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标榜自己是AI公司的车企不少,但能拿出真东西的并不多。2025科技日,小鹏一口气发布了第二代VLA模型、小鹏Robotaxi、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以及汇天旗下的两大飞行产品,强调自己在AI领域的地位。
最吸睛的无疑是能丝滑迈着猫步走向台前,形态极为逼近真人的机器人IRON。网友们为了争论“机器人里到底有没有藏真人”吵翻了天。小鹏不得已在发布会直播剪掉机器人腿部“皮肤与肌肉”自证清白。
其实,委屈之余想想,有人质疑,并不是一件坏事。
文 |何欣欣
编辑 |李欢欢
运营 |步鸟
小鹏机器人里没有藏人
一夜之间,小鹏向外界展示的人形机器人里,到底有没有藏人,在网络上吵翻了天。
小鹏的机器人团队一夜未眠。“藏了真人”的阴谋论围绕着小鹏汽车在科技日展示的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铺天盖地涌来。为了自证真实,11月6日一大早,机器人团队拉来何小鹏拍了个一镜到底的视频,当着镜头拉开了机器人的外衣拉链,露出了闪烁着红色灯光的机器内里。何小鹏调侃,“他们一夜没睡,也不打算让我睡好。”
尽管如此,依然有人不信。小鹏不得已,在当晚X9超级增程发布会上,当众剪开了IRON机器人的“皮肤和肌肉”,并让裸露出一截金属骨骼小腿的IRON,独自走下舞台。
![]()
▲发布会上,小鹏当众剪开了IRON机器人的“皮肤和肌肉”。图 / 小鹏汽车官方
这应该是车圈科技日里,最出圈的一届。
11月5日,小鹏在广州举行了第七届科技日,集中发布了四项重要的物理AI应用,涵盖第二代VLA模型、小鹏Robotaxi、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以及汇天旗下的两大飞行产品,清晰勾勒出小鹏在物理AI领域的全新布局。
众多展示中,机器人IRON的登场尤为亮眼。 它拥有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和全身覆盖柔性皮肤,凭借多达82个自由结构,可以完成猫步行走、上下楼梯、弯腰拾物等动作。现场,IRON踩着猫步走向台前,因为其极致拟人的姿态,引发了巨大热议,其中也包括诸多质疑,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
▲小鹏机器人IRON。图 / 小鹏汽车官方
从智能硬件配置来看,机器人内置三颗图灵AI芯片,总算力峰值可达2250TOPS,并首次运行了小鹏自研的第一代物理世界大模型。通过"VLT+VLA+VLM"的协同架构,构建了先进的大小脑智能系统,使其具备了对话、自主移动与复杂交互等高级智能表现。
IRON的智能表现背后,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技术基座支持。最为核心的是第二代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VLA),这项技术颠覆了传统架构,去掉了语言转译环节,首次从视觉信号直接生成控制指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端到端学习。
小鹏希望将第二代VLA大模型打造为核心智能引擎,依托图灵AI芯片提供强大算力,通过统一框架推进智能汽车、Robotaxi、机器人及飞行汽车等多个产品的研发与商业化落地。
这个时间不会太遥远。第二代VLA模型预计在2025年12月底,邀请先锋用户共创体验,随后于2026年第一季度向所有Ultra版车型推送。
而IRON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量产计划定于2026年底,初期将主要应用于商业导览、商品导购与区域巡检等场景。何小鹏透露,“明年,在小鹏汽车门店里,或许就是IRON为各位讲解产品了。”
能在科技日一次性拿出这么多硬核技术,这背后,小鹏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推翻再来,也烧掉了数以亿计的研发资金。2025年,小鹏的研发费用预计将达到100亿元,这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大概能排到TOP20。
对于一个还未实现盈利的新势力而言,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好在,小鹏已经驶入发展的快速路——连续两个月交付量突破4万台。更好的消息是,还实现了技术变现。
大众汽车集团已率先成为小鹏第二代VLA模型及其自研图灵AI芯片的首位战略客户。
增程车还能再火20年?
何小鹏认为,最多三年,软件在物理AI世界的价值会真正显现。
在此之前,小鹏需要很多钱,支撑高昂的研发投入,做增程车便是扩大收入的一个来源。
11月6日,小鹏X9超级增程车型开启预售,新车共推出Max和Ultra两种版本,预售价分别为35万和37万元。
X9超级增程车综合续航里程可达1602公里,纯电续航能达到452公里,是全球续航最长的七座车型。在这款车上,融合了小鹏800V高压平台架构,配备5C超快充技术,同时集成了华为DriveONE高压增程发电系统,以及小鹏自主研发的鲲鹏超级增程技术。
单从续航参数来看,小鹏X9增程能挤进头部梯队,但算不上最优,毕竟零跑已经把增程车的纯电续航卷到了500公里。不过当市面上普遍提供“大电池+小油箱”的产品组合,小鹏的思路是,“大电池+大油箱”,给用户更灵活的选择空间。给出更多加油冗余空间,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长途自驾,不便补能的场景。
![]()
▲小鹏超级增程系统采用“大电池+大油箱”组合。图 / 小鹏汽车官方
今年是车圈的增程大年,智己、零跑等都推出了超级增程产品。小鹏要想吃下更多份额,就要拿出突出的差异化优势。
顾捷认为,低能耗+高度集成将是小鹏增程车的核心竞争力。得益于后者,小鹏在X9车身尺寸没有大改动基础上,额外塞进了增程系统,还把纯电X9的大空间,三排座椅电动三折叠等优点保留下来。“我们在很小的后桥空间里,集成了大油箱、高功率电机和后轮转向,这些没人能做到。”
车企们狂卷增程车,但大盘却明显出现萎缩。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增程共售出10.9万辆,同比降低8%,已经连续三个月下滑。1-9月的累计涨幅,与纯电、插混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
何小鹏认为,这只是短暂的数据波动,长期来看,增程车会明显替代油车。“中国的油车占比还很高,这个替代趋势会持续很久。”这个时间维度,甚至是未来10-20年。
发布会后,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小鹏动力总成负责人顾捷与每人Auto等进行了深度沟通,以下为问答节选。
大油箱+大电池
才是最优解?
问:各车企都在把增程车的电池做大,搭配一个小油箱。小鹏超级增程的大电池加大油箱组合是最优解吗?
何小鹏:中国和海外情况不同,我们最终选择大油箱,是想给用户更多选择,用户可以选择只加少量油,比如十升,平时也够用了。我在新疆旅游时,就特别希望车能开一千多公里,因为加油站少,排队也痛苦,这时候就体现出大油箱的作用了。不同场景需求真的不一样。大油箱能给用户灵活选择的空间。大电池的方案,起码对于目前小鹏来说,是非常合适的。
问:X9作为一款大型MPV,背着更重的电池,能耗却能做到比竞品更低。在解决这个矛盾时,小鹏做对了什么?
顾捷:能耗是整车的核心指标。要想在保证续航和车身重量间取得平衡,确实很难。我们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本身比三元锂低,但安全性更高。我们在确保高安全的同时,通过提升整车车身、通行效率和热管理效率,这几个硬件组合起来,为低电耗打下了基础。具体来说,首先,我们自研了混合碳化硅同轴电机系统,碳化硅是提高效率的关键,而同轴电机本身就是一个轻量化的设计。其次,我们的混合碳化硅技术,实现了用更小体积、更轻的重量,输出更强的动力。热管理也至关重要,我们11个源头的热管理系统,能有效带走电池充放电产生的热量,减少损耗。第三,一体化压铸技术,从纯电沿用到超级增程系统,它对于轻量化发挥很大作用。最后,我们还为超级增程导入了很多AI小模型,帮我们突破了原来基于规则和物理模型的控制边界,这是在“软硬结合”上的一大发现。
![]()
▲小鹏X9超级增程版。图 / 小鹏汽车官方
问:各家都在做超级增程,小鹏技术的独特点在哪里?现在纯电和增程比例是7:3,业内认为纯电时代已来,小鹏现在做增程是否晚了?
顾捷:几年前我们就对增程技术做了详细评估,清楚其优缺点。因为动力系统没有特别高新的技术,而是在于能否发现差异化点,并在合适节奏推出,同时做得比别人好。关键是同样指标下,我们内功是否更好,能耗是否更低,集成度是否更高。我们能在更小的空间内,保证超级增程的续航、效率,还有静谧性,让整车的布局空间非常舒服。我们在很小的后桥空间里,集成了大油箱、高功率电机和后轮转向,这些没人能做到。所以,大体技术相似,但小鹏在能耗和集成度上做到了极致,这是我们的内核。关于入场时机,我们有更好的技术准备,在合适的时间点,经过深入思考和布局后才进入市场。
问:小鹏一直说增程技术得益于10年纯电积累。这具体给X9增程版带来了什么优势?在成本控制和供电管理上的优势,如何体现在最终定价上?
顾捷:我们叫它“超级增程”,是因为所有核心部件,比如电芯、驱动系统、发电机和热管理系统,都和我们的纯电车是同平台的。只有先把纯电的能耗做好,才能让增程版在同样续航下表现更好,这是最重要的基础。另一个优势是关键零件的平台化,我们叫“一车双能”。通过平台化来扩大规模,对成本控制非常重要。
何小鹏:做汽车这种复杂产品,最开始拼的是集成定位要准。但现在光靠集成不够了,还得追加自研创新。比如我们的IRON机器人,如果只会走路,不能听和说,那它就是个移动机器。如果只能说话,又不能动,那也不行。必须把多种技术融合,才能实现82个关节的灵活运动。我们的超级增程,有增程器、发电机、电动机,未来也会和AI等领域做下一代融合,让原本基于规则的控制,变成由AI小模型来驱动,能力更强。当你研发做得足够深,就像一个大科技公司,会发现巨大的想象空间,但这条路花钱花时间又有风险。很多人觉得直接集成现成方案最省事,短期内确实有效,但长期看一定会发生变化。
问:我们好奇X9增程版架构的核心突破点是什么?另外,增程市场连续三个月下滑,为什么选择现在推出X9增程版?对它的销量预期如何?怎么看增程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
顾捷:最大的挑战是在极小空间里布置整个增程系统。X9是前驱设计,后桥要放电机和后轮转向系统。前舱已经没空间了,只能把增程器放在后桥区。这么小的空间要塞进270千瓦的大功率电机,还要装个大油箱,难度真的很大。我们当时也很挣扎。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靠的是我们的自研能力,应用了很多提升工艺密度、降低重量和体积的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跨部门协同,即整车、底盘、动力、热管理这些团队密切配合。如果只靠供应商,根本不可能在这么小空间实现这么高的集成度。组织能力和技术能力,是我们做成这个设计的基础。
何小鹏:我不太关注短期的市场波动。最近几个月数据确实在下滑,但这可能只是正常波动。另一种可能是,整个市场其实在期待更好的超级增程产品。我感觉未来会有更多油车用户转向增程。现在汽车软件的功耗占比还不高,但随着软件功能越来越强,电力供应会是个大问题。就像现在没人会在手机上跑很强大的本地AI,瓶颈不是芯片,而是电力不够。所以我坚信超级增程会明显替代油车。中国的油车占比还很高,这个替代趋势会持续很久。
问:剪开机器人皮肤和肌肉时是什么心情?关于电池,是否会推出小电池版本?
何小鹏:我们很艰难地说服了团队,他们最初是反对这样做的。但我们希望让行业外的朋友们相信,中国科技企业能做出不一样的东西。我们从未做过这种测试,也不知道结果。机器人的肌肉和皮肤非常结实,大部分硬件同事都反对。但我们觉得如果能通过这件事让机器人在中国获得更多关注,推动行业发展,就是胜利。
顾捷:我坐在第一排,当机器人被剪开时,我很心痛。它是一个真实的机器人,行走姿态非常优雅,我感觉它像艺术品。这不仅是技术证明,更展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即便皮肤和肌肉被看到,它依然走得很悠然。
关于电池,我们做了大量市场调研,目前的配置能满足绝大部分用户使用场景和需求,能解决续航、安全等痛点,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大量油车用户将转向增程
问:X9纯电版已在印尼生产,增程版什么时候在海外生产?
何小鹏:在印尼生产,我们当前首要任务是解决纯电版的产能。现在印尼的纯电车型生产效率,完全跟不上交付需求。我们手里的订单,按现在的产能要排11到12个月,才能满足一个月的销量,我们正在非常痛苦地沟通解决。目前还没考虑在印尼生产增程版,得先把纯电的难题搞定。
问:除了X9,P7等车型都会上增程吗?边界如何设定?另外,小鹏在多领域投资都很吃现金,但挣钱的地方似乎不多,未来如何平衡?是靠融资还是整车赚钱反哺研发?
顾捷:我们采用的是一车双能架构,技术上,每台车都支持纯电和超级增程配置。但是否每款车都做,取决于市场判断和车型定位。
何小鹏:小鹏汽车今年研发投入大概要100亿,这在中国民营企业里大概能排在20-25名。我们需要这样的研发强度才能做出差异化产品。我们很多研发在软件上,而软件不像硬件有继承性。比如大模型,迭代后前一版可能就没用了。但我们正努力将软件平台化、模块化。
我们的动力、自动驾驶团队都在跨领域协作,实现技术复用。我相信最多三年,软件在物理AI世界的价值会真正显现。终局不只有硬件,还必须有强大的软件。我们需要靠把产品做好,提升收入和毛利来支撑研发。我相信明后年小鹏的销量规模和收入会有明显增长,届时就有能力支持更多探索。我坚信长期主义,虽然投入研发会“流血”,但这是必要的。
问:小鹏推出X9增程版是不是意味着把更多着力点放在海外?支撑今年销量增长的核心是什么?四季度能实现盈利目标吗?另外,很多量产节点放在明年,是否需要设置明年全年目标?
何小鹏:超级增程在中国和全球都有很大应用场景。在中国,我们看到很多区域原来销售不理想,就是因为没有适合当地的车。关于盈利,这个月会有第三季度财报,到时候会分享数据。我们对四季度实现盈利目标正在稳健前行,并且我们在重新思考未来竞争、科技和市场定位,需要重打很多基础,包括技术、产品、组织和全球化。只有走慢一点,把基础做好,将来才能走得更远。希望在2026年能既稳又能加速。作为连续创业者,我觉得在获得资源后,应该去做更难、更酷、更不同的事情。
![]()
▲小鹏X9超级增程版。图 / 小鹏汽车官方
问:有人说L4自动驾驶车上还坐着司机是没意义的,小鹏怎么证明自己的路线是对的?另外,普通观众看跳舞、打拳的机器人,会觉得比只会走路的更先进。怎么看评判机器人实力的标准?
何小鹏:我们明年会推出3款Robotaxi,我相信如果自动驾驶能做到一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才需要接管一次,那需求量会非常大。如果总要频繁接管,那就没价值。技术颠覆会带来体验颠覆,从而创造全新场景。不同公司选择不同愿景,没有对错。
关于机器人,关键看你针对什么场景。小鹏要做的是高等级能力集成,所以对品质要求更高。我认为软件应该和硬件同等重要,而不是以硬件为核心。最重要的是跨域融合,把大脑、小脑和身体平衡完全融合。2022年我们放弃了原来的四足或双足方案,因为它无法让所有82个关节协调工作。我们选了更难的路径,现在多条技术线都看到了有趣结果,接下来要把软硬件完全集成,实现快速迭代。这条路和其他厂商不一样,但我们想探索不同方向。
问:发布超级增程的时候,何小鹏感慨小鹏今后不再是只做纯电的车企了,听起来似乎有些抗拒?是不是内心仍然有点排斥做增程车?
何小鹏:背后的意味刚好相反,不是抗拒。我们内部推动过五次做增程车,直到第五次才成功。2019年第一次提出做增程时,我就坚持技术必须服务用户真实需求。中间的痛苦就很难跟大家分享,我们经历了很多次推倒重来。当时说那句话,我觉得还是蛮感慨的,是我当时心里的一个细节。
问:推出超级增程后,小鹏在三电系统上会有新布局吗?比如多电机或新电驱构型?
顾捷:动力构型上,我们动力总成和整车团队做了充分技术储备,不管是现在的单电机、四驱,甚至其他的构型,我们都有非常强大的技术储备,关键是看要不要,以及什么时候要。
问:与大众开源合作后,小鹏希望在行业中扮演什么角色?从商业角度,机器人和飞行汽车哪个更可能成为新增长点?
何小鹏:我们在第二代VLA上投入巨大也走过弯路,之所以选择开源,是希望把验证过的路径分享给行业。小鹏在软件方面确实有优势,我们愿意开放合作。很多企业担心软件门槛,我们通过开源帮他们打消顾虑。这是年底的重要战略,未来会持续开放。飞行汽车明年确定量产,机器人挑战更大但空间也更大。
同时我想强调小鹏的三条曲线,第一是汽车,第二是机器人,第三是我们会把这两个产品真正推向全球。机器人市场未来10-20年可能是汽车市场的两倍。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达它的转折点,就像苹果推出iPhone 4的时候一样,但是我们相信它会到来。所以我们在这一领域里稍微跑得早一点,快一点,继续努力往前去追。
问:X9增程版用了华为发动机和东安电机,是否代表与华为合作深化?同时还与大众、高德合作,何小鹏人缘好的性格是不是在公司经营中也有体现?另外,李斌说后悔没早做增程,你有类似感触吗?
何小鹏:我们的合作伙伴都很优秀,会持续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合作。小鹏的策略很清晰,该自研的坚决投入,该合作的开放心态。李斌那句话,是在我们要进入增程市场后,我跟他说,我觉得他也应该做增程,他突然有了这种感慨。实际上,每一家公司最后选择的技术路线各有不同,但条条大路通罗马。我和李斌都做了很多思考,只是小鹏更早做出了选择并坚持了下来。
文章为每人Auto原创,侵权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