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台湾光复80周年之际,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创作的四集纪录片《追光》,以台湾文化人的视角重返历史现场,聚焦投身祖国大陆抗日战场、致力台湾光复的台胞志士,通过珍贵历史影像、档案文献、抢救性记录和亲历者口述,生动再现两岸同胞共御外侮、光复台湾的恢宏画卷,展示“祖国的抗日战争,台湾同胞从未缺席”的历史事实,彰显宝岛台湾和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
![]()
《追光》主视觉海报。作者供图
![]()
台湾少年团团员刘惠敏。作者供图
![]()
台湾义勇队总队长李友邦之子李力群(左)与台湾少年团团员曾东升翻看台湾义勇队花名册。作者供图
![]()
李友邦将军。作者供图。
![]()
李氏家庙的“将军墙”。作者供图
作者 张钧凯
“好好好,日本投降了,我们中国胜利了,我们苦出来了,大家就拉着圈子跳舞!”回忆起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那一天的情景,现年92岁的“台湾少年团”团员刘惠敏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98岁的团员曾东升一直保留着当天的照片:小朋友们带着稚气的脸庞,一个跳得比一个高。80年如一日,他们见证了《台湾光复纪念歌》那句歌词“张灯结彩喜洋洋”,这不是形容,而是纪实。
及时出动的“抢救历史大队”
台湾脱离日本殖民统治、复归祖国怀抱整整80年,比日本占据台湾的时间更长。然而,不少台湾同胞对历史的感受却处在“混乱”之中。岁月流转,如今要找寻台湾光复的痕迹,除了当年举行受降仪式的台北中山堂(台北公会堂),已经愈来愈难。或许,这便是当某些岛内政客信口开河“台湾没有光复节,因为(当时)台湾人是日本人”,民众仍会被蛊惑的原因之一。持续多年的“去中国化”,令许多人忘记了在日据时代身为奴隶的苦痛,更忘记了重作主人翁的滋味。
纪录片《追光》像一支历史抢救大队,替两岸中国人保留下80年前的真实记忆。该片筹备之初,一位剧组的朋友与我联系,说他们想拍“台湾义勇队”与“台湾少年团”在世成员的故事。我心想,这真是不可能的任务!就像片中追访人丁雯静导演所说,这段历史已经成了“符号”。然而,等到《追光》呈现在观众面前,曾娜华、刘惠敏、曾东升等团员一一现身时,我心里无比讶异,没想到他们可以让这个想法成真,真让人感动又感佩!
历史不只意味着过去,还代表着当下与未来。今年是中国人的“历史大年”,台当局却拒谈“抗战胜利”,还想否定“台湾光复”,把自己嫁接进“战败者史观”,实属一大悲哀。台湾民间许多人自发纪念,但总给人缺憾之感。在以往的叙事中,“台湾人”与“台湾史”经常消失不见,仿佛不要任何努力,一瞬间就“光复”了。可是,大陆同胞对日抗战14年,台湾同胞抗日反殖长达50年。抗战与光复,不应该是因果排序的关系,而应该是有机组合的关系;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是两岸中国人共同奋斗得到的果实。
共同成就“沉默的荣耀”
出身于台北芦洲李家的李友邦将军,出于浓厚的民族意识,先是在台湾以破坏日本警察派出所的方式抵抗殖民统治,后来进一步投身于祖国大陆革命的队伍之中。他入学黄埔,受孙中山与廖仲恺教导启蒙,怀抱“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欲致力于台湾革命的成功,必先致力于中国抗战的胜利”的崇高信念,将在陆台胞组织起来,“台湾义勇队”由此成为直接参加抗战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台胞抗日队伍,也是全国唯一具有正规军编制的台胞抗日力量。
自黄埔至抗战,李友邦的身影、信仰与实践,证明了两岸密不可分的命运联结。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之中,台湾人非但没有缺席,还作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李友邦曾言:“如果我们为国为民,则其身虽死,而精神仍永存世间,万古长新,反之,即生亦无意义”,道出了两岸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气节。
最近,《沉默的荣耀》火遍海峡两岸。鲜为人知的是,李友邦率台湾义勇队在浙江金华筹备“台湾医院”时,剧中主角之一朱枫曾慷慨捐助了800元。朱枫决心投入抗战前线后,把时年8岁的女儿朱晓枫托付给了台湾少年团。考证出这段历史的台湾文史作家徐宗懋说,“朱晓枫是跟着台湾孩子一起长大的。”《追光》采访到了健在的几位台湾少年团团员,说不定他们年幼时见过朱枫,也曾是朱晓枫的伙伴?台湾义勇队、台湾医院、台湾少年团,共同成就了“沉默的荣耀”。
盼恢复中国人身份的寄托
今年6月,我到厦门参加海峡论坛。利用这个机会,在当地朋友的协助下,我去了一趟位于兑山的李氏家庙,以及李友邦将军纪念馆。一位德高望重的李氏长辈,抱着厚厚的族谱,娓娓道来兑山李氏族人迁居台湾、开枝散叶的过程。他以光荣自豪的口吻,介绍了李氏几位抗日名将,李友邦当然是其中之一,照片并列挂在家庙里的“将军墙”上。
这位长辈用闽南语一声声说着“友邦、友邦”,完全能从中体会到家族血脉至亲。那种亲近、亲切的感觉,正如笔者2024年2月首次回到泉州晋江家庙祭祖时一般。一衣带水的海峡,不曾切断与生俱来的根源。带着这份情感,再次造访李友邦亲笔题写于南普陀寺的“复疆”碑刻时,我又有了全新的体悟——那是千万台湾同胞不愿接受异族统治,盼望恢复堂堂正正中国人身份的深深寄托。
我的先祖虽无李友邦将军的伟大情操,但为了抗拒日人据台,避居于晋江原乡,后亲手将族谱抄写回台,就是为了让家族传承不受阻绝,在台后人永远不忘自己的根脉。台湾人民浓烈的民族意识,连日本总督府《警察沿革志》都得记上一笔。终于,他们熬过了50年的昏暗苦难,迎来了“复疆”。
永不停歇的“追光”之路
李友邦不只拥有强烈的民族情怀,也是一位实事求是的反殖民主义斗士。他曾于1941年撰写出版《日本在台湾之殖民地政策》一书,对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殖民统治的构造和本质作了理论分析。台湾已故左翼爱国作家陈映真,专门研究了李友邦的殖民地台湾社会性质论,赞扬他为“献身在日帝下的台湾之解放与独立的战士”,及“梦魂所系的统一的祖国”的“台湾革命家”。
正如同陈映真所感叹,虽然台湾光复后脱离了旧殖民地社会,却又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受到冷战意识形态影响,台湾“向着美帝国主义支配下的新殖民地社会移行”。李友邦一代人的贡献,遭到“恐怖所埋葬”。
今天,纪录片《追光》以李友邦为开端,意义格外深刻。光复80年后的台湾,仍在“追光”的道路上奋行。为打破粗暴造成两岸分断的枷锁,历史赋予一代又一代台湾人的使命,莫过于鲁迅先生所言:“我们总要战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给后来的”。
(作者是台湾资深媒体人、原乡人文化工作室执行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