期,这些民宿已实现收入12万余元,初显成效。
未来,围场将会广泛推广“松间”品牌经验,依托各地特色资源,打造差异化民宿集群,让“文化IP+标准化运营”的模式在更多乡村开花结果,最终形成“繁星满天”的乡村文旅发展新格局。(王志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